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旁人的不理解

09/04/2025

近半受訪SEN兒童家長曾遭不友善對待 望旁人包容勿擺上網公審

  (香港01.2025年3月17日)

一項有關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兒童的調查發現,有近半受訪的SEN家長曾在公共場合遭遇不友善對待,例如因孩子情緒失控而被旁人指責、投以異樣眼光。有家長亦表示希望旁人予以忍耐,讓家長有足夠時間處理,而不是將情況拍攝下來,然後放上網絡公審。這些經歷令家長承受巨大心理壓力,既要安撫孩子情緒,又需面對社會人士的誤解與批判。部份受訪家長坦言,曾因害怕被標籤而選擇減少帶孩子外出。然而,調查亦反映多數家長希望社會能展現更多的包容,而非以道德審判加劇衝突。

旁觀者對SEN兒童行為的批判,往往源於對「差異」的不理解。許多人未曾接觸過特殊教育議題,自然難以即時解讀孩子的情緒反應。由此可見公眾教育仍有待深化,而「不理解」本身亦是種限制,提醒我們需更積極推動公眾教育。當孩子情緒波動時,無論是SEN家長或旁人都可能會有負面情緒,此時可嘗試接納當下的混亂,並採取具體行動緩解壓力,例如離開現場、調整互動距離,或透過深呼吸穩定自身情緒。這些微小的「空間創造」,既能保護親子心理健康,亦能避免衝突擴大。若情況允許,SEN家長可簡短向旁人說明:「孩子現在需要時間平靜,謝謝體諒」,坦誠的溝通有助減少誤會,也能讓旁觀者從批判轉為支持。社會的包容始於對話,而每個人的性格與需求皆不同,SEN群體只是其中一種可見的差異。真正的文明社會,不會要求所有人符合單一標準,而是學習在差異中共存,讓不同的人都可以安然自處。

信仰反思

身處在不友善及被人排斥的環境中,人們大多不敢表達自己,只想與他人保持距離,免得被誤解,害怕招來他人的指指點點,相反,如果人們身處在被他人接納的環境中,便較易坦誠地與人相處,顯露真性情。

先不提出賣耶穌的猶大,在耶穌身邊的其他使徒,都有坦誠地與耶穌及其他人相處,但如果他們出現在今日的教會,有可能還不夠資格成為領袖,例如雅各及約翰,因為他們知道撒馬利亞人的一個村莊的人不接待他們後,居然對耶穌說:「主啊,你要我們吩咐火從天降下來,燒滅他們嗎?」(路九54《新譯本》),當然,此番說話馬上迎來耶穌的責備。另一次,他們來到耶穌面前,求耶穌「在你的榮耀裡,讓我們一個坐在你的右邊,一個坐在你的左邊」(可十37《新譯本》),雖然耶穌只向他們表示此事是由父神決定的,但他們這一種不謙虛的請求,必然會惹怒其他使徒(可十40-41)。

單從這兩件事看來,雅各及約翰都不太了解耶穌的心意及心腸,但無論旁人怎樣看他們的言行,耶穌都沒有因此把他們從使徒名單剔除,只是耐心地一再教導,最終他們在大迫害仍堅守信仰。假如我們身處在當時的處境中,會否對這兩位使徒沒愛心及不謙虛的行為看不順眼?還是會佩服或羨慕他們夠坦誠,勇於追求自己看為最重要的東西?

接納他人「奇異」的行為的確不容易,但如果能換一個角度看這些行為,或許也可以發掘他人的長處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