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新聞稿
提升子女自我評價 父母各有獨特角色
2017年6月18日(星期日,父親節)───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在父親節當天公佈一項親子調查,結果發現建立子女自尊感,「同性別」的父子、母女組合有其獨特之處。例如對建立兒子自我肯定感來說,父親抽空陪伴他、與他談天、花心力幫助他等是獨特因素,即使母親同樣付出亦不能取代。相對來說,母親抽空陪伴、談天、花心力幫助對女兒來說亦是獨特因素,就算父親同樣付出也是取代不了的,因此,研究中心提議父母應刻意締造父子、母女個別相處的寶貴時刻。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在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期間,以紙填問卷方式調查3100名香港中小學生對自我的評價,以及他們如何看待父子關係、母女關係和家庭關係等。調查名為《子女對父與母參與的觀感及自尊感的關係──香港中小學生調查》,受訪者中約八成為中學生,男女約半,約八成半為與原生父母同住。以下為調查一些主要發現:
四分一中學生自覺失敗者
調查發現四個受訪中學生裡有一個感到自己總括而言像個失敗者。隨著年級愈高,學生對自我評價有漸趨負面的跡象。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提及強健的自尊感為防止自殺的保護因素,調查結果值得社會關注。自尊感受著多方面因素所影響,相關現象的原因有待進一步發掘。是次嘗試分析了一個對自尊感影響的因素:父母參與(即親子關係建立的程度,parental involvement)。
同性別親子組合影響特強
研究員以統計學模型發現母愛是對於兒子及女兒自尊感建立的首要共同因素,然而,父與子、母與女單獨相處的時間,在建立子女自尊感一事上有獨特的因果關係(詳見段一)。一般來說,母親作為子女的首要照顧者,母子及母女個別相處普遍沒有障礙。若然父親參與被動,母親又過度「攬實」兒子,則造成兒童過度依附母親而與父親疏離。本研究中心建議母親應適時放手,締造父子個別相處時刻。就如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杜布森博士在《塑造好男孩—培育下一代男人》一書所言,「母親能培養兒子成為男孩,父親卻扶助兒子成為男人。」
父子、母女多作正面表達
此外,父母負面地「表達失望、拒絕、冷漠、否定」對自尊感造成的摧毀,遠比正面「表示接納、喜歡、愛護、關注」所建立的威力大。且同性別的親子組合(父子、母女)的負面表達,破壞自尊感的力度更強。同樣,同性別的親子組合的正面表達,建立力度也較不同性別組合(父女、母子)為強。在加強子女預防自殺的抗逆力方面,研究中心特別鼓勵父親對兒子、母親對女兒多作正面表達。
子女感父母陪伴時間不夠
調查發現逾八成受訪中小學生都感到「很高興能成為這家庭的一份子」。約有七成受訪中小學生認同一家人有抽空相處的時間。然而,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較小學生面對更多家庭衝突。有較良好的家庭關係,受訪學生有較高的自尊感。
整體約四分之三受訪男生感到爸爸對自己的愛和接納,29.6%受訪男生經常被爸爸否定。78.3%受訪男生感受到爸爸用時間和精神來幫助自己,又有71.4%感到爸爸抽空與自己談天,但有39.8%受訪男生感受不到爸爸用很多時間陪自己。大部份受訪女生感到媽媽表達溫暖,但卻有33.8%受訪女生經常受到媽媽所否定。約有七、八成受訪女生認為媽媽付出建立關係,仍有28.6%受訪女生感受不到媽媽用很多時間陪自己。
整體反映較多受訪學生感到父母陪伴時間不足。若檢視父親或母親在晚上十時後下班回家的受訪者,發現這些子女對父母參與的觀感較差,本中心鼓勵父母下班後騰出親子時間,令子女感到父母付出。
《子女對父與母參與的觀感及自尊感的關係──香港中小學生調查》
查詢:
陳永浩博士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研究主任 (義務)
招雋寧先生 明光社 項目主任 (2768 4204)
下載相片: http://www.truth-light.org.hk/pressconf/2017/self_este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