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與時並進的退休制度

02/10/2025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主席9年 74歲梁君彥不選立會 傳4人有潛力接任 七旬馬逢國亦不逐連任

  (明報. 30-9-2025)

聞風筆動:梁君彥響第一槍 高齡議員棄選料陸續有來

  (明報. 02-10-2025)

香港正邁向超高齡社會,統計處數據顯示,2024年本港65歲或以上人口,比例升至23.9%,即接近每4個港人便有1名長者,人口年齡中位數達到48歲。面對人口高齡化的社會,很多政府和公私營機構(包括教會)的政策和福利都有需要重新思考,一般以60歲為退休年齡的標準明顯已不合時宜,至於應該如何延長有幾方面必須考慮。

首先要考慮的應是工作需要及能力,年紀大了,身體某些功能自然會有所衰退,若是對體能有嚴格要求的工種,例如前線紀律部隊、需要大量體力勞動或高度集中能力的行業,例如紥鐵和建築、甚或需進行長時間外科手術的醫生等,恐怕能夠延長的年月不會太多,或者需要在某個年齡之後每年通過體能及健康的測試,以確保他們自己和服務對象的安全。若果非體力勞動的工種,可以延長的空間較大,也有一定的需要,畢竟各行各業的經驗都是十分寶貴的,特別是在出生率低、年輕人口減少和移民外地人數增加的時候,當然,有些中青年人會覺得上層不退休會阻慢他們晉升的機會和時間,其實,將來他們的退休年齡亦會同樣順延,長遠來說並沒有損害他們晉升的機會和擔任更高職位的年期。

其次亦必須從現實需要作考慮,香港的退休保障制度並不完善,按現時強積金的規定,每月最多不過儲存總共3,000元,若20歲到60歲都有儲存最高金額,在60歲時若退休,總數亦不過140多萬元,若果退休後仍有25年壽命至 85歲,每月可運用的金額不過4,800元,能否為自己和配偶維持基本的生活水平亦是疑問,若果有重病或額外開支,例如家居電器的更換和裝修等,更是令人苦惱。在退休保障不足的大前提下,不少基層和中等收入人士,仍然有繼續工作以維持生計的需要,現時的退休制度,變相只是令他們要先退休,之後以較差的聘用條件在原來的機構繼續工作,或者投身一些毋須特別專長或入職門檻較寬鬆的行業(當然薪酬自然亦不會很高),於是退休變成失業或轉行的代名詞。恐怕只有薪高糧準的專業人士和管理層、早已供完所住物業可以考慮逆按揭、或是已經入住公屋的人士才有條件較自在地過20多年的退休生活,因為以今時今日的生活水平,養兒防老已有點不切實際,若果兒女能夠自己供樓養家已是老懷安慰。 

此外,以現時一般人的健康水平,不少文職或毋須體力勞動的工作,就算到70歲相信仍然能夠勝任,而且除非一早已有清晰的人生規劃或退休後的目標,否則動輒20多年的退休生活恐怕慢慢會令人苦惱,當「去旅行、食好嘢」已亦悶到發慌,全職或兼職工作有時反而令人感到有滿足感,亦肯定自身的價值。因此,退休制度是否一定要全退,半退或逐步退,亦應彈性考慮,對勞資雙方亦有好處,畢竟經驗的傳承也是十分重要的。

至於一些帶領性的職位,無論是教會和機構的領導層、或是政府官員和立法會議員,毋須太早(如60歲)退固然有道理,但亦不宜太遲(如70歲)都不退,因為一代不同一代,若果在決策性崗位太多長者而少了較年輕的思考角度,恐怕不少決定會愈來愈與時代和受眾脫節,有時作為長者最大的貢獻是不會戀棧權位而自願退下來,其實退休並不等如甚麼也不可以做,大家要繼續關心有需要的人和機構仍有很多不同的途徑,事奉和義工可以是終身的,在自己神志和體力仍在狀態時退下來,而不是被人厭棄才不情願地「被退休」,應該是所有過了知天命和耳順之年的人應有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