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嘴鄭經翰遇襲,濫用暴力問題再次引起社會各界人士關注。近年來,暴力問題似有惡化趨勢,由社會層面擴散至家庭,甚至無辜個體。不少人將暴力問題歸究於大眾傳媒,認為過份渲染暴力會影響市民仿傚。這種說法是否有事實根據?本地學術仍缺乏系統研究,要了解這個問題美國過往的研究仍有參考價值。
在六十年代,美國社會亦充斥著暴力事件,總統遇剌、罪案急升、校園動盪等問題激起廣泛關注。政府於是成立防治委員會探求暴力成因。其中一份報告涉及《暴力與媒介》,更成為傳播研究的經典。
討論這份研究重點之前,得先了解六十年代美國傳播研究的背景。五六十年代傳播學術研究的普遍結論是「媒介影響有限」論,挑戰較早前流行的「媒介萬能」論。學者借助大量心理實驗,以行為科學方法分析媒介對受眾心理、認知、價值及行為等各方面的轉變。結果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實驗指出暴力電影對兒童有很大影響,看過暴力影片的研究對象大多模倣電影上描述的暴力行為,相對控制組別就不會出現同樣情況。
與此同時,亦有研究指出,媒介暴力內容可以將受眾的暴力情緒或戾氣淨化,透過閱讀或觀賞暴力題材影片,部份受眾發洩壓抑的情緒,減低暴力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