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新聞媒體個體化

11/10/2022

關注機構還是個人?  媒介個體化下的新聞使用

  (明報.2022年9月1日)

牛津大學路透新聞研究所的跨國新聞使用調查顯示,在超過二千名香港被訪者中,有49.3%指自己關注新聞機構,16.5%則表示自己關注個別新聞工作者或評論員。在關注個別新聞工作者或評論員的受訪者中,有37.1%指自己每天會接觸新聞六次或以上,有58%表示自己對新聞很有興趣或極度有興趣,有43.2%有付費看網上新聞。

上述調查的結果又顯示,這些關注個別新聞工作者或評論員的受訪者比起關注新聞機構的受訪者,對新聞有更大興趣,不過,他們亦更可能會迴避新聞,因為他們要偶然躲開新聞以管理自己的情緒,以避免面對新聞資訊氾濫和社會政治環境惡劣的情況。他們也會較傾向認為新聞應有明確的立場,希望新聞能夠聚焦一般人能做點甚麼。在關注新聞機構的受訪者中,有56.3%同意自己會顧慮新聞機構資訊真假的問題;而在關注個體的被訪者中,則有46.2%同意自己會顧慮資訊真假。兩者相比,後者的百分比明顯是少了一點。

看新聞去了解時事,適宜從多角度了解,才會綜合得到比較宏觀的境況,以明白當事人的處境,增加同理心。若能從多方面了解事件,也能避免用過於極端的態度去批評別人。在判斷對與錯以外,讀者也可以從不同立場去探討事件,明白事件的始末。

信仰反思

當一位臭名遠播的女人挨近一位成年男士,在她的眼淚滴濕男人的腳之後,用頭髮替男士抹乾、還頻頻親吻男士的腳,並且為男士噴上香水,大家會如何看二人的關係?

身為基督徒,我們應該不會想像耶穌與有罪女人(路七36-38)存在著任何曖昧關係,因為我們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是聖潔及無罪的,絕對不會對女人有非份之想,而從上下文看來,大抵會明白,有罪女人如此激動,只是為了表達她對救贖主的愛,「證明她許多的罪已經赦免了。」(路七47《新漢語譯本》)。

很多時,我們看見一件事件,坦白說,我們不認識當事人,也沒有任何具權威的經典或人士告訴我們實情是如何,但我們還是忍不住去揣測及急於下定論,其實,我們是否要學習,除了不要仿效昔日法利賽人的偽善,也要與昔日筵席上的法利賽人有所分別,嘗試先去弄清想要評論的事情,而不是急於提出意見?

回到:教牧社關倫理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