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字版 (生命倫理雙月刊 1期)

有理.有你 ─《生命倫理》創刊感言

生命倫理雙月刊 1期 (p.1)
26/01/2010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於2008年5月成立,旨在就社會所關注的倫理議題,以分析、調查、研究作為基礎,按聖經真理作出整合,與社會大眾分享。讓公眾能以更多向度、更具深度的思維,找出合乎社會利益和倫理的方向。

隨著研究中心的各主要事工:週年研討會、生命倫理對談,和各類研究工作的開展,我們於今年開始出版《生命倫理》雙月刊,期望以更直接和有效的方式,向大家介紹研究中心的工作、聚會消息和相關的研究文章,讓大家在生命倫理的議題上,有更多的資料,互相支持補足。

我們也期望《生命倫理》能成為學術界、專業界別、社工組織、教會機構中間的橋樑,建立網絡,凝聚力量,推展對生命倫理議題的研究和教育工作。

在執筆寫下感言之時,亦是小弟「小登科」的日子。在籌備婚禮的過程中,小弟深深感受到,單憑兩口子的力量,根本就不容易叫一個新家庭建立起來。一個家庭,除了愛情理想、其實也需要長輩、親友,弟兄姊妹,朋輩一同幫助、建立,才能茁壯成長。

逆境真會讓人更愛上帝?

生命倫理雙月刊 1期 (p.2)
26/01/2010

作為教牧同工,或是關心教會的弟兄姊妹,其實你是怎樣「知道」教會情況的呢?原來,我們只是靠觀察或知道相熟肢體的情況,就概括成教會現時的狀況。推而廣之,信徒的靈命成長,除了聖靈工作,尚有甚麼社會及心理因素?非基督徒歸信或信徒離開教會前,除了有感動之外,還有跡可尋嗎?逆境如何幫助信徒們成長?年紀越長,愛主越深嗎?

繼2009年9月份我們邀請得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科副教授鄭順佳博士就「安樂死」的問題分享後,11月份中心又邀得香港大學心理學系高級講師許志超博士分享「教會與社會及心理學」的問題。是次聚會有超過20位人士出席,與講者就上述問題交換意見。
 
社會科學在這方面的研究相當零碎,有關華人教會的更為貧乏。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在第二次「生命倫理對談」中,邀得香港大學心理學系高級講師許志超博士,嘗試把西方的社會及心理學研究結果整理及綜合,以收集更多數據,作為華人教會日後佈道及培育之實証基礎。

當生命遇上不能承受的「重」

生命倫理雙月刊 1期 (p.4)
26/01/2010

羅秉祥博士曾在《公理婆理話倫理》一書中列舉了十多種自殺的因由,其中包括殉情、重病厭世、畏罪、人生或事業失敗、報復、避免恥辱、報國、殉道、抗議、喚醒人心、為他人犧牲、表示清白或保存名節等。當中不難發現有的關乎自身安危,有的涉及個人情緒,也有的指向較高的理想。

姑勿論自殺的動機是否有輕於鴻毛,又或是重於泰山。對一般人而言,當他們企圖了結自己的生命時,可能會左思右想如何死,在那裡死,卻已無暇考慮到為了某一原因而了結餘生是否值得。他們大概只會想到自己現今的境況苦不堪言,除了死亡,已經想不出有更好出路。

基本上,自殺的念頭是出於感性多於理性,揉合複雜的感受與情緒,大多數人是出現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時,才會出此下策。若在此段時間,當事人得到適當的安慰及鼓勵,他們有可能放棄輕生的意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