未能閱讀此電郵?請按此
關愛座推動的應是一種主動關心有需要人士、推己及人的文化,要成功推行,最好是建立一種自動自覺的社會氣氛和環境,不一定老弱傷殘,有時一些有病或十分疲累的乘客也需要一個座位。對坐在關愛座上的乘客大家不宜太快有道德審判。其實,當人人願意讓座給有需要人士的時候,關愛座也變得可有可無。若果我們希望讓座是一種美德而不是社會服務令,批鬥是幫不上忙的。當人口老化總不能全車都變成關愛座,最好還是人人都願意讓座予有需要的人士。
讓座是否必然責任?
( 立場新聞.11-01-2017 )
fb被揭假健康資訊氾濫 文章稱蒲公英根可治癌 醫生指未證實
( 明報.09-01-2017 )
梁永豪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獨立媒體,10/1/2017)
羅遠婷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0/01/2017)
九龍 荔枝角 長裕街 8號 億京廣場 11樓 1105室 (茘枝角港鐵站 A出口) TEL.: 2768 4204 FAX: 2743 9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