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現實的年代,人們越來越重視即時的回報,一年也太久,只爭朝夕!對於生命,我們追求的是眼前的快樂,個人的滿足,性毋須留待婚姻,更毋須等待成熟,性與愛、與婚姻和家庭的分家,為生命帶來很多的衝擊,倫理價值對很多人來說是包袱、是落伍的代名詞。
我們深信生命是美好的,倫理是要活出來的,我們要宣揚的不是一套高不可攀,不切實際的價值觀,而是可以在生命中落實,令人生更精彩的做人道理,在色情暴力泛濫、家庭備受衝擊、賭風熾熱、是非不分的年代,我們希望透過檢視不同群體對生命和倫理的看法,再次喚起大家心靈深處對真善美的嚮往。對不同意我們看法的人,我們最有力的回應是活得更精彩和充實。
文字版 (燭光網絡 55期)
美的生命、活的倫理
放眼大專生世界
他們只愛「玩」,是享樂主義的支持者;
他們只愛「錢」,著重物質享受過於一切;
他們只愛「自己」,對社會、對鄰舍、對周遭漠不關心;
他們不只要「愛」,在愛中也「亂愛」,責任、承諾、尊重均欠缺。
以上是我們常聽到用來形容我們時下大專生的說話,究竟這是否我們大專生的全部?究竟他們出了甚麼問題,以至我們常聽到這些「毫不留情」的描述?他們對生命、對倫理有甚麼的看法呢?他們的價值觀建基於甚麼呢?
為要了解時下新一代的大專生,筆者與數位來自不同大專院校及學系的同學傾談,從他們的口中了解一下他們的一些實況。首先,有同學率先的表達以上的描述並不能對所有大專生一概而論,她認為即使在三年的大專生活中,他們的價值觀也是會轉變的。
誰的道德?哪裡的界線?
黃讚雄(Eric)是香港基督徒畢業生團契的幹事,他有逾20年的企業傳訊及傳媒經驗,曾為多家國際企業提供顧問服務。
香港基督徒畢業生團契,英文簡稱「GCF」,現時主要服侍23-35歲的信徒及工作了0-15年的大學畢業生,嘗試將信仰與工作及生命整合。Eric認為35歲之前,一般來說是人生經歷最多變化的階段,例如進入職場、結婚、擔起養家責任、生兒育女等,大部分信仰危機都在這階段開始出現。
貧窮不是永遠
說到香港基層人士的倫理道德價值觀,三位服事本地基層人士多年的基督徒,不約而同嘆謂,他們關注的只有一字──「錢」。這並非說基層人士都貪財成性,事實上,在拜金主義極重的香港地,很多人都會為眼前的財寶而動容,只是基層人士在極其欠缺之下,因貧窮而失去的,以及所受的影響,很多時也不足為外人道。
梁國全不諱言,部份教會對基層人士也有一定的歧見,因為基層人士的困境,令他們往往有向教會借取資源的特性。他很盼望,基督徒除了奉獻給扶貧機構之餘,還可以小組分群牧養基層家庭,以神的旨意去付出關愛,因為唯有這樣,才可以消除很多隔閡。
依賴金錢模造家庭 透過婚嫁尋找出路
跟其他階層一樣,基層的未婚男女,在適婚的年齡也會尋覓對象,可是由於大部份基層男士生活拮据,為了能用有限儲蓄組織家庭,他們大都會選擇與國內的貧困農村姑娘結合,造就不少老夫少妻的中港家庭。梁國全說,大部份內地婦女,都是隨夫來港後才知道他是住板間房,感情缺裂也由此而起,可見婚姻在他們心目中多只是生活的出路。
挑戰倫理? 倫理挑戰!
身處風氣和潮流轉變極快的社會之中,信徒的生命倫理觀或多或少會受到身邊環境的影響。教會除了教導聖經真理外,還會要求會眾將所學的道理融合於生活裡,教牧在教導上究竟遇到了什麼困難?基督教倫理觀如何能在信徒群體中得以鞏固?如何在社會更加體現這倫理觀?我們分別訪問了何志滌牧師、羅錫為牧師和李耀全牧師,分享他們在教會牧養信徒,處理有關生命倫理問題的經驗。
何志滌牧師 中國基督教播道會同福堂主任牧師 明光社董事
生命與倫理價值觀何其重要
得知明光社預備籌募經費,成立「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及購置辦公室,感到是一件十分艱巨的事。其中的挑戰不單是經費的問題,更是在這個自由主義澎湃的年代,要開誠布公地探討生命與倫理的課題,多會成為眾矢之的,在行動中會舉步維艱,障礙重重。然而,我仍然贊成不應因而退縮,反當緊握著今天神給與明光社的機會與位份,以智慧及熱誠,推展這方面的研究及培育的工作,衝向浪潮,保護生命。
風雨同路見真心
前言:
五月的中大學生報事件,由於坊間出現很多關於明光社的謠言,於是接受了《壹週刊》的訪問,希望澄清一些誤會,卻成為我在明光社近八年來面對最敵意的訪問,對今時今日的所謂記者的操守嘆為觀止!不過,今期《燭光網絡》選擇自己訪問自己,不是因為怕了記者,而是因為我仍然十分懷念當記者的日子。
問:為甚麼喜歡當記者?
答:因為自己很留意時事,加上當記者可以接觸社會上很多不同階層的人,可以去很多普通人沒有機會去的地方(例如中南海、港督府和監獄等等。)加上有一份的使命感,希望可以為市民大眾仗義執言。記得我正式加入記者的行列是在八九年六月一日,一個轟轟烈烈的時代,其後十年經歷過中英有關新機場的談判;隨陳毓祥的保釣號往釣魚台及九七回歸等等,豐富了我的人生體會。
問:加入明光社八年有沒有後悔?
「自由,多少人假汝之名!」(節錄)
中大學生報處理「性」話題的態度到底是「尊重」到甚麼程度,相信同學、社會自有判斷。生活中有對與錯之別,判斷在於人的理性與良知,而不在於審裁處的判決;我們毋須法庭判斷孝順父母是否應該,人若放棄了可貴的理性與良知,把判斷是非的本能出賣給一個制度或一套遊戲規則,所指望得到的,只能是一個「說法」,而不是一個真相。
《中大學生報》編委在題為《無懼污名 重尋真性》的聲明中說:「創設情色版的用意,在於批判現今社會單線、扭曲的情慾想像,營造開闊討論性與慾望的空間……本報對情色版嘗試加入多元的性想像,乃在抗拒現今香港社會論述性的單元。情色版之成立,旨在打破一元性論述,解放遭這論述壓迫的弱勢者。」文詞格調高尚,詞彙閃閃生輝;標題用「無懼污名」四字,更字字鏗鏘,但在解構「單元」、「一元」、「解放」、「多元」等詞彙後,原來又是另一回事。這裏所謂的「抗拒現今香港社會論述性的單元」原來只不過是炮製更「開闊」,更扭曲的「性與慾望的空間」,此所謂「打破一元」!
所謂「強勢」、「弱勢」、「壓逼」本身就是充滿對立意味的詞彙,這樣的區分,正正是將思想價值(事)的分歧,轉化為社羣(人)之間的角力。若以為不同的意見和批評就是對自己的「壓逼」,這正反映了學生報編委們潛在的階級鬥爭心態。
十週年活動花絮
「性神學證書課程2007」 ― 共同回應當代性革命的挑戰
明光社聯同香港性文化學會剛於2007年2月至5月舉辦一連13堂的「性神學證書課程2007」,幫助神學生、教牧同工及信徒領袖回應當代的性革命對社會及教會的挑戰。
是次課程設計以性革命運動的發展及其意識形態作開始,然後就帶領學員從神學方面理解「性」及相關課題,如聖經中的性觀、剖析教會歷史不同時期的性道德情況及性倫理觀,當代基督教性神學等。繼而是剖析一連串現今社會我們面對有關「性」的挑戰,以及討論對信徒的牧養,如色情文化、青少年性困惑、同性戀運動及婚姻家庭轉變等。最後,講師以社會上現時正面對的衝擊及轉變、教會可作的回應,作為課程的完結。
是次課程共有約30多人參與,當中大部分為神學生及教牧同工,課程更承蒙香港神學院承認學分。從學員回應表中可見,他們認為課程內容具啓發性,適切教會及時代的需要,亦幫助他們對信徒作適時的牧養。盼望日後能有更多機會舉辦有關課程,與神學院、教會攜手迎戰有關的衝擊及幫助信徒面對社會上這極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