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字版 (生命倫理雙月刊 43期)

何時,何地,如何做……

生命倫理雙月刊 43期 (p.1)
11/01/2017

還記得在小學的時候學習作文,老師會以「六何法」教導我們:我們可以從「何人、何時、何事、何地、為何、如何」(即英文的 Who, When, What, Where, Why and How)等方向思考。很多時,當我們答到了以上六個「何」,我們都能寫出一篇清晰而又有條理的文章了。

就算是到長大了後,做人處事,其實也離不開這六個「何」:你以為做的事對了?可能是時機錯了,或是將對錯「攪錯」了;到弄好時機了,更慘的可能是「為做而做」,忘記初衷,辛辛苦苦,賣力地去做好一件事,到頭來卻「得個桔」。這些情景,也是見怪不怪吧。香港這些年間,多少大事被推倒重來,問題重重複複像死結一樣。當中原因,會不會是我們從未了解問題中的「六何」呢?

好心做壞事,很多時更害了大事。今期《生命倫理》,楊錫鏘牧師以耶穌在約翰福音第七章中,「去唔去」耶路撒冷的故事,來一個示範,看看以上帝的「時、地、人」角度去做事,應是如何去作。神的時機,永不會太早,也不會太遲。身處在永遠只有趕著做,迷信多快好省就是最好、「執輸行頭,慘過敗家」的香港,實在是很適切的提醒。

信仰中的求真

生命倫理雙月刊 43期 (p.2)
11/01/2017

靈修人生系列

講員:楊錫鏘牧師  (中國神學研究院 榮譽校牧)

 

很多時,信徒按照理性、需要及周遭環境去作決定。然而,耶穌卻為我們呈現另一種作決定的模式,便是先了解自己的身份、角色及內心真正動機,之後再配合時機去作決定。11月23日晚上,中國神學研究院榮譽校牧楊錫鏘牧師與參加者一同默想約翰福音七章1至18節的經文,從中讓大家反思上述問題。

耶穌的兄弟勸耶穌上耶路撒冷——反思自己內心的動機

耶穌的弟兄就對他說:「你離開這裡上猶太去吧,叫你的門徒也看見你所行的事。 人要顯揚名聲,沒有在暗處行事的;你如果行這些事,就當將自己顯明給世人看。 」(約七3-4)。[1]

珍貴永恆的生命

生命倫理雙月刊 43期 (p.4)
11/01/2017

兩年前有一對夫婦,早知道腹中兒子天生沒有頭蓋骨,存活率是零。很多父母遇到這種情況都會選擇人工流產,事實上據當時的新聞報道,因懷孕過程很辛苦,媽媽也曾想過放棄,但最後夫婦倆認為生命不是掌管在自己手中,他們沒有權去終止胎兒的生命,故此決定讓嬰孩出生,並替這未出生的孩兒起名為「瑋恆」,意思是「珍貴和永恆」。最後瑋恆出生十小時便離世,遺體捐予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作教學用途,成為年紀最小的「無言老師」。[1]

在過程中,這對夫婦一方面要接受為孩子的生命倒數,同時也要面對親友的勸說。更想不到的是當報道一出,除了有人欣賞他們尊重生命的偉大,也引來各方網民的抨擊:指他們自私,是愚夫愚婦的行為,令嬰兒生不如死,更有人批評二人販賣廉價的感動,甚至有人嘲笑這又是基督徒[2]博取出現神蹟,最後成了「甚麼事也是恩典」的自慰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