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字版 (燭光網絡 15期)

傳媒的角色與責任

燭光網絡 15期 (p.12)
30/11/2000

也許我們並不察覺——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傳媒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我們可以透過傳媒,得悉各種資訊、獲得娛樂,甚至被廣告誘導而購買某些商品。那麼,傳媒究竟在我們的社會中充當了甚麼角色呢?

縱觀新聞傳播學的歷史,不難發現傳媒所擔當的角色,在以往跟現在,也不盡相同。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期時,西方傳媒擔當了製造輿論的角色,使政府能有效地向人民宣傳它的政策——好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傳媒便運用其影響力,向人民宣揚敵視其他國家的意識;至於當時的中國飽歷外憂內患,而傳媒便成了鼓吹變革政治的「輿論喉舌」——好像梁啟超所創辦的刊物《新青年》和共產黨出版的《解放日報》,便是很好的例子。以往的中西傳媒,同樣帶有強烈的政治傾向,而它們的主要角色,也只是局限於作為替國家(或為團體)宣傳政治思想的工具罷了。

隨著時代變遷和進步,傳媒的角色也不再局限於作為「輿論喉舌」了。傳媒漸漸演變為一種可以滿足大眾興趣的工具。各種傳播媒介開始向大眾提供資訊、報導社會各種現象,同時又開始為大眾帶來形形色色的消遣、消費等資料,以求適應大眾不斷變遷的興趣,和滿足他們的求知慾。

我最喜愛的傳媒

燭光網絡 15期 (p.12)
30/11/2000

本港的傳媒界五花百門,有傳統的報刊,通過收音機廣播消息的電台,還有廣受大眾歡迎,有聲有色的電視節目。但科技日新月異,新的傳媒相繼出現,互聯網便是最為人熟悉,也是我最喜愛的傳媒。

兩年前,我第一次接觸互聯網。一切都是新奇特別,它帶我穿過不同時空,其有趣之處更多不勝數。

人們可以通過文字、聲音、圖片,甚至動畫了解互聯網中的資訊,使互動學習來得更容易。互聯網把全世界的電腦連結,使資訊能不分時地互相交流。人與人可在網上傳遞消息,把關係拉近。相識的人分隔異地也能保持聯絡,維繫彼此感情;不認識的人,彼此結識了解,變成朋友。人們的交際網擴闊了,結交朋友已不再在乎國藉、膚色或文化。我也有一位來自日本的網上筆友,她使我跳出香港,認識到異國的風土人情。

利用搜尋器在網上找資料,比在圖書館裡收集書籍、報刊更方便快捷。只要輸入與搜尋資料相關的詞語,一個個資料長盡的網址便會一個個呈現眼前,任君選擇。我初次使用時也大為驚訝,心想﹕「科技真是一日千里呀﹗」此外,網上資料全是世界最快、最新的,不論是體育消息、音樂情報、娛樂熱點、世界新聞,全是「火辣辣」,滿足了我全家人不同的喜好。遇到有用的資料更可下載到自己的電腦或光碟,既方便,又可節省空間,無須再貯存大量的報刊、錄音帶和錄像帶。這對香港人狹小的家居而言,無疑是個天大的喜訊。

香港的傳媒文化

燭光網絡 15期 (p.13)
30/11/2000

如果有一天報章、雜誌、電視台、電台及世界互聯網突然停止運作,街上也沒有什麼廣告可以看,我們會覺得怎樣﹖惶恐不安,不知所措﹖有人將傳媒比作呼吸的空氣,認為在這個複雜萬變的世界中,它不只讓大眾知道周遭的境況,更讓他們知道自身於一種什麼樣的狀態中。傳媒供給我們賴以生活的訊息,也帶給我們消閒的娛樂,是香港社會文化的一部份。如果我們仔細思量,不難發現我們的價值觀及道德觀或多或少都來自大眾傳播媒介。作為公民,作為香港的一份子,我們有責任去了解,剖析這一股不單影響我們個人或甚至下一代的社會獨有文化─傳媒文化。

香港的人口接近七百萬,但在這彈丸之地,卻支持著相當大量、不同種類的傳播媒介。由於競爭激烈,為了吸引讀者,增加銷量,在此時此刻,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傳媒,出現了五種異樣的文化:(一)以商業為主導的文化﹔(二)類資訊文化﹔(三)色情、暴力文化﹔(四)扭曲語言的文化﹔(五)負面的新聞報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