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 (明報. 22-10-2025) |
| (明報. 22-10-2025) |
究竟完善選舉制度之後的立法會議員是怎樣選出來的呢?市民無法了解背後的運作,但完全可以感受得到許多議員其實是身不由己,亦明白真正能左右大局的不是普羅選民。而本屆立法會議員在面對利益衝突時所抱持的態度固然令人搖頭,但下一屆能影響議員去留的主要仍不是普羅選民,大家又可以有甚麼期望呢?下一屆立法會由誰掌控和佈局,一介小民當然無法知道,但從見到的種種現象亦可以了解一些端倪,未來的立法會有些明顯的發展是可以預見的。
首先,有沒有被祝福的名單無從得知,但不被祝福的名單就昭然若揭,只要從多位已宣佈或預計將會宣佈不再競逐連任的議員的表情和理由便可見一斑,至於立法會告別議案的撤回,以及取消了惜別午宴,原因為何大家心知肚明,至於有誰會相信公開的理由就天曉得,反正說的人自己信了,其他人信不信並不重要,因為我們活在一個只追求自我感覺良好,其餘張張就就便可以的年代。位高權重如特朗普,他講的說話相信他自己也不會相信,但正如前蘇聯的著名異見份子兼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贊尼辛所說:「我們知道他們在說謊,他們也知道自己在說謊,他們知道我們知道他們在說謊,我們也知道他們知道我們知道他們在說謊,但是他們依然在說謊。」因為有人相信謊言說一百遍就會變成真理,以及掌握話語權力就等如掌握真相。
其次,立法可以適當地制衡行政的年代將正式告終,香港的議會將以澳門為前車,風險完全可控。至於政黨政治的影響力隨著所得議席的減少將會愈來愈細,政府毋須再看任何立法會政黨的面色,更毋須刻意去酬庸。當90個議席主要都是來自小圈子的選舉,影響了選舉委員和功能組別的產生,間接就能控制議會。既然資深的親建制議員亦無法自主決定去留,那麼個別勢孤力弱的議員對於造王者的說話只能言聽計從,恐怕連小罵大幫忙的空間亦會成為歷史。
拒絕遺忘是面對多元聲音逐漸減弱的重要方法,當掌權者拒絕逆耳的忠言時,我們起碼要守住的是不會阿諛奉承,當很多事情我們愈來愈少機會參與和選擇時,起碼我們仍然可以選擇不做個人云亦云的愚民,或者被眼前利益吸引拼命向前衝的格力狗。而作為信仰群體,我們應常常記著:「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太五3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