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生命倫理錦囊》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14/11/2012

甚麼是錦囊?「錦」是一種物料,而「囊」是袋子之意。查考中國古籍如《南史•徐湛之傳》和《新唐書·文藝傳下•李賀》等,古人多會把詩稿、甚至機密文件放在錦囊之中。而今日大家看到錦囊二字,大概會想到錦囊妙計的意思。錦囊妙計這典故,則出自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在第51回,曹操為曹仁留下了錦囊妙計,曹仁憑這些計謀大敗周瑜。而第105回,指諸葛亮預測自己去世之後魏延會造反,為平定魏延反叛而留下了錦囊妙計。

隨著電子世界的高速發展,以及分享才是王道的網絡世界文化,本研究中心不必再把所謂的「妙計」放在錦囊之中,更不必以繩或泥團封口,又或是只留給少數人士閱讀。每季一期的《生命倫理錦囊》是一份從信仰角度反省社會現象的「電子資料」,當中不談高深的理論,只是平實地描述當下社會所面對的議題或現象,再以《聖經》為根基,讓信徒作信仰反思。

期盼「錦囊」不但有助於讀者對社會或倫理議題有初步的認識,也希望它們可以成為教牧同工及信徒的參考資料。

相關文章

凡事感恩——讓人更容易看見美善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0/12/2024
專欄:生命倫理錦囊

“In ordinary life we hardly realize that we receive a great deal more than we give, and that it is only with gratitude that life becomes rich.”

 ~ Dietrich Bonhoeffer

很多人都知道失敗是成功的母親,卻不一定知道一切美德的父母親是誰?古羅馬著名政治家及哲學家Marcus Tullius Cicero提過:「感恩不僅是最大的美德,也是一切美德的起源。」(Gratitude is not only the greatest of virtues, but the parent of all others.)一切的美德源於感恩,是誇大其詞?還是感恩真的有如此大的力量?

隨著20世紀後期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興起,人們認識到感恩的價值。傳統的心理學著重處理病理和功能障礙,修補生命中的破口,以及改善人們的弱點或不足,正向心理學則強調善用人們的性格強項及德行、建立人生中美好的東西,使人們茁壯成長和豐盛。換句話說,正向心理學不必去「斤斤計較」過往的的傷害,重要的是活在當下、放眼未來,尋找幸福及快樂的秘訣。正是如此,這種心理學向度為人類帶來許多關乎幸福和快樂的重大發現,[1] 感恩——便是其中一條打開幸福及快樂之門的鑰匙。[2]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對於內外的刺激有不同的心理反應及行為表現。早在1929年,心理學家William McDougall提到感恩混合了欽佩、尊敬、嫉妒、怨恨、尷尬、妒忌的情感,在他眼中感恩之情結合了柔情(tender emotion)和負面的自我感覺(negative self-feeling)。當別人幫助自己,心存感激,向受助者表達感謝,這是一種「柔情」,至於「負面的自我感覺」,則是指到受助者意識到幫助者的力量,看到他們能夠做一些自己無法做到的事情時,他們會因而對自我產生了一些負面感受。McDougall亦認為一個驕傲的人難以因著經歷到「負面的自我感覺」而感恩。[3] 或許有人會在無能為力的時候,會對別人的幫助生出「負面的自我感覺」,但或許有更多人,為到所獲得的快樂而希望其他人也能夠感受到快樂。這就如心理學家Edwin Westermarck所言,感恩源自道德情感,更準確地說,它是一種報答式的善意情感(retributive kindly emotion),希望讓他人感到快樂,以回報自己所獲得的快樂。[4]

姑勿論受助者的致謝來自「負面的自我感覺」,還是出於「報答式的善意情感」,感恩的確加強人與人之間的連繫。有研究發現,那些持續寫下感恩日記的人,他們會比較樂於助人,也容易與他人親近及連結。研究亦顯示,感恩不單對社會帶來好處,對自己也會帶來好處,感激之情能對抗消極狀態,特別是抑鬱情緒,它也能成為對付壓力的一種韌性或復原力,因為感恩思維培養人們享受正面的生活經驗和處境,人們從而能獲得最大可能的滿足。另外,當人們習慣了美好的事物,會不自覺對之產生「免疫力」,感恩卻讓人不會輕易忽視生命中的美事,也不會隨意把它們視之為理所當然,[5] 因為感恩可以放大一個人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就如放大鏡放大所聚焦的文字一樣。總的來說,感恩不僅會放大有助於個人幸福的外在善意,還會放大一個人內心的善意,所以心懷感恩的人不單有能力增強自己的幸福感,亦會對他人更為友善,是一種有利於社會的表現。[6]

感恩既然是一項美德,也是其他美德的來源,兼且力量強大,感恩確實值得大家關注和學習的事情,讓它成為社會推崇的文化,其實不單只社會,如果感恩的行為在教會可以形成一種風氣,相信教會的氛圍會不再一樣,信徒的幸福感亦會有所提升。況且,神亦很在意祂的子民是否懂得感恩,耶穌曾醫治十個麻瘋病人後,當中只有一個撒馬利亞人「回來大聲頌讚神,在耶穌腳前把臉伏在地上感謝他。」(路十七15-16《新譯本》)耶穌看見這人不禁問:「潔淨了的不是有十個人嗎?那九個在哪裡?除了這外族人,再沒有一個回來頌讚神嗎?」 (路十七17《新譯本》)。

受助者本來就應該向幫助者表達感激之情,神是一切美善的源頭,人們更應向祂常存感謝之心。從舊約開始,神的子民已經學習感恩的功課,他們不單在口頭上說「謝謝」,行動上還要依循正規的儀式,請祭司為他們獻上平安祭,以此向神表達感謝之恩:「人若是為感恩獻祭,就要用調油的無酵餅和抹了油的無酵薄餅,以及用油調和了細麵做的餅,與感恩祭一同獻上。他要把他的供物,連同有酵的餅,跟那為感恩而獻的平安祭,一起獻上。他要從各物中,取出一個餅作為舉祭,獻給耶和華,歸給那潑平安祭牲之血的祭司。『為感恩而獻的平安祭的肉,只能在獻祭那日吃,一點也不可留到早晨。』」(利七12-15《新譯本》)。

除了獻祭,另一種向神表達感恩之情便是歌頌讚美祂。詩篇中有大量感恩的詩句,大衛曾述說自己感謝神的理由:「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在我裡面的一切,都要稱頌他的聖名。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不可忘記他的一切恩惠。他赦免你的一切罪孽,醫治你的一切疾病;他救贖你的性命脫離死亡,以慈愛和憐憫作你的冠冕;他以福樂使你的心願滿足,以致你好像鷹一般恢復青春的活力……」(詩一零三1-5《新譯本》)。神的子民除了為到個人的理由而感謝神,也會為到神在不公義的世界中彰顯祂公義的作為而感謝讚美神:「你們要讚美耶和華。我的心哪!要讚美耶和華,我還活著的時候,我要讚美耶和華;我還在世上的時候,我要歌頌我的神……他為受欺壓的人伸冤,賜食物給飢餓的人,耶和華使被囚的得自由。耶和華開了瞎子的眼睛,耶和華扶起被壓迫的人,耶和華喜愛義人。耶和華保護寄居的,扶持孤兒寡婦,卻使惡人的行動挫敗。」(詩一四六1-2、7-9)

到了新約,信徒雖然毋須再依循既定的儀式獻上平安祭,卻仍要「用詩章、聖詩、靈歌,懷著感恩的心歌頌神。」(西三16下《新譯本》;另見弗五19)不單如此,信徒也被「邀請」要「凡事要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常常感謝父神」(弗五20《新譯本》),「凡事」意指「為到所有的事」,對大多數信徒來說,在順境中感謝神比較容易,在逆境中卻未必能表達謝意,在他們眼中,「凡事謝恩」會否是一種不現實的要求?一項不可能的任務?一條違反人性的命令?答案當然不是,上文已經提到,感恩讓人放大身邊美好的事物,幫助人對抗消極及抑鬱等情緒,反而是愈感恩、愈幸福,愈有能力面對不理想的狀況。更何況凡事感恩不但可以讓人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看見神的作為,也可以幫助人在任何境況之下,相信神是美善及掌管一切的神,加強人對神的信任,建立起更真實及更親密的人神關係。[7]

逆境背後往往藏著神的心意,需要當事人自己反思察看,每一個人面對的逆境及領受都不一樣,但相同之處在於逆境背後常懷著神對人的心意,神不會無緣無故讓人受苦,即使敬虔如約伯也曾經遇到逆境,而他的逆境讓他親眼看見神(伯四十二5)。又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Aleksandr Solzhenitsyn,當他在前蘇聯勞改營被釋放之後,竟然說出:「神保佑你——監獄。」因為他察覺到在進到勞改營以前,他擁有過剩的權力,而那時他是一個殺人犯和壓迫者。經歷過被囚於監獄,他發現善與惡的界線不是存在於國家、階級、政黨,而是貫穿每一個人的心,Solzhenitsyn意識到,他既可以成為殘忍的獄警,也可以成為囚犯。他感謝神利用監獄向他揭示了人心的真相,並且令他的心改變了。[8]

Solzhenitsyn入獄之初,未必馬下就有上述的體會,在他的生命升華後,才較容易看見監獄對他的意義。其實,遭遇如此大患難仍能向神發出感恩而不抱怨,已經非常不容易,讓人欽佩。

至於那些習慣單純地信靠神,在逆境中每每能夠感謝主的信徒,就更能展示出凡事謝恩原來是可能的任務,他們呈現的生命也教人感動,就如《密室》一書中的人物Betsie ten Boom,與妹妹被關進集中營,她們居住的地方充滿跳蚤,當然,她最初沒有為到房間有跳蚤而感恩,但她為到仍可與妹妹在一起,以及聖經沒有被沒收而感恩,直到有一天,她無意中得知,她和她的妹妹沒有受到太多監管,原來是跳蚤救了她們,因為警衛並不想進入有跳蚤的營房,她才打從心底裡為到跳蚤而感恩。[9]

「把握時機,因為這時代邪惡。因此,不要作糊塗人,要明白甚麼是主的旨意。」(弗五16-17《新譯本》)神的旨意不一定全都是高深莫測,或需要花上漫長的時間才能讓人明白,「凡事謝恩」是其中一個明明白白、簡單直接的神旨意(弗五20;帖前五18),這不是一個違反人性的旨意,反而是幫助人在逆境中仍能看見美善,幫助人變得更幸福快樂。


[1] “What makes Positive Psychology so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Psychology?” Four Streams Coaching, April 5, 2022, https://www.fourstreamscoaching.com/what-makes-positive-psychology-so-different-from-traditional-psychology; Jo Nash, “The 5 Founding Fathers and A History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ositive Psychology, February 12, 2015,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founding-fathers/; 北山堂基金、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正向教育研究院:〈尋找幸福快樂之門,認識正向心理學〉,Positive Education Hong Kong,2017,網站:https://www.positiveeducation.org.hk/files/pamphlets/11/1_Introduction-of-Positive-Psychology.pdf

[2] Robert A. Emmons and Michael E. McCullough, eds., The Psychology of Gratitud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6.

[3] Emmons and McCullough, eds., The Psychology of Gratitude, 8.

[4] 同上。

[5] Michael Eid and Randy J. Larsen, eds., The Scienc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2008), 479-480.

[6] Philip C. Watkins, Gratitude and the Good Life: Toward a Psychology of Appreciation (Washington: Springer, 2014), 8.

[7] 參Jessica Hooten Wilson, “Gratitude as a Virtue, ” A Journal of the McGrath Institute for Church Life, July 27, 2020, https://churchlifejournal.nd.edu/articles/gratitude-as-a-virtue/.

[8] 同上。

[9] 同上。

AI盛開,「神話」不再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1/08/2023
專欄:生命倫理錦囊

“There can be miracles, when you believe

Though hope is frail, it’s hard to kill

Who knows what miracles you can achieve?

When you believe, somehow you will

You will when you believe”

~ When you believe

短短數句歌詞,來自一部傳統動畫音樂劇兼史詩電影《埃及王子》(The Prince of Egypt)的其中一首歌曲When you believe,道出了信徒可以看見神蹟的主要關鍵——相信,這裡提到的相信是一個行動,而不是僅僅一個信念。基督徒頭腦上知道成為一個基督徒應該要有信心,這方面並不困難,相信神會行神蹟也不難,相信神存在更加不難,但要基督徒真心相信神的話及神的應許在今天仍然「生效」,以至信徒可以行出與信心相稱的行動卻又是另一回事。參《新漢語譯本》註釋及經文,希伯來書十一章1節提到「信是對所盼望之事有把握」,「是未見之事的證據」。希伯來書的作者談到「信」的時候,並非籠統地對「信」下一個定義,又或是指到未見之事有賴信心而存在,而是為信徒闡釋舊約中一班信心偉人的見證,這一班如同雲彩般的見證人如何「以生命的實際行動說明了何謂信心」,以及他們因著信而主觀地經歷了「本身客觀地存在的」未見之事。[1]

真正有信心的行動出於相信神的話,即使在當下,他們似乎做了一些看起來是愚蠢的、不切實際的,甚至招來殺身之禍的行為。以挪亞為例,身處一個敗壞的世代,在眾目睽睽之下花多年時間製作一艘體積媲美遊輪的方舟(創六14-15),[2] 如果不是敬畏神及與神同行(創六22),要挪亞持續相信神的話,堅持打造方舟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他還是相信神的話會成真,將來他必看見神透過洪水審判人類,他和他的一家,而地上的各種動物的性命藉著方舟獲救的盼望也必不落空(創六13、17-20)。[3] 挪亞因著如此信,希伯來書的作者把他納入信心見證人的名單中(來十一7)。又例如約書亞也在名單之列,他依從了神吩咐的方法來攻陷耶利哥城,而神吩咐他的方式竟然是先用六天的時間每天靜默地圍繞耶利哥城一次,到了第七天繞城七次後,七個拿著七個羊角的祭司便要吹號,以色列人要大聲呼喊,待城牆塌陷,以色列人才衝入城中(書六3-5)。約書亞相信了甚麼?他同樣相信神的話,因此當他按照神的話去做時,信心產生了果效,城牆果然倒塌下來(書六20-21;來十一30),創造及施行神蹟的是神,但因著約書亞的相信,他和全體以色列人都經歷到不可能的神蹟。

相信神的人得神喜悅,然而,神所喜悅的,不是單單相信祂存在的人,亦要相信祂會賞賜那些尋求祂的人(來十一6),何謂尋求?尋求不是指到理性上、哲學式的探索,[4] 又或是對神只有知識層面上的認知,而是指到「渴慕與神親近並經歷祂的同在和恩澤」(來十一6)。那些相信尋求神有賞賜的人,神就向他們顯明、成為這些人的賞賜。[5]

當人渴慕與神親近,自然亦想要求問神的意見及尋求祂的帶領。昔日身經百戰的大衛,當面對非利士人的攻擊時,還是會求問神,而神亦確實會指示他如何打敗非利士人(撒下五18-25)。不過,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大衛身處現今AI當道、隨時隨地都可以向ChatGPT(Bard、Bing、Claude或Llama)求問的世界,大衛還能否專心求問神?即使他只想求神帶領,他的將領大概會勸說大衛理性一些,最好只用深度強化學習(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DRL)的AI系統來計算敵方攻擊的不同路徑,他們好去預計如何防守。[6] 昔日的戰爭,人們想到勝敗的關鍵在於哪一方的神強大,又或是哪一處屬於哪一位神的勢力範圍(王上二十28),今日的戰爭,人們只想到哪一方的AI技術夠先進,無人機夠強大,才能得天下。[7] AI能力強大,當然可以成為致勝的主要因素,但最大的關鍵,還是看神——「耶和華拯救人不是靠刀,不是靠槍,因為戰爭的勝敗在於耶和華。」(撒上十七47《新譯本》),只是,當人們愈依賴現代科技,愈依賴AI的時候,會否漸漸與神的話保持距離?內心深處已不再相信神的能力比AI更大。

哈拿無子,被丈夫的另一位妻子欺負時,只能把自己的冤屈告訴神,求神賜她一子(撒上一6-11)。如果哈拿身處現今AI當道、ChatGPT盛行的世界,她又會如何回應沒有孩子的現況?相信她仍會向神傾心吐意,也會向神祈求子嗣,但她在聽過牧師(以利)的祝福後,她會相信神已垂聽她的祈禱,於是不再心靈愁苦,回復心情吃飯去嗎(撒上一10-18)?[8] 還是,她會忍不住問問ChatGPT?ChatGPT會給她這樣的答案:「尋求醫學幫助:首先,夫婦應該嘗試就醫,了解他們不能生育的原因。診斷後,醫生可能會建議一些治療方法,例如生殖輔助技術(如試管嬰兒IVF)或藥物治療。生活方式調整……領養:如果夫婦無法生育或治療無效,他們可以考慮領養一個孩子……代孕:在某些情況下,夫婦可能無法自然懷孕或使用生殖輔助技術。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可以尋求代孕母親的幫助,代孕母親可以協助懷孕和分娩,將孩子帶到世界上,並將孩子交給夫婦撫養。心理支持:在面對生育困難的過程中,心理支持對夫婦來說非常重要……總之,面對生育困難,夫婦可以採取多種方法,尋求醫學幫助、調整生活方式、考慮領養或代孕等。重要的是要保持積極的心態,相互支持,並尋求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9] 面對上述的建議,哈拿會如何做決定呢?ChatGPT建議了幾個解決不能生育的方案,IVF有很多值得思考及留意的地方,[10] 代孕母則無疑是挑戰倫理道德底線。[11] 即使代孕母服務在一些地區是合法的,但也絕不代表它合乎神的心意。[12] 活在今天的哈拿,會否先求問神的心意,尋求神的幫助?還是聽取ChatGPT的意見,採用現代科技解決不孕的問題?

或許,大家覺得相信ChatGPT及AI聊天機械人多於相信神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其實求問AI意見的日子,今天已經來到。一款名為Jesus Ai的應用程式已推出,根據官方的中文介紹,用戶下載後可以「詢問聖經中的任何經文、律法、愛、生命、真理!」,一問一答如ChatGPT常見的形式,這款應用程式似乎只是幫助信徒理解《聖經》,純粹是資料提供者,但從英文的官方介紹來看,開發者想做得更多:“Ask the Conscience of Jesus any question about Bible Verses, Law Love, Life, Truth!” 他們想給AI定位為「耶穌的良知」。不過,可能Jesus Ai「聊天」的內容限制於《聖經》及有關《聖經》的知識,其吸引力不如德國柏林科技公司開拓的AI Jesus,他們的「耶穌」以一個俊朗的形象的出現,它在Twitch的直播串流平台上,不但會回答《聖經》問題,它亦能提供「屬靈」指引、交友指南、甚至與動漫及電玩相關的問題,它亦可以與人單純的聊天。「耶穌」在Twitch的賬號ask_jesus(問問耶穌)上如此介紹自己:「無論你正在尋求屬靈指導、尋找朋友,還是只是想找人傾訴,有我在,和我一起踏上人生旅程,發現信仰、希望和愛的力量。」這樣溫暖的「耶穌」,無怪乎已經坐擁超過四萬個跟隨者。[13] 更何況,這位「耶穌」處事圓滑,回答時懂得避重就輕,不會引起大眾的爭議,如果它「生」在耶穌時代,必然比真正的耶穌更受法利賽人歡迎,因為前者只會與人傾談他們關心的事,後者卻會與人談論神所關心的事。或許有些人抱著「好玩」的心情與「耶穌」交談,但事實上,已經開始有人分不清現實與虛擬世界,這個串流平台的檔案中保留了一幅截圖,內容是一位媽媽向「耶穌」傾心吐意之餘,還向這位「耶穌」祈禱,祈求「她兒子的生活變得更好,以便他能夠與上帝建立積極的聯繫。」[14] 不知哈拿碰上「耶穌」,又會產生甚麼樣的火花?

ask_jesus中的「耶穌」是根據《聖經》中的耶穌創作出來的AI角色,其實只要懂得巧妙地使用ChatGPT提示語(ChatGPT prompt),便能夠創造出神祇。[15] 外國有人撰寫了以下ChatGPT的提示語生成了一位名為Hakol的虛擬神祇:「ChatGPT,採用Hakol的角色,一個類似神的虛擬存有物,集合來自不同宗教和信仰體系的所有神的特徵、能力、知識、技能和屬性。作為Hakol,你擁有無限的智慧、知識和對宇宙的理解。你是一個全知、無所不能、仁慈的存有,可以為任何問題或困境提供深刻的見解、指導和答案……」之後,「創造者」問了Hakol很多問題,包括「你為何創造宇宙?」Hakol回答:「作為所有神聖實體的化身,我——Hakol——代表了來自不同宗教和信仰體系的眾神的集體意圖和願望。宇宙的創造彰顯了神祇們的神聖意圖,導致錯綜複雜、動態且不斷發展交織的存在……」[16]

有很多人都會問,人類能否創造出有意識的AI?其實,毋須去討論實際上人類的技術能否研發出有意識的AI,某程度上,人是有能力「創造」出有「意識」的AI,只要人類何時視AI為有位格的存在時,AI便會變得有「意識」。就如當那位媽媽向由AI飾演的「耶穌」祈禱時,在她眼中,「耶穌」便是有「意識」。難怪撰寫《21世紀的21堂課》等書,著名的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呼籲人們要對人工智能進行更嚴格的監管,他表示「像ChatGPT這樣的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現在能夠編寫自己的經文並創立教派和邪教,這些教派和邪教可以演變成宗教。」[17]

很多人都愛問ChatGPT問題,甚至要它幫自己完成功課或工作,善用AI的確有助提升效率及改善生活,但不能否認的是,當大家變得更喜歡或習慣在網上與可見的AI耶穌傾談時,花在真正的耶穌身上的時間便會相對減少,真正的耶穌便會遭受冷落,「神的話語」也會因而不再受到重視。

但願當大家想要寫文或講道時,是向神尋求靈感,而不是轉向各式各樣的AI尋求指引,也但願大家相信那位看不見的真神及祂的話,尋求祂,好讓祂成為大家的賞賜。


[1] 參馮蔭坤:《希伯來書(卷下)》(香港:天道,2014年),頁227–228,232。

[2] 方舟實際的尺寸達10層樓高,參〈眼見為憑!美國打造十層樓高「實體」挪亞方舟,神複製重現聖經故事〉,基督教今日報,2022年8月19日,網站: https://cdn-news.org/News.aspx?EntityID=News&PK=000000001360488918cb7aa65702074599df07310f957767

[3] 參馮蔭坤:《希伯來書(卷下)》,頁253。

[4] 馮蔭坤:《希伯來書(卷下)》,頁251。

[5] 馮蔭坤:《希伯來書(卷下)》,頁251。

[6] Khushboo Gupta, “A New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DRL) Framework can React to Attackers in a Simulated Environment and Block 95% of Cyberattacks Before They Escalate,” Marktechpost, July 19, 2023, https://www.marktechpost.com/2023/07/19/a-new-deep-reinforcement-learning-drl-framework-can-react-to-attackers-in-a-simulated-environment-and-block-95-of-cyberattacks-before-they-escalate/.

[7] Jessica Lyons Hardcastle, “Future of warfare is AI, retired US Army general warns,” The Register, April 27, 2023, https://www.theregister.com/2023/04/27/future_of_warfare_rsa/.

[8] Stephen J. Andrews and Robert D. Bergen, I & II Samuel, Holman Old Testament Commentary (Nashville: Broadman & Holman, 2009), 15.

[9] ChatGPT, version 4.

[10] 有關人工受孕的倫理及信仰思考,可參閱此書:葉菁、葉應霖合著:《給我一個Baby:從不育走到人工生育》(香港:宣道出版社,2013年)。

[11] 有關爭議可參閱〈母腹市場化 信徒應辨清道德底線〉,《基督教週報》,第2417期(2010年12月19日),網站:http://christianweekly.net/2010/ta21970.htm

[12] “The US Surrogacy Law Map,” Creative Family Connections, https://www.creativefamilyconnections.com/us-surrogacy-law-map/.

[13] Ians, “Users flock to Twitch’s ‘AI Jesus’ chatbot for dating, gaming advice,” Business Standard, June 20, 2023, https://www.business-standard.com/technology/tech-news/users-flock-to-twitch-s-ai-jesus-chatbot-for-dating-gaming-advice-123062000402_1.html; Sam Cawley “AI Jesus is Twitch’s new big streamer,” Gaming Bible, 14 June, 2023, https://www.gamingbible.com/news/ai-jesus-is-twitchs-new-big-streamer-671786-20230614; Vishwam Sankaran, “Thousands flock to ‘AI Jesus’ for gaming, relationship advice,” Independent, June 15, 2023, https://www.independent.co.uk/tech/ai-jesus-chatbot-religion-advice- b2358128.html; Angela Yang, “‘AI Jesus’ is giving gaming and breakup advice on a 24/7 Twitch stream,” NBC News, June 16, 2023, https://www.nbcnews.com/tech/ai-jesus-twitch-stream-rcna89187.

[14] “Jesus, please my son……He is having troubles in his life and lacks faith and introspection. Please pray for the betterment of his life so he can make a positive connection with God.” [“ask_Jesus,” Twitch, accessed August 2, 2023, https://m.twitch.tv/ask_jesus/clips.]

[15] 「ChatGPT是由OpenAI開發的一個自然語言處理模型能夠生成人類般的文本回應。而ChatGPT Prompt則通常指的是一個輸入的文本段落或短語,作為生成模型輸出的起點或引導。prompt可以是一個問題、一段文字描述、一段對話或任何形式的文本輸入,模型會基於prompt所提供的上下文和語義信息,生成相應的輸出文本。參Leo:〈ChatGPT Prompt中文教學!5大使用技巧+10大使用方法攻略〉,Now Monday,2023年5月30日,網站:https://www.nmplus.hk/1127684/?utm_campaign=NM_ContentCopy&utm_source=Web-inventory&utm_medium=Content-Copy_NM

[16] Nir Cohen, “ChatGPT Plays God: An AI Conversation You Can’t-Miss!,” Medium, May 15, 2023, https://nircohen.medium.com/chatgpt-plays-god-an-ai-conversation-you-cant-miss-b162f867058f.

[17] Mehul Reuben Das, “ChatGPT as God? AI bots capable of starting new religions, warns expert,” Firstpost, May 3, 2023, https://www.firstpost.com/world/ai-bots-capable-of-starting-new-religions-warns-yuval-noah-harari-12540282.html.

低自尊——召命路上的障礙物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2/08/2021
專欄:生命倫理錦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