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香港人置業行為與態度研究」新聞稿

02/06/2015
三成四青年買樓無望考慮移民
住屋問題影響青年婚姻及生育
 

有富二代以為青少年做大花筒所以無錢置業,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調查卻發現,四成被訪青少年因住屋問題節衣縮食,減少旅行,消閑享樂,超過六成無殼青年表示放棄買樓,四成租樓青年坦然為上樓感徬徨無助。三成四受住屋問題困擾的青少年考慮移民,一成半人的婚姻和生育計劃被干擾。

 
研究中心建議,政府應加大土地和房屋的供應,增建公屋和居屋。政府亦應確立房屋以居住為本,減少炒賣情況,例如嚴格限制新居屋不能於自由市場流通,改為只能轉售予符合白表資格的人士,令公營房屋與私人樓宇的市場保持距離,使市民有可負擔的置業階梯。
 
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一直關注家庭倫理的問題,故此委託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政策研究中心,進行一項名為「香港人置業行為與態度研究」。在本年2至3月期間進行全港電話隨機調查,訪問有關香港人置業的行為及取態。調查成功訪問1022名18歲或以上香港市民,接觸率(Contact Rate)為84.28%,合作回應率(Co-operation Rate)為39.80%。
 
調查問及住屋問題對香港青年帶來的影響、對安居樂業、置業感受和選擇的考慮。是次調查的主要發現如下:
 
  1. 分別約一成半受訪青年因為住屋問題,影響婚姻(15.6%)及生育計劃(14.8%);
  2. 34.1%受訪青年因為住屋問題而希望移民,對於生涯規劃受到住屋影響的青年來說意欲更甚;
  3. 40.9%受訪青年因為住屋問題而調低生活質素(例如節衣縮食、減少旅行、消閑享樂等),24.3%受訪青年工作計劃(例如要轉工、做兼職等)受到影響;
  4. 45.5%20-29歲租戶與38.9% 30-39歲租戶,同意「買唔到樓很徬徨無助」,對比屬同一年齡組別,但已是業主的比率為低;61.1%20-29歲租戶與76.5% 30-39歲租戶,認同「已經完全放棄買樓」,對比同組別已是業主的比率為高;
  5. 只有33.3%青年租戶感到自己處於安居樂業;
  6. 30-39歲、60歲或以上、已組織新家庭卻仍與父母同住的人、已婚人士、學歷在初中以下人士,在置業時較為考慮居住於鄰近父母或親戚。
以及其他更多相關調查結果。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有如下建議:
     1. 特別關注25-34歲青年正受住屋問題所影響

          • 結婚後的住屋需求
          • 生育後的住屋需求

     2. 年青租戶,需要政府的援助

         • 貫徹港人港地優先,以免外來投資推高樓價 
         • 對囤積空置物業加重徵稅,以免有屋無人住 

     3. 居於鄰近父母親友的政策配套

         • 利便已婚者與父母互相照應的政策
         • 養育幼兒及60歲或以上人士的津助
         • 關心學歷低、相對工時長或低收入的家庭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陳永浩分析,青少年即使月入有社會入息中位數一萬五千元,亦不如坊間所說每個月儲三千元就能等候時機上樓。他說:「依家青少年一個月的人工,儲下的根本買唔到樓,買到部智能手機已經係奢侈品,大家唔好倒果為因啦!青年因為居住環境狹窄,欠缺空間,面對遙不可及的買樓夢,因此,趁假期參加一些短線遊,一來可擴闊視野,二來也可為減低生活的壓力出外抖下,否則,好易屈到病。」
 
總括來說,樓價及租金若繼續遠超年青一代的負擔能力,令安居樂業成為不可能的任務,將會令社會矛盾加劇,令下一代對香港失去歸屬感,失去容易,重建卻困難重重。
 
傳媒查詢:27684204
陳永浩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研究主任(義務)
招雋寧  明光社 (青年事工)

 

 

記者會相片

調查結果簡報下載

關注範疇: 
生命倫理
本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