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當賭博變得老少咸宜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7/03/2011
賭,向來給人的印象,都是在投注站門外,一大班男人,或站或坐在街上,左手夾煙右手拿起筆,若有所思在圈馬纜。可是在馬會近年的努力下,馬場已漸漸打造成老少咸宜的地方。
感冒與口罩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7/03/2011
流感高峰期又到,農曆新年後開課的第一天,就有學生患病,學校要考慮停課,但辦公室的成年人可沒有這種「優惠」。有調查發現,八成人感冒仍然上班,令辦公室成為播毒溫床。有人藉機埋怨工作地方空間小,壓力大,沒有人敢放假,惟有帶病上班也不請病假;有人甚至認為戴了口罩代表「患病中」,為免自己變成生人勿近的人,寧願不戴。
開展通識及生命教育視野
楊潔華、沈雅詩
| 明光社督導主任|明光社項目主任(編輯及資源管理)
27/03/2011
面對社會愈來愈複雜的議題,例如倫理、性文化、傳媒操守、賭博等,坊間可以讓教師、社工、學生們等一籃子地搜集相關素材的資源庫實在不多,明光社的「生命及倫理教育資源中心」卻提供有關的服務。
外國相繼修例 兒童強姦犯可收監
吳慧華、廖珮盈、鍾漢池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實習學生
27/03/2011
根據香港現行的普通法推定,年齡在14歲以下的男童並無性交能力,而這推定其實是源自羅馬法,當時法庭視14歲為青春期的開始。到了在19世紀,在R v Waite 一案中,首席法官柯律治勳爵(Lord Coleridge CJ)宣稱普通法規則清楚訂明 「14歲以下的男童在生理上不具備干犯(強姦)罪的能力」。
謠言真的止於智者?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5/03/2011
盲搶鹽成為國際笑話,但大家在大笑之前亦須先了解身邊有沒有親友上了鏡。謠言是否真的能止於智者,往往亦要視乎謠言的本質,最有影響力的謠言往往是附帶相當程度的真實性,再加上具有權威而略帶神秘的消息來源,例如是傳媒引述不願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員或專家意見。
與新來港人士共融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5/03/2011
政府決定向每名香港永久性居民派發6,000元之後,引起新來港人士應否同樣獲得有關福利的爭議,更不幸的是在網上出現了不少對新來港人士不滿的言論,於是政府又突然決定透過關愛基金向新移民選擇性派6,000元,是政府政策缺乏周詳考慮的又一明證。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11年研討會
招雋寧
| 明光社 項目主任(青年事工)
25/03/2011
新一代的基督徒青年在關心社會事務的看法和態度上,或與牧者存著落差。到底今天的基督徒青年普遍關心社會嗎?驅使他們關心社會所抱持的價值信念是甚麼?他們又會否認為自己教會的牧者「未稱職、不社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