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新聞如何將歪理正經化
毛記葵涌 (1716) 上巿,發言由「專家Dickson」代勞,以一貫無厘頭方式回答記者提問,整件事情理之中,公司早就申請穿便服,來個大玩特玩,在記者答問環節中,發言人不是遊花園就是答非所問,有記者即場問有沒有其他人可以代答一些更有意義的東西。有網友戲稱記者質素未夠班,但不消幾句鐘,專做財經新聞的財金網和電台,就將「專家Dickson」的回應,煞有介事寫成新聞。
漫畫、動畫與電影……我有話說
基督徒除了閱讀聖經及屬靈書籍、參加教會活動、還可以藉著甚麼去經歷上帝?范晋豪牧師讓我們知道,原來可以藉著自己所喜歡事物及興趣去體會上帝。一切便從范牧師喜歡的漫畫、動畫及電影說起。
從漫畫、動畫與電影內容中發掘道的種子
昔日莊周夢蝶,今日VR實現?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
《莊子:齊物論》
默認安排的不足由持久授權彌補
明哥不幸
堅叔一臉感慨,腦海裡的明哥向來強壯。銀髮族固然少不了一些高血壓之類的老人病,卻沒想到他這次嚴重中風。明嫂當年臨終和身後事也是明哥一手包辦。婚制默認了明哥是太太的照料者。如今,明哥惟一的親兒早已與他斷絕來往,再沒親人照料明哥,堅叔當然不忍袖手旁觀。他深知,明哥身邊只剩下年輕時一起打拼的自己。
寬鬆的私人領域與嚴謹的公共事務
教會應如何關心社會?信仰原則應否用於社會政策和公共事務?這些都是在教會機構推動社關時常被問及的問題。個人認為在討論之前,若能先分開私人領域和公共事務,可避免因為一刀切而引起的不必要爭拗。
私人領域
29+1
電影由彭秀慧小姐自編自導,同名的舞台劇改編。電影結構仔細、伏線環環相扣、互相呼應。故事發生在2005年香港,林若君、黃天樂——兩位女性雖然同年同月同日生,但她們的成長經歷、家庭、性格及對生活和成就的看法卻截然不同。突如其來的遭遇迫使她們有機會透過一間住宅、一本日記,將兩人的生命融合起來,此片讓大家從不同的角度探討將踏入三十歲的女性,要面對事業、友情、愛情、親情與健康等改變。
同行廿載 價值傳承
一直以來,明光社並沒有政府資助,賣旗籌款是支撐明光社恆常開支不可或缺的一環,每次當同工們知道可賣旗的日子,大家總會懷著既戰競、亦興奮的心情,努力籌備,迎接從神而來的恩典。感謝神,為明光社再次安排了2017年12月30日(六)港島區賣旗。
讓《燭光》透過你的網絡傳開
文字不死 思想有價
上期《燭光》有了很大轉變,不知大家有沒有察覺?若果沒有,我們當然有點失望,不過,並不會氣餒。今時今日,出版似乎已成了夕陽工業,不單年青一代喜歡聲音圖像多於文字,成年人閱讀報刊雜誌的時間亦在減少,大家經常拿在手上的都是手機,基督徒亦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