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線醫護人員的需要;教會要先成為良心僱主;網上交友面面觀……我有話說。
未能閱讀此電郵?請按此
有您同行 ‧ 倍感溫暖——祝以馬內利! 在社關路上,縱然崎嶇,我們並不孤單,全因有您同行,讓我們繼續努力,完成上主交付的使命。 新春佳節臨近,我們再次互相祝福! 願上主的慈愛能在這地彰顯!
(星島日報.31-1-2019)
信心的建立需要很長時間,但破壞卻可在一瞬之間,工程出現嚴重問題固然令市民憤怒,但更令人憤怒的是高薪厚職的所謂專業人士、以及政府高官的嘴臉。專業代表的不單是技術,更重要的是一種信任,專業人士並非不會犯錯的神,但絕不能成為推卸責任的鬼。問責的意思不只是承擔個人的錯失,也要為自己監管不力負責,專業人士和高官往往要簽署很多文件,但大家不是明星歌星,簽名不是代表榮譽,而是代表責任。事已至此,稍為能挽回市民對專業和官員信心的,就是曾經負責簽名批核,導致工程水準未能達標的人都應鞠躬下台,以及被告上法庭。
(蘋果日報.26-1-2019)
安樂死是一個爭論已久的問題,對於反對的人來說,只從原則上反對是不足夠的。政府、教會、志願機構及全體市民,都應反思如何改善對一些有長期病患、照顧困難、身心受困擾的個人和家庭的支援,正如大家在反對墮胎的時候,亦應該同時支持加強對未婚媽媽或意外懷孕女士的輔導和支援;否則便會變成說風涼話。另一方面,對於支持安樂死的人士亦應同時考慮,究竟大家支持的是在哪種情況下的安樂死?放棄只能苟延殘喘的治療?主動讓末期病人少受痛苦?讓心靈覺得痛苦的人自決死亡?代行為沒有自主能力或腦退化嚴重的人士選擇死亡,減輕照顧者的壓力,甚至社會成本?無論大家持任何立場,同情及樂意為有重大困難的個人和家庭多走一步,比只停留在安樂死的學術和宗教討論更重要。
(BBC中文網.28-1-2019)
憲法不應成為美麗的口號,要保護的應是小市民而不是當權者,公道自在人心,向所有願意挺身而出,不畏強權,不惜犧牲的維權律師致敬,為他們及他們的家人代禱。
(經濟日報.27-1-2019)
重視使用者的回應、評估服務是否達至國際水平,或符合某些專業指標是好事,但矯枉過正卻會變成壞事,正如大學太過重視排名,便容易變成只重研究輕視教學,令學生質素愈來愈差。同樣,醫管局若將太多資源用於提升某些指標,卻忘記了為病人治病才是初衷,就是本末倒置。香港每年流感高峰期都出現醫院逼爆,嚴重缺乏病床和輪候時間超長,以及醫護人員疲憊不堪這「頑疾」。醫管局再不檢討前線人手安排的情況,只會加速醫護流失的情況,令「病情」愈來愈嚴重。不過,醫護的專業團體亦應以更開放的態度,接受外國著名醫學院畢業生;過往曾被認可的英聯邦國家醫生;以及在外國醫學院畢業的香港人在公營醫院工作的規定,否則這「頑疾」在好幾年內都無望解決,總不能要有更多病人不幸死亡才正視問題,各界都應將病人的福祉放在第一位。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燭光,124期 (p.12),21-1-2019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30-1-2019
九龍 荔枝角 長裕街 8號 億京廣場 11樓 1105室 (茘枝角港鐵站 A出口) TEL.: 2768 4204 FAX: 2743 9780
明光社網頁
電郵給我們......
來我們的Facebook,互動一下
用影片告訴大家......
如想支持我們的工作,請按 捐款支持
如不想再收取此電郵,請按 取消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