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刪fb難保平安〉,信報財經新聞,2018年3月21日
媒體失德、將別人的私隱外洩,以往一直都有出現,但似乎與我們沒有切身的關連。但原來我們用的社交媒體、溝通的網絡媒介,一直都有把我們的喜好習慣、搜尋的資料作儲存、分析,再銷售到第三方,甚或再被繼續轉售到更多機構。在fb這個個案中,洩露的資料包括詳細身份(如名字、性別、職業)、朋友網絡以及「讚好」(Likes)等社交行為。根據這些資料,大數據公司不難推斷出每一用戶的消費傾向以至政治取態。我們實在難以知道自己的私隱已經流向多少商家或機構,而更恐怖的是,我們可能更難以抗拒對準我們喜好的產品宣傳及宣傳方式。而對於這種趨勢,我們並不樂觀,情況應會更趨嚴重,宜有心理準備去面對愈來愈多衝著自己而來的消費誘惑,要更為提醒自己什麼只是想要、什麼是真正需要的。
信仰反思:
「主人就誇獎這不義的管家作事機警;因為在應付自己的世事上,今世之子比光明之子更精明。」(路十六8)。耶穌誇獎比喻中浪費了主人財物的管家(路十六1-7《新譯本》),耶穌誇獎的並不是管家的惡行,而是他懂得如何解決自己將要面對的失業危機。耶穌稱讚管家精明地處理自己的問題,然而,耶穌接著的教導,讓我們知道其實不必等到問題「來到」,而是早在問題出現之前,我們已懂得做甚麼才會為我們帶來最大的益處(路十六9)。在大數據的時代,當一樣又一樣心愛的東西被放置在我們面前,除了要想好自己是否真的需要,也要早早決定如何使用自己的金錢,把它們投資在現今短暫的世界,還是投資在永恆的國度(路十六9)?魔鬼比fb更了解我們的心思意念,惟有靠著神,才能作出正確的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