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性,這個字在中文裡有豐富含意,例如:事物的自然本質、生命、感情和脾氣,也指與生殖相關的事。在英語裡,sex一詞來自拉丁語,在14世紀才演變過來,原本指男性女性的分類。[1] 換言之,不論古今中外,不論是「性」或是「sex」,最初都並非單指性行為,而是指和「性」相關的宗教禮儀、文化等含意。
另一方面,「性」從來在教育中不缺席:就如中國最古老的文學作品《詩經》,第一篇作品《國風.關雎》,所描述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正是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後世評價附注,當然也加上了對「君子」的論述,但孔子一句評論已點出了詩中主旨:「《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其中可以見到兩性的相處和感情,廣義來說,也是性教育的一部份。
在基督宗教裡,不論是律法,訓誨,也多有關於男女相處,夫婦之道,結婚離異,以至處理性交和不同生理狀態的條文,清清楚楚,從不忌諱。事實上,創世故事中的其中一幕,第一位人類亞當已有「配偶」夏娃幫助他,二人更成為夫婦。此外,聖經中當然也有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更有如雅歌這樣對愛情、以至性關係有著深刻討論和細味的作品傳世。
由此可見,在歷史中,性教育從來都是「進行式」。性是寶貴的,男女之情是可敬的,人人都得尊重;性與傳宗接代有關:夫婦結合,生兒育女,天經地義。此外,性與關係,不能隨便,更不應亂來;不恰當的關係,會惹人非議,更會有損人倫。
不過,在人類不同社會、文化中,「性」既是可變的,又是不斷被豐富,人們對它的理解也容易各執一詞。要如何欣賞、理解和教導「性」,實在是一大學問。
2. 全球的性解放思潮
現時資訊科技發達,世界各地的圖文、影片都可以上載到網絡。而在這些資訊之中,不乏大力標榜男女身體的性吸引,只要稍為留意廣告、電視劇集就可以找到例子,完全不費氣力。這些現象都反映性開放的意識,已經擴散至全球每個角落,尤其是在大城市更加嚴重,性關係成為一種享樂和消費。而在個人主義盛行的社會文化之中,性亦是各人自己的選擇,只要雙方同意就可以發生性行為,一切與社會及他人無關,更不是社會規範可以左右。
這場性解放的革命深入文化中,讓每個人都可以按自己的喜好,選擇接受哪一套性價值,而別人都應該予以尊重,更別說灌輸另一套價值觀。而這種意識形態,也隨著社會風氣,慢慢延伸至影響青少年的性教育內容。例如金賽(Alfred Kinsey)就主張無需要節制性慾,而他的主張到了今天仍然被美國主流的性教育組織所採用。這類性教育被稱為「全面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而根據美國性知識與性教育委員會(The Sexuality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Council of the United States,SIECUS)的網頁,他們的性教育目標在於讓學生:學習相關知識、探索自己的價值觀及改進技巧。[2]
這種反抗傳統道德觀念的思潮,令社會付出沉重的代價。在美國,經歷數十年的性革命,社會上暴力罪案、離婚率、私生子、單親家庭孩子、青少年自殺率都增加了;感染性病人數也在增加,截至2016年,美國的愛滋病個案數目已超過100萬。[3] 在這種社會環境和性教育影響之下,青少年人變得過早發生性行為。性淪為遊戲,而不是愛情的表達;人們只著重自己的幸福,而忽略對社會和他人的責任。但是這種狀況其實令青少年的心靈更不滿足,他們誤會性即是愛,這反而令他們受到更多傷害。
3. 由性教育到情性教育
近年,人們對sex的理解開始拓闊,「性」不再只牽涉生殖和生物學上的意義,還涉及個人心性、社會、人際關係、人類學、文化等範疇。在英語中,性教育亦由Sex Education改為Sexuality Education。[4] 中文沒有改用別的字眼,仍然沿用性教育,但其實將sexuality譯為「全人的性」或「整全的性」,可以更全面包含人與性的各個層面;而Sexuality Education,亦可以改譯為「情性教育」,以涵蓋更廣範圍。
3.1 全人的性
關於「全人的性」(sexuality)的理解,最少可以包含以下幾方面:[5]
3.1.1 根據外生殖器解剖學上的雌與雄。
3.1.2 作為男人與女人的性別身份。
3.1.3 採取與解剖學上的雌雄差異。
3.1.4 被吸引的和所愛的性別,即性傾向。
3.2 「情性教育」(Sexuality Education)
「情性教育」(Sexuality Education)包含上以幾方面的內容,因此它亦自然包含了兩性關係。台灣學者晏涵文把兩性交往過程分為婚前婚後,每個之下又分列細項:[6]
3.2.1 婚前兩性關係
1) 自我認識
2) 人際交往
3) 認識異性
4) 團體活動
5) 團體約會
6) 單獨約會
3.2.2 婚後兩性關係
- 夫妻:夫妻二人的關係。
- 父母:生育孩子之後,夫妻二人榮升父母,角色轉變,相處模式亦不同。
- 祖父母:夫妻需要學習處理三代同堂的關係,榮升祖父母夫妻同樣要學習彼此的關係。
由此可見,兩性關係並不單指兩個人的相處,應該進一步理解為男性女性從出生開始,與整個世界接觸、身心發展,到最後建立家庭的過程。性教育是可以幫助人「產生社會和道德所接受的態度和行為,是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男人或女人。」[7]
4. 在學校推行性教育的歷程
如果要對情性教育有更全面的理解,除了要檢視「性」(sexuality)這個字所涉及的內容和範疇,也應該稍為回顧性教育發展的歷史。本港的性教育一般可以追溯至1950年代,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提供的節育指導服務,但這並不算是給予青少年的教育。
而其實大概在相同時間,歐美已有一些課程,旨在灌輸個人、社交和健康的知識(Personal, Social and Health Education,PSHE)。以下將稍為整理不同年代的狀況:[8]
4.1 1950至60年代
當時英美頗常見一種閱讀人物傳記、以培養思考和澄清價值觀的方法,學生可以角色扮演代入他人的角度,從而了解不同價值觀對自身的影響,並模仿學習高尚品德(如誠實、關愛及愛國等)。
4.2 1960至70年代
由60年代開始,以價值觀澄清法教授價值備受重視。這個方法的特點是不直接灌輸對與錯,而是鼓勵青少年自行發掘價值觀,作出自己的選擇,以致實踐自己的選擇。這種方法在60至70年代被廣泛使用,但後來青年罪案率增加,再加上成效欠缺實證,因此70年代末期它的流行程度已大不如前。
4.3 1970年代
有學者提倡「思想認知法」,即以問題刺激孩子思維,以提升對道德的認知。這個方法將道德培育分為六個階段:
4.3.1 學習服從,避免受罰
4.3.2 交換心態及享樂主義
4.3.3 做好孩子
4.3.4 確認權威、尊重社會秩序
4.3.5 理解社會合約,權責和守法的重要
4.3.6 超越性的倫理取向(如社會公義)
4.4 1980至90年代
隨著歐美國家的社會問題、離婚率、青少年犯罪率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培訓他們以社交技能來處理問題成為新的趨勢。1995年,高爾曼(Daniel Goleman)的情緒智商研究面世,各種針對青少年心理和社交的課程亦相繼出現。
除了以上PSHE的課程發展外,性教育的處理方式一直被列入健康教育範疇,課程內容普遍與生理、生育、性病有關。有學者認為性教育不只是性交教育,應該結合價值觀和品德教育。
5. 在校以外的性教育
除了在學校提供的課程,正如前面所述,人的情性發展其實在嬰孩時已經開始,嬰兒一出生其性別已確認,在家中有其角色與位置。因此,提供家庭性教育的理由,最少有以下幾項:[9]
5.1 性的發展從嬰兒期開始
幼兒可以透過各種感官,明白父母作為男性女性的分別,這些影響可能是有形或無形的,也從父母的教導方式、家庭環境、父母的相處中流露。而幼兒最先透過這種方式感受兩性的分別,這對於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都十分重要。
5.2 父母對性的態度會影響小孩
傳統社會對於性這個話題多有避忌,父母如果對性展現出負面、抑壓的態度,小孩子同樣會受影響。日後當孩子面對性的時候,很大機會也有負面的反應。
5.3 父母的關係會影響孩子的性心理與性行為
父母的相處如果能夠維持一個和諧的狀態,無疑能為孩子提供安全、穩定的環境學習兩性關係。幼兒較易有一個清晰的指標,了解兩性的角色,和男性女性的特質。
5.4 社會急遽變化
父母如果不為孩子提供正確的性教育,媒體(如廣告、青少年刊物、電影或電視劇集)便會代勞。只是它們所提供的性觀念充滿暴力和色情,甚至是去人性化的。
而待孩子離開學校,在社會裡人們也要面對更複雜多變的兩性關係。因此,有學者提出有需要在大眾媒體及社區層面推行性教育。當然,不論是家庭教育,抑或在群眾層面推行,都需要很多的資源,但這確實有其必要。因為正如晏涵文所說:「性教育不但與整個人生相關,也與整個人類的發展息息相關;加上性教育是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男人或女人的教育,產生社會和道德所接受的態度及個人行為,所以也是一種人格教育。人類因為有性而繁衍,這是自然的定律,因此性教育應該是終生學習的課題,不僅僅是學子在學校學習的『課題』而已。」[10]
6. 性教育中的價值觀
由上述歐美的經驗可知,青少年的成長,不論在生理、心理和性方面都需要支援。而在學校以外我們還應該關注如何在家庭、媒體和社區等更廣的層面,推行性教育。
面對現今世界文化中性解放的浪潮,現時提倡的性教育,除了教授知識,以及讓學生「自由選擇」外,其實價值觀的灌輸亦十分重要。到底怎樣的價值觀才算適合?我們試著從兩方面看看。
6.1 政府提供的指引
香港教育署印行,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在1997年推出的《學校性教育指引》,它建議課程所涉及的範疇,主要有以下五項:人的成長、健康與行為、人際關係、婚姻與家庭、社會與文化。指引又指出,強調性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幫助培育青少年成為健全和富有責任感的人」,這理念與基督教信仰不少部份有相近之處。[11]
6.2 基督教信仰的價值觀
從《聖經》的內容,有些誡命、法律的定立,能讓讀者明白基督教的價值觀。而當提及關於「性」的價值觀時,關係肯定是最重要的元素。例如十誡中的「不可姦淫」(出二十14),驟眼看會令人以為是禁止性行為,但如果追溯法律背後的精神,會發現它其實是希望維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姦淫(或者譯作通姦)是涉及兩個家庭的事,無疑性的愉悅十分吸引,但誡命的目的是要設立界線,因為性行為不單是兩個人之間的事,也牽涉家庭和人際關係。雖然現時社會對婚外情的譴責沒以前那麼嚴厲,但只要看到情殺或夫婦爭執的報道,就會明白無論社會風氣有多開放,都無法抹去關係破壞帶來的傷害。
可惜的是,現時的性教育往往限於「性交教育」:教授避孕知識、避免意外懷孕之類,而甚少提及性行為與感情的關連。有專家指出,22秒或以上的認真擁抱,就會令女性對擁抱她的男性產生信任及情感上的連繫,原因是大腦會釋放出催產素。另一方面,男性也會受加壓素影響,而對頻常與他發生性關係的女性產生依戀。催產素和加壓素令男女雙方產生依附和依戀,如果性伴侶不停轉換,無疑就是不斷終止依附關係,然後又重新建立。久而久之,這種功能就會被破壞,使人無法再建立長久、委身的關係。[12]
「我們必須教導孩子……擁抱某人或是爬上他們的床,會向我們的大腦傳達無聲的訊號:我現在跟一個特別的人在一起,我可以放鬆與信賴這個人、我可以愛他或她。」[13] 這簡單闡明一個道理:性行為和感情有著密切的關係。當社會風氣對一夜情、「friend前性行為(即在成為朋友以前便發生性關係)」、援交都漸漸放鬆時,其實各種聲音都忽略性關係緊緊將人聯繫,而不是像握手這麼簡單。
《聖經》描述阿當和夏娃的關係是「骨中之骨,肉中之肉」(創二23),又說「愛情,眾水不能熄滅,大水也不能淹沒。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財寶要換愛情,就全被藐視。」(歌八7)由這些描述可見,《聖經》對兩性關係、愛情充滿肯定,亦解釋了為甚麼誡命中有「不可姦淫」這類條文——兩性的親密既美好,也是誘惑,所以更加需要謹慎思量後果。
當社會風氣漸趨開放,性行為變得隨便,學校的性教育如果只停留在生理知識層面,實在全不足夠。而參考歐美推動PSHE的經驗,我們不難發現,如果只是推行品格教育,而不將情性和性教育結合,很多社會問題仍然無法妥善解決。正因為親密關係,以至性行為,和兩性的相處,家庭,以及整個社會息息相關,所以性教育亦應該加入對於關係的重視,亦可以考慮將教育的範圍進一步擴展至家庭、社區和媒體。這樣才會有利家長、學生和一般大眾學習和實踐。
7. 在學校推行性教育的重要性
或許我們會問:為何性教育一定要在學校推行?在其他場景不是都可以灌輸性教育知識嗎?事實上,在現今社會,獲取性知識的渠道多不勝數,由互聯網,傳媒,父母教導以至同學朋輩口中,都可以學習性知識。可是,青少年是從哪裡學習得最多性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最看重和最信任哪一個渠道得來的性知識資料?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於2013年的研討會:「真情珍性:有價值的情性教育」中,曾就這問題,進行了一項「香港中學生價值觀、性態度及行為問卷」。該調查以香港中學生為對象,調查成功收回3,376份問卷。結果顯示,受訪中學生最多從老師獲取性知識,男和女受訪者的百分比分別是71.2%和77.9%;其次是性教育書本、小冊子或單張;第三則是朋輩(圖一)。有關受訪者對不同獲得性知識的途徑的效用評價,最多受訪者認為可從老師和性教育書本、小冊子或單張獲得性知識,它們同樣被最多受訪者認為是有用的,分別是62.9%和56.9%。相反,從父母和報章雜誌得來的性知識,被受訪者評價為較為無用。[14]
圖一:香港中學生獲得性知識的途徑
另一方面,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等出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圖二),[15] 也指出學校能夠利用專業師資、可信賴的資訊來源以及正式課程,開展教育機會。專業教師能為兒童和年輕人提供適合的學習體驗,年輕人會把學校和教師看作是最可靠的資訊來源。在校推行性教育,除了能讓同學獲得有用,可靠的性知識和理念,同時也能為家長,社區組織提供有力支援,創造多贏局面。
8. 香港性教育發展回顧
香港的性教育可以1971年作為分界,當時香港教育署向全港所有學校發出備忘錄,在標準科目中加入性教育課題。在1986年,教育署印發了首份《中學性教育指引》,以協助學校製訂性教育方面的指導性原則。到了1997年,教育署公佈了一套經修訂的指引,即《學校性教育指引》,以協助教師在為不同級別學生、因應他們的需要推行性教育課程。而經過多年的推行,現時的性教育普遍以向學生教授性知識,和安全性行為作重點,未能適切顧及青少年身心靈的發展、感情的需要和建立價值觀之餘,其實質成效也備受質疑。
在其他國家及地區,性教育的內容也有所轉變,由過往以知識為主的觀念,延伸至生活中各個範疇。例如在美國,對性教育的理解成為全面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而英國也推行性與關係教育(Sex and Relationship Education),方向已與過去的控制生育不同。
圖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
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一方面也從安全入手,以教導學生如何防範性侵犯、意外懷孕和性病等問題。另一方面,他們也強調在性教育中加入其他價值的重要,如接納、包容、平等。
這種兼顧知識和情性的主張,確有其可取之處,但因為性解放思潮,或在發展中國家著重推行生育計劃的影響下,這些性教育仍不能擺脫安全性行為的目標。然而,一套整全的情性價值觀,應該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讓青少年懂得尊重和愛護自己及別人,成為一個願意負責、有擔當的人。
《學校性教育指引》在1997年公佈,而在20多年之後,我們應該作出回顧和前瞻。因此,以下部份將會追溯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在本港最初有關性教育的工作,再觀察本港現時學校性教育的內容,亦參照其他地區的性教育方針及成效,以及環看現時香港坊間提供性教育的機構及其理念,希望就本港的性教育工作,提供一幅較為完整的圖畫。
8.1 早年性教育:家計會工作
要檢視本港早期的性教育工作,不能不提「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下稱家計會)的工作。根據家計會網頁提供的家庭計劃簡史提到:
本會(家計會)前身為1936年成立的香港優生學會,於1950年經改組後正式命名為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為市民提供節育指導服務,並於1952年成為國際計劃生育聯合會的八個創會成員之一。家計會起初以個別接觸方式開展推進工作,傳遞家庭計劃的訊息,隨後增設各類診所服務,首間生育指導所於1956年成立。而政府於1955年開始資助本會的活動。[16]
從香港優生學會以至家計會,該會的工作都是提供節育指導服務,這與當時本港的實際環境有關。因為1941年,香港人口大約有160萬,而去到1956年,人口已經增長至250萬。其中有很多是從大陸遷移至香港的難民。面對人口問題,香港政府所需要的人口政策,以控制生育為重點。
家計會很大程度上分擔了政府在推行家庭計劃,及提供性知識方面的角色,而且該會受政府資助,近乎成為了政府輸出性知識和家庭計劃方面的代理。因為除了提供實質的節育指導服務,他們的工作還包括:印製宣傳品、推行家庭計劃運動,如製作「兩個就夠晒數」廣告片,宣傳節育。[17]
從以上資料可知,本港早期的性教育與控制生育及政府人口政策有關,與今天所指的「性教育」差距甚遠,而且家計會因為獲政府資助,成為了半官方形式的服務提供者。不過,這令香港當時的性教育內容,受限於家計會前身香港優生學會的一貫方向。而這個情況,要到後來教育署印發《中學性教育指引》後,才開始改變。
8.2《學校性教育指引》(1997年版)
回顧香港性教育的發展,1986年香港教育署印發的《中學性教育指引》十分重要,發佈該指引的目的有:一、協助學校訂定一些性教育方面的引導性原則;二、 介紹推行性教育的方式;三、提供為學生推行性教育課程的實際方法和途徑。
而約在10年後,政府因應當時社會的所關注的課題改變,如:早熟、性傾向、淫褻刊物等,將《中學性教育指引》修訂,成為了在1997年推出的《學校性教育指引》(圖三,後稱《指引》)。它繼承了1986年的版本,就學校性教育的理念、內容和實踐提供的指導及建議。由於指引內容繁多,以下則從《指引》中的理念、範疇及時數幾方面,概述指引的內容。
圖三:香港教育署於1997年公佈的《學校性教育指引》
8.2.1《學校性教育指引》中的理念:
性,是完美人生的一部份,也是一個人完整個性的一部份。但今天香港的青少年卻面對著社會上迅速轉變的價值觀和向傳統道德規範的挑戰。更甚者,他們受到部份傳媒對「性」刻意渲染的影響,更加迷惑和不知所措。要糾正這些錯誤的理解和澄清含糊的概念,就必須從一個社會的根基層面著手,重申在學校推行性教育。強調性教育的重要性,纔能幫助培育青少年成為健全和富有責任感的人。因而我們需要家長、教師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
這本《學校性教育指引》的目的,是協助教師由學前教育開始,鼓勵各級別的學生學習性的知識、培育應有的態度、建立價值觀、掌握各種技巧,去應付性情緒緊張,學會與人溝通、建立關係、培養自尊和對自我的概念,以及在明白後果的情況下知所抉擇。此外也為各程度的學校設計出一個課程架構,以便個別的學校制訂適合自己的校本性教育課程。《指引》內也有不少篇幅對價值觀作自我反省、探討和澄清,當中亦有說明推行性教育的指導原則,以及每個有份參與性教育的人所扮演的角色。[18]
從《指引》中的序,我們可以見到《指引》的目標有以下四項:
1) 糾正媒體提供的錯誤性觀念及知識。
2) 協助教師推行性教育。
3) 提供可改動的課程框架,以適應個別學校需要。
4) 培育青少年成為健全和富有責任感的人。
據《指引》建議,課程所涉及的範疇,主要有以下五個:
- 人的成長,內容包括:人類的性、生殖系統和生理、青春期、自我形象和自我觀念、性身份和性取向、情緒反應等。
- 健康與行為,內容包括:處理性衝動、身體私隱、性習慣和行為、經性接觸傳染的疾病、避孕、意外懷孕、身體護理等。
- 人際關係,內容包括:基本價值觀、處世技巧、友誼、約會、戀愛與迷戀、性騷擾、性侵犯和性暴力、亂倫。
- 婚姻與家庭,內容包括:家庭的意義、家人互相倚賴和不同輩份的家人之間的關係、家庭糾紛和解決方法、家庭模式的轉變、處理家庭的轉變、組織家庭時所要考慮的因素、婚姻和終生承諾、為人父母等。
- 社會與文化,內容包括:社會及文化對性的影響、兩性角色、性與傳媒、性與法律、性與道德和倫理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8年出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第二版)也就全面性教育提出了以下八個核心概念:
1) 關係
2) 價值觀、權利、文化與性
3) 理解社會性別
4) 暴力與安全保障
5) 健康與福祉技能
6) 人體與發育
7) 性與性行為
8) 性與生殖健康
如將《指引》提出的五個範疇與以上八個核心概念比較,不難發覺兩者涉及的範圍和內容相近,當中也包括了對於媒體、法律和道德倫理等內容。
8.2.2《學校性教育指引》中建議的性教育教學時數
根據《指引》內容,由小學至中學的性教育建議時數如下:
小學建議時數:每年每級最少有10課節(約六個小時),即合共60堂性教育課。而各個項目的分配建議:
- 人的成長:24課節
- 健康與行為:12課節
- 人際關係:19課節
- 婚姻與家庭:17課節
- 社會與文化:9課節
中學建議時數,1997年出版的《學校性教育指引》沿用了1986年教育署印發的《中學性教育指引》建議,指學校無論採用哪一種教授方式(編進正規課程中,或利用班主任課、學校早會、課外活動),每年撥出最少10課節,即約七小時,在初中年級教授性教育。高中可用平均30至35課節(約20至23個小時),完成整個性教育課程,學校可在兩年內(中四至中五)或四年內(中四至中七)授完。
對比之下,教育署於1993年印行的《中一至中五課程指引》,建議學校將百分之五的課節教授跨學科課程。[19] 若性教育佔這個跨學科活動的五分之一,則整個學年中,性教育應佔百分之一的課節。換句話說,在學校的正規課程中,全年上課28至30週,一週授課40節,那麼百分之一的授課時間就是每年12節,這與1986年的建議大致相同。
除了以上課節,1997年出版的《指引》又提到一些新增的課程主題,如:愛滋病、性侵犯、性身份等內容,故需要額外的課節來教授,故建議初中每年最少以18節課(10 + 8 = 18)來教性教育,高中若以兩年來教授,則每年最少用23課節(15 + 8 = 23)來教授性教育課。
8.2.3《學校性教育指引》的特點
從1997年的修訂的《學校性教育指引》可見,當年教育署在理念和課程內容方面的建議算是全面,最大的特點是指引只屬建議性質,實際推行的時數多寡、課題選取,學校有較大自由度選擇。
另一個要點是建議所涉及的範圍,較多集中在中小學,學前教育階段基本上只有課程內容建議,並未提及具體的時數安排。[20]
9. 香港非政府機構提供性教育的概況
本港中小學沒有強制的性教育課程,政府編訂的《學校性教育指引》只屬建議性質,更甚的是《學校性教育指引》20年來非但沒有更新,更已從官方網站「下架」而不再是學校的指導文件。教育局現時強調學校是以「校本」方式推行性教育課程,這的確使學校有較大自由度決定課堂的內容及形式。但根據政府調查,其實不少學校都表示在校推行性教育困難,其中最大問題就是:學校太忙和沒有時間,以及教師未有足夠準備進行愛滋病教育或性教育。結果,學校普遍將性教育課程「外判」給外間機構,由它們派員到校舉辦性教育講座。[21]
接辦性教育的機構有兩類,就是政府機構或非政府機構(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在政府機構中,有由衞生署提供的青少年健康服務計劃,於2001年開展,設有性教育工作坊、健康生活、情緒管理、健康使用互聯網、情「維」何物等系列。在2018至2019學年,約有310多間中學參加該計劃。[22] 非政府機構中,歷史最悠久的就是家計會:家計會推出的學校性教育支援,旨在增強校內輕鬆談性空間,著重性知識的傳授,啟發學生對個人的價值觀的反思、建立開明的性態度、培養分析和抉擇能力。該會每年舉辦超過600場活動,服務對象達70,000人。[23]
不同的非政府機構都有其自身的目標或理念。因此,下文將簡單列出幾個具代表性的機構,以及簡介它們的理念和所提供的服務,以助了解本港性教育的面貌。
9.1 護苗基金[24]
護苗基金於1998年成立,其宗旨是保護18歲以下人士免於遭受性侵犯。機構設有「護苗教育巡迴車」,在各區小學巡迴宣傳教育,透過多媒體運用,在輕鬆的氣氛中教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性態度及學習防範性侵犯。機構提供的初小至高中課程,當中內容大概如下:[25]
初小:認識身體、性侵犯的處理方法等
高小:認識青春期、私隱、身體接觸、保護自己免受性侵犯等
初中:甚麼是性侵犯、對色情刊物的態度、避免性侵犯、自慰的迷思等
高中:青春期困惑、自慰的迷思、性行為、戀愛和性、甚麼是性侵犯、避孕等
9.2 香港青年協會[26]
香港青年協會的社會工作組,於2013年至2016年推出了「戀愛通識課——中小學戀愛及性教育計劃」,透過課程、互動劇場和模擬戀愛體驗學習活動,帶領高小及初中學生,對戀愛與性別角色等議題作出深入的反思,並培訓老師及家長,讓他們培養學生建立正面的價值觀。課程的主題大概有:[27]
高小(小四至小六):自我認識、兩性相處與交友、戀愛等
初中(中二至中四):擇偶條件、手機交友、男女的不同、親密界線等
9.3 風雨蘭[28]
風雨蘭的Anti480反性暴力資源中心,透過分享性暴力的定義、行為及應對方法(包括旁觀者教育),與青少年探討對意願的理解,帶出尊重他人意願的訊息,並提升他們的反性暴力意識及回應性暴力的能力。該中心又指出,性別不只是生物特徵上男女的分別,而是社會文化建構的產物。性別平等教育的目的,能讓青少年認識性別氣質,並反思自身的性別經歷,了解性別氣質並無性別之分,並尊重不同氣質的人,讓青少年不再受壓於性別偏見、歧視,自由選擇表現自己的方式,建構性別平等的多元社會。Anti480的教育活動包括講座、工作坊及小組等,對象和內容大概如下:[29]
青少年:認識性暴力、異性相處與戀愛、性別與性暴力等
家長:簡介性暴力定義、青少年性暴力行為等
專業人士:簡介性暴力定義、青少年的性暴力行為、處理校園性暴力事件的應有態度及技巧等
9.4 香港明愛家庭服務:「愛與誠」綜合性教育計劃[30]
香港明愛家庭服務於2008年開始推行「愛與誠」親子性教育計劃,到了2011年將該計劃改名為「愛與誠」綜合性教育計劃,與44間中小學及幼稚園成為協作伙伴,推行了為期三年的性教育服務,服務對象有中小學、幼兒學校的學生、家長和老師。其後,該計劃在2015年2月,與超過100間學校成為伙伴,展開第二次為期三年的服務。
他們的理念是:[31]
性,本是完美人生的一部份,也是一個人完整個性的一部份。但今天香港的青少年卻面對著社會上迅速轉變的價值觀和挑戰,對傳統道德規範的影響,加上部份傳媒對「性」的刻意渲染,導致近年青少年人的「性」態度日益開放,婚前性行為漸趨普遍,這情況無論對青少年的個人成長、家庭、學校以致社會都造成不少衝擊。
在「身體成為商品、愛情講求即食、婚姻是不合則分」的年代,我們將「性教育」定位在價值觀的培養上,盡早讓少年人學會以「尊重」及「忠誠的態度」面對「性」、「愛」、「生命」、「身體」和「男女關係」;同時裝備父母成為子女們性教育的啟導者;讓老師掌握適切的態度和技巧去教導學生正確的性愛價值觀。
從以上資料顯示,本港除了學校,亦有不少機構正在為不同群體提供性教育服務,甚至有機構與學校合作的情況。這亦反映學校投放在性教育的資源未必足夠,以致要與其他機構合作。而這些性教育課程,往往按機構本身的不同理念,性教育在內容和授課方法上,都有一些差別。
9.5 明光社的情性教育
明光社致力推行有價值的情性教育,宣揚健康正確的性觀念,期望能引導學生建立健康正確的價值觀。本社的「情性教育」嘗試從倫理價值出發,除了包括性知識與態度外,還包括了建立與維繫情感關係,這些在性教育中都是重要的一環。
本社情性教育的特色是重視生命的尊貴、愛的承諾及性的委身,並肯定「婚姻」與「家庭」在社會中的功能,以回應現今社會文化的挑戰。我們的課程內容背後,有以下一套對生命、性別及倫理關係的信念。
9.5.1 尊重生命
情性教育必須尊重人性尊嚴,包括自己與他人的生命價值,作為道德考慮。
9.5.2 男女兩性是人的基本特質
性別是組成個人身份的核心部份,我們認為男女兩性的差異取決於生理因素。
9.5.3 戀愛是為婚姻作準備
戀愛是邁向婚姻的過程,同學有機會學習彼此尊重、付出、接納與承諾,為自己將來的婚姻作準備。
9.5.4 性是男女間最親密的身體語言
性行為不只是為性器官帶來刺激,更是雙方心靈的緊密契合,形成親密感。身體快感、心靈慰藉、延展新生命,這些都是健康性關係的結果。
9.5.5 婚姻內的性行為帶來最大的幸福及保障
婚姻的忠誠與承諾能為性行為帶來最穩固的保障,彼此忠誠的性行為是預防性病的最有效方法,一夫一妻的家庭亦是新生命最安穩的居所。
9.5.6 一生一世的婚姻對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益處
一男一女的婚姻制度,既是最能夠保障兒童福祉的社會制度,亦有孕育後代潛能的男女締結盟誓。
明光社認為性教育就是價值教育,能夠幫助兒童及青少年建立一套正確的性價值觀。然而,性教育並不是教條主義,並不是要求學生遵從一套「教義」般的倫理價值。在推行性教育時,導師可在過程中,以自身的經驗來引導學生朝正確的方向思考,使他們能為自己的福祉作出明智的抉擇。[32]
10.香港性教育與海外的比照
前文提及《學校性教育指引》為中小學提供了推行性教育的建議,而政府並沒有強制學校執行有關指引。如果要判斷現時香港性教育的情況,包括方向、內容、推行方式等,都可以參考其他地區的做法與成效。以下將會以幾個地區的性教育作為參照。
10.1新加坡
自2000年起,新加坡教育部在學校實施性教育課程,所有學校均須為學生提供性敎育。
10.1.1 目標
有關課程的目標是協助學生:
1) 了解個人在成長路上所面對的心理、社交及情緒改變;
2) 建立健康美滿的關係,及
3) 在性問題上作出明智、知情和負責任的決定。
10.1.2 內容
學校可透過不同系統課程提供性教育,而內容主要有五方面:
1) 人的發展
2) 人際關係
3) 性健康
4) 性行為
5) 文化、社會與法律
時數方面,教育部亦有訂明,而獨立學校及有信仰背景的政府資助學校,可教授自行編定的課程,但須與教育部所訂框架一致。
10.1.3 成效
具體效果方面,可以參考幾項數字:
1) 10至19歲人士感染性病個案數目,由2007年約800宗減至2013年約400宗。
2) 19歲以下女性產下的嬰兒數目,由2007年的820人減至2014年的406人。
3) 20歲以下女性的墮胎手術數目,由2007年的1,363宗減至2014年的449宗。
10.2台灣
台灣的法例規定所有學校均須推行性教育,包括性別平等教育,並規定所有小學及初中學生,每學期參與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課程或活動最少四小時。
10.2.1 課程的主要目標
1) 教授性對個人身心健康及家庭與社會和諧的重要性
2) 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及其對家庭與社會的影響
3) 認識愛滋病及進行安全性行為,以預防愛滋病
4) 教授學生建立正面的性價值觀和態度
5) 尊重不同性取向人士
6) 促進性健康的知識、態度和行為
10.2.2 成效
至於台灣性教育的成效,則可以參考以下數據:
1) 15至17歲有性行為經驗的青少年比率,由2009年的13.5%降至2015年的11.1%。
2) 在這群青少年中,在最近一次性行為中有採取避孕措施的男性,由2011年的74.4%增至2015年的79.8%,而女性比率則由77.5%增至88.5%。
3) 15至24歲的青年人感染愛滋病個案數目,平均維持在每年約700宗,佔整體新感染個案約30%。
10.3 英國
英國政府認為於2000年發出的《性教育與人際關係教育指引》,未能處理發放色情短訊、網上色情資訊及網絡欺凌等對青年人帶來風險的問題。因此在2017年制定新的性教育框架,預定在2019年實施。
在新的性教育框架下,所有學校均須強制提供性教育,教授切合年齡所需的「人際關係教育」(relationships education),其焦點在於建立並維持健康而安全的人際關係。中學則須教授切合年齡所需的「人際關係教育與性教育」(relationships and sex education),以促進學生對健康的成年人關係、性健康及性的了解。當局也會設計切合年齡所需的課程,教授學生有關發放色情短訊、網上色情資訊及性騷擾所帶來的危險。
英國政府表示,有宗教背景的學校可繼續按其信仰的信條教學,家長仍然有權為子女選擇不修讀「人際關係教育與性教育」課程。
10.4 美國
在美國,關於性方面的資訊指導千差萬別,這是因為課程通常是由地方機構來制定。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後,美國將性教育重點放在性行為方面,採取兩種立場很不同的性教育計劃,即禁慾教育與全面性教育。
禁慾教育或守貞教育(abstinence-only education)把禁慾當作預防懷孕和性病或愛滋病的唯一方式。全面性教育計劃(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旨在幫助學生成為見多識廣的決策者,為他們提供必要的避孕和防病知識。它既要教育年輕人不要急於發生性行為,同時又需要在性行為一旦發生的情況下,告訴他們如何採取安全措施。
美國公立學校的性教育課程的設立和教學時數的設定,各州之間不盡相同,大部份學生都可以在學校接受不同的性教育。[33] 例如全美50個州中,24個州和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要求公立學校教授性教育(當中有21個州命令學校推行性教育和有關愛滋病病毒的教育);33個州和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要求學生接收有關愛滋病病毒或愛滋病的指引;20個州要求,如提供有關性教育和/或愛滋病病毒教育的知識,有關內容必須醫學上或技術上正確,並符合事實。[34]
11. 香港性教育成效調查
除了參照外地做法,透過調查數字也可以讓人了解本港性教育推行的成效。本港機構如家計會、香港青年協會、明愛等都曾就性教育方面發表調查結果。
香港青年協會在1995年的報告反映了受訪青少年對自己外表的看法,三成被訪者表示不滿意自己的外貌與身材:六成以上同意外表愈好愈有利。[35] 而在2003年,突破機構發表的「青少年纖體與身心健康研究」顯示,青少年在建立健康自我形象上,仍然有待改進。[36]
性侵犯經歷方面,護苗基金公佈2016-2017年護苗線的統計數字,據統計該機構接聽的個案中,18歲以下侵犯者有53%,其中更有超過一半的侵犯者,年齡只有七至九歲,超過八成侵犯者是受害者認識的人,包括朋友、同學、學長及近親等。而發生性侵犯的地方,74%是在私人地方發生,其中有40%在學校發生,35%在受害者家裡發生。性侵犯行為主要是身體接觸的性侵犯,當中以觸摸胸部或私處為多,其次是觸摸身體其他部位,而第三則是性交、口交等行為。[37]
根據衞生署的資料,受愛滋病病毒感染的呈報個案數目,由1997年的181宗上升至2016年的692宗。在這692宗個案中,約27.9%受愛滋病病毒感染人士的年齡介乎20至29歲。[38] 香港大學在2014年至2016年進行全港有關性病和性健康調查普查研究,發現在過去12個月內有性生活的18至26歲女性中,沙眼衣原體(Chlamydia trachomatis)感染率高達6%,而年齡介乎18至26歲的男性中,沙眼衣原體感染率亦高達5%。[39]
而根據家計會的「2016年青少年與性研究」顯示,18至27歲的女性受訪者,表示曾經墮胎的有5%,這與2006年及2011年的百分比相同。
在性知識水平方面,家計會表示青少年的性知識水平下降。在12題有關成孕、性病及愛滋病感染的關鍵性知識題目中,中三至中六受訪學生,平均只答對八題得八分,低於2011年的平均分九分。中一至中二學生於2011年的得分已經不理想,平均分只有六分,2016年更跌至五分。在眾多學生表示有興趣學習的性教育題目中,最受歡迎的是拍拖與戀愛、青春期、安全性行為、性健康、愛滋病及性病和預防及處理性騷擾。
而在接觸色情資訊方面,2016年較之2011年上升了約五個百分點。另一個令人關注的數字,在表示有觀看色情物品的中一至中六受訪男生裡,其中約有五分一表示在最近一個月觀看色情物品次數是多於15次。在整體受訪青少年中,約15%至20%女生及約30%男生曾接收手機裡的色情訊息(包括文字、圖片或影片)。[40]
從以上各項數字可見,本港的性教育確實有待加強,尤其青少年在自我形象、感染性病,以及性知識等方面的內容。有關內容,已包括在原有的性教育課程內容中。而青少年接觸網上色情資訊的情況,亦反映性教育應涵蓋有關網上色情資訊的內容。
12. 小結
從以上各個段落,我們可以發現社會對於性教育的需求不斷改變,由家計會主導的控制生育,到如今各個機構提供不同內容的性教育課程,其中都反映本港性教育需要全面的檢討和重新規劃,以適應時代的需要。而所謂「時代的需要」,除了是指要明白科技進步同時設下不少陷阱,我們更要認識在性解放氛圍下,文化對於青少年人所造成的影響。
13. 明光社情性教育主題聚會統計(2002-2018年)[41]
明光社成立於1997年5月,是一個關注傳媒、性文化及社會倫理的非牟利團體。本社希望本著基督教信仰,藉研究、監察、教育、出版及行動去關心社會、服務人群。推動情性教育是本社其中一個主要關注範疇的工作,本社一向積極到不同學校,推動情性教育,包括主持不同的講座及教師訓練、家長講座及學生工作坊等。
在過往17年(2002-2018年)明光社到校主持性教育講座共2,406場,平均每年141.5場次,邀請學校共有363間。而由2011年開始,明光社除了主持日常的學生大型講座外,也推展了以「入課室」形式進行的性教育工作坊,通常以一整級別,分班進行,這樣導師與同學可以更深入討論問題,教學效果亦較傳統講座好。工作坊由2011至2018年合共舉辦892次,平均每年111.5場。在過去17年的時間中,明光社主講的情性教育講座及工作坊合計有3,309場。我們相信,從這些邀請明光社的學校作講座的統計中,可在一定程度了解現時學校性教育推行的重點及需要。[42]
13.1 情性教育講座於大中小學幼稚園的分佈
統計數據顯示,情性教育講座主要在中學舉行(91.18%),這與現時主流性教育機構提供性教育活動的分佈情況相符。而因社會風氣日趨開放,我們也留意到小學及學前進行性教育工作的需要。近年,明光社也獲小學的邀請,到校主持性教育講座(7.53%),同時亦有提供數次幼兒家長及師資訓練。明光社也有參與於大專舉行有關性議題的論壇,並多以「平衡觀點嘉賓」被邀出席(1.2%)。(圖四)
圖四:情性教育講座於大中小學幼稚園的分佈
13.2 同學最感興趣的題目
據家計會進行的「2016年青少年與性研究」,在受訪的中一至中六同學中,最感興趣的性教育題目為:拍拖與戀愛;青春期;安全性行為;性健康、愛滋病及性病等。[43] 事實上,這樣的選擇也在明光社的性教育講座主題分佈統計中反映出來,與家計會調查結果相當吻合。在明光社情性教育課題中,最多學校選擇的講座主題為婚姻戀愛、兩性相處界線,以及色情文化等題目。事實上,明光社在處理講座時,絕大部份申請都是由老師自行選擇題目,這或許可以證明,老師在校推行性教育,未必如外界所想,一定是落伍,或是叫同學提不起興趣的。(圖五)
相對而言,同性婚姻,變性人、不同性傾向人士(LGBT)、以及性傾向歧視條例(SODO)立法等近年備受爭議的題目,明光社也有提供相對應的主題講座供學校選擇,而主持有關講座的次數亦有增加。不過,這些講座的次數及其受歡迎程度,就沒有較早前提及最受歡迎的三個題目(婚姻戀愛、兩性相處界線、色情文化)那麼受歡迎了。
圖五:2002-2018年性教育講座(按主題)場次圖
13.3 緊扣時事的情性教育講座
現時在學校推行性教育,若能緊扣時事或相關的事件來定講座題目,可以令同學更有興趣去聽講座,也能幫助他們理解情性教育的概念。事實上,明光社同工在準備講座時,通常也會以社會時事作為講論的切入點。在過往以社會現象或文化事件作專題講座的統計中,一些較為突發(ad-hoc),在當時引發很大爭議和討論的事件(如2007年的中大學生報事件;2008年的藝人情慾照事件),其講座熱潮往往很快被帶動,但只要熱潮一過,就會較少提及。相對而言,我們亦發現一些時事題目是會較為「長壽」,甚至是會「進化」:事件會有累積性,討論的內容亦會因事件變化而改變。最明顯的例子就有由2000年興起的「援助交際」(簡稱援交,指未成年人士為了得到金錢而與成年人約會)問題,轉化成後來較熱門的「出租女友」(Part Time Girlfriend,PTGF),或是約在2006年興起的「o靚模」(少女模特兒的俗稱,不少都擁有甜美樣子,也會參加一些推廣活動),變成了這幾年較多討論的「私影」(即私人攝影活動,攝影愛好者約模特兒出來進行拍攝活動)。要回應不同的事件和新興文化,實在是考驗老師和同工在準備相關的性教育講座時,要保持對時事的敏銳觸覺。
13.4 情性教育:後果教育
對於外界有些意見認為,學校推行性教育很多時是以後果教育作主題,向同學灌輸對於「性」帶有負面標籤的「恐嚇式性教育」,甚至被指為提倡「禁慾主義教育」。[44] 有見及此,我們統計了以後果教育為主題的講座,當中的百分比最高的,是以性騷擾為主題的講座,佔了有關講座的79.6%,這與近年的#MeToo事件,有一定的關係。其次是性行為後果,佔了有關講座的13.1%,最後是以性罪行為主題的講座,佔有關講座的7.3%。(圖六)
而以性行為後果(即13.1%的後果教育的主題講座)作為主題的講座中,有幾個主題可供學校選擇,當中以性濫交與性病這個題目最多學校選擇(65.63%),其百分比大大超出排第二的意外懷孕的前因後果(21.88%),雖然後者可能是較受社會大眾關注的題目。第三位則為青少年的性問題及性病(12.5%)。
圖六:後果教育場次
13.5 學校的宗教背景
外界有些意見認為,現時明光社推動的情性教育,其價值觀被現今社會視為不合時宜,內容狹窄,有關的價值觀只適用於基督教學校云云。據統計資料顯示,雖然基督教背景學校邀請本社主領情性教育講座的場次,的確佔最多,但無宗教背景學校亦有邀請本社到訪主領講座,而有關講座的數目排第二位。排第三則是天主教背景的學校。(圖七)
事實上,明光社致力推行有價值的情性教育,宣揚健康正確的性觀念,期望能引導學生建立健康正確的價值觀。情性教育嘗試從倫理價值出發,除了包括性知識與態度外,還包括了建立與維繫情感關係,這些在性教育中都是重要的一環。而情性教育講座的內容和向度,雖然富有信仰根基和元素,但當中提倡的價值觀,均不限於基督教信仰,亦得到不同宗教背景學校所認同。
圖七:邀請到校作性教育講座的學校宗教背景
13.6 觀察與建議
就著現時香港學校推動性教育的情況,並以上述明光社推行情性教育的統計資料作參考,對於現時學校推動情性教育的實踐,我們有以下的觀察和建議。
13.6.1 不論是家計會調查,或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均不約而同地指出學校是推行性教育的最重要平台。明光社於2013年進行的中學生調查指出,中學生最多從老師獲取性知識,而由老師獲得的性知識,效用和評價都是最高的。[45] 無獨有偶地,家計會2016年的相關調查結果也顯示類似的結果:老師或社工是中一至中六學生最重要的性知識來源之一,而且比對其他來源而言,也是較為可靠的。[46]
13.6.2 另一方面,學校不單有能力提供專業、可信、均衡、具規劃的性教育課程,更可支援其他人士(如家長及社工)推行性教育。事實上少,絕大部份的香港學校均有駐校社工,同時也設有家長教師會、畢業校友會等,這些網絡對推展情性教育和相關協作,帶來很多便利,工作傳播效果也可事半功倍。
13.6.3 整全的情性教育,應包括性的知識、態度、倫理價值觀、權利與義務等方面的培育,同時也應著重建立和維繫健康的情感關係。正如性是美好的事,但在享受性和情感帶來的歡愉時,同時亦要有成熟和負責任的態度,在進行情性教育時,實在不應只側重其中一方面的教導。
13.6.4 就是次性教育議題的分析而言,很多學校其實是有留意及緊貼當前社會的相關議題,並舉辦對應的講座或工作坊,這反映了事情並非如外界所說,學校性教育落後和「堅離地」。很多時社會以為同學對性教育議題的關注多為時尚的同運或相關議題,但據家計會統計及是次講座分析,情況亦非如此。同學最感興趣的性教育題目為:拍拖與戀愛、青春期、安全性行為、性健康、愛滋病及性病,他們對人倫關係的題目最感興趣。
13.6.5 另外,外界時常以為香港學校推行的性教育很多時只是流於「禁慾式性教育」,甚或是「恐嚇式後果教育」,對「性」只會說「不」。但就是次分析而言,結果並非如此:情性教育著重教授人與人的愛和整全關係,並不是一味「禁慾」,而是看重「貞潔的身份」。情性教育看每一個人,人與人的相處和關係都是寶貴的,而不是隨便的。
13.6.6 事實上,現時香港學校推動性教育面對的問題,不是缺乏適切教學內容,或是學校風氣保守不允許推行性教育等「想當然」的原因。現時學校面對最大的問題,是整個學習規劃中,可用於性教育的課節和時間太少,只佔全部課程時間的百分之一而已!
13.7 推動性教育的動力
其實,推動性教育最好的原因,就是情性教育除了為同學帶來性知識外,也讓同學有機會更多了解、愛護自己與別人,帶來整全的人生觀和規劃,更健康的兩性與人際關係,和建立長遠和全面的價值觀與責任感,使同學懂得愛護自己和別人,從而建立健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尊重生命,愛惜自己與他人。這樣好好的建立自我和人際關係,就算在將來面對人生各種的難題(不只是感情問題的),他們也會有更好的心理質素和認知可以面對。
相反,現時很多學校未能有效推動情性教育,待同學出了問題時才亡羊補牢,這樣就流於被動,學習效果也比較差。
13.8 應如何改革學校性教育
香港要改革學校性教育,其實可以1997年推出的《學校性教育指引》作起點。事實上,《指引》有關教學內容和教學時數等建議可再作修改,但其原來的宗旨和精神是良好的,值得學校參考。另外,學校也可參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就香港的情況作出適切的增修和更新。
而教育局若想好好推行情性教育,就應對症下藥,作出改革,應針對學校課程時數、課程安排、資源分配等方面,提升情性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比重,增撥資源幫助學校改善和實施性教育。就課節分配而言,現在的性教育,在初中每年只有18課節,高中如以兩年來教授,每年也只有23課節(相關指引更已被取消),以這樣的安排來進行性教育,實在是不足的,也反映出情性教育不被教育局重視。
事實上,如果像現在情況,性教育只佔學校教育中百分一的課節,一般學校根本就不會有太大的推動力去開展性教育,老師就算想推動也有心無力!教育局應推動政策改革,增加學校認知及認同性教育的重要性。在實務上,局方應重訂及發出相關課程指引,務求令學校增加性教育課程的課節,以及增加教師人手及訓練。只要性教育的時數和重要性增加,在校的性教育統籌主任及委員會,才能更有效推動學校性教育,否則,這些統籌工作及委員會,都只會淪為空談。
13.9 以「校本」實施性教育是否可行
對於推行情性教育課程,應否仍然以「校本」形式執行?外界有意見認為應由教育局統整教育宗旨和方針,但這容易令人聯想到,政府或會以此操縱學校校政,影響學校自主,因此讓政府規定性教育方針的安排並不可取。
相反,若教育局繼續以「校本」方式,讓學校自己推動性教育的話,本身並非壞事,因這可讓學校按著教學理念、辦學宗旨等去設計性教育課程規劃,而不受政府左右(台灣的性平教育就是以教育之名將社會改變的實例),讓學校能在教學方面保持自主。
13.10 學校與非政府機構(NGO)的協作
現時大多數學校在推動性教育工作時,都會以「外判」方式,將教學工作委託給非政府機構(NGO)進行。事實上,這樣的安排是無可厚非的,既可作教師在性教育方面的合作伙伴,也可在學生需要指引和協助時,成為另一個支援,幫助學生解決難題。非政府機構可協助教師緊貼各種潮流文化,認識當前社會風氣,了解各樣潮流的發展並作整合,應用於性教育之中。
事實上,NGO與學校的協作,除了是到校教導學生外,同樣重要的是要提供師資培訓,以培訓老師,社工和家長(train the trainers),讓他們認識相關的理念和有足夠的資訊,以致性教育變得更為普及。學校應善用而不是依賴NGO,若只靠NGO入校進行性教育,而老師自己並不積極參與,學校的性教育就只會淪為「外判」工程,難以建立學校本身的性教育理念。
14. 結語
我們相信,情性教育除了為同學帶來性知識外,也讓同學有機會更多了解、愛護自己與別人,帶來整全的人生觀和規劃,更健康的兩性與人際關係,和建立長遠和全面的價值觀與責任感,使同學懂得愛護自己和別人,從而建立健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尊重生命,愛惜自己與他人。
事實上,現今社會資訊科技發達,性文化日益開放,性教育已經不是我們「教不教」的考慮,不善用學校這個橋頭堡去推動情性教育,同學就只會在網絡、傳媒、朋輩中,得到參差不同的性資訊,當中內容,價值觀等或有偏差對錯,到老師發現問題時才亡羊補牢,就為時已晚了。
或許,我們可以《學校性教育指引》中的這一段作結:
我們必須從一個社會的根基層面著手,重申在學校推行性教育。強調性教育的重要性,纔能幫助培育青少年成為健全和富有責任感的人。
參考資料
「護苗基金」。網站:http://www.ecsaf.org.hk/Chinese/index.php。
「香港青年協會」。網站:https://yen.hkfyg.org.hk/。
「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網站:https://rainlily.org.hk/。
〈【談性‧教慾 3】NGO闖校園 抗衡禁慾式性教育〉。《立場新聞》。2019年2月12日。網站:https://thestandnews.com/society/談性-教慾-3-ngo-闖校園-抗衡禁慾式性教育/。
〈2016-2017護苗線統計數字〉。「護苗基金」。2017年12月。網站:http://www.ecsaf.org.hk/images/upload_images/file/Hugline%20stat%202016-2017.pdf。
〈Anti480反性暴力資源中心:關於Anti480〉。「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網站:https://rainlily.org.hk/anti480。
〈Anti480反性暴力資源中心:教育活動〉。「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https://rainlily.org.hk/anti480edu。
〈青少年纖體與身心健康研究〉。「突破青少年研究資料庫」。2003年11月13日。網站:https://www.breakthrough.org.hk/ir/Research/24_Diet/diet.htm。
〈青少年健康服務計劃:學生健康服務〉。「香港特別行政區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青少年健康服務計劃」。2019年9月2日。網站:https://www.ahpshs.gov.hk/tc_chi/abo_us/abo_us.html。
〈家庭計劃簡史〉。「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網站: https://www.famplan.org.hk/zh/about-us/family-planning-milestone。
〈護苗基金課程〉。「護苗基金」。網站:http://www.ecsaf.org.hk/Chinese/work.php?expandable=1&mid2=3&mid=2。
〈學校性教育支援〉。「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zh/our-services/sexuality-education/school-base-services。
〈戀愛通識課——中小學戀愛及性教育計劃〉。「香港青年協會」。網站:http://teachlike.hk/learntolove/。
〈「愛與誠」綜合性教育計劃〉。「香港明愛家庭服務」。網站:https://family.caritas.org.hk/zh-hk/services/view/69#.XYCJuSgzYdV。
《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採用循證方式》(修訂版)。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等出版。2018。網站:https://china.unfpa.org/zh-Hans/publications/《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文版。
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資料摘要:性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2018年1月9日。網站:https://www.legco.gov.hk/research-publications/chinese/1718in03-sexuality-education-20180109-c.pdf。
江漢聲、晏涵文編。《性教育》。台灣:性林文化,2000。
胡家欣。〈護苗基金熱線接逾200來電 三成疑涉兒童性侵 有四成地點為學校〉。《香港01》。2017年12月13日。網站:https://www.hk01.com/社會新聞/141041/護苗基金熱線接逾200來電-三成疑涉兒童性侵-有四成地點為學校。
吳庭亮等編。《真情真性——有價值的情性教育》。香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13。
吳慧華等編。《性不教,誰之過?——如何在學校推行情性教育》。香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19。
凌嵐。〈極不靠譜的美國中小學性教育〉。「騰訊大家」。2017年3月9日。網站:http://dajia.qq.com/original/category/ll20170309.html。
晏涵文。《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
劉文利。〈美國公立學校性教育計劃與評估〉。「中國性科學」。2012年9月13日。網站:http://www.zgxkx.org/sexjk/xjy/201209/2244_3.html。
葛蘿媽曼著,祈遇譯。《你們在教我孩子甚麼:從醫學看性教育》。新北:校園,2012。
陳寶安。〈香港中學性教育文獻綜述及建議〉。《亞洲輔導學報》。第6卷第2期(1999年)。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港大進行香港首個性病普查發現 香港年青人及中年女性衣原體感染率高〉。香港大學。2017年2月27日。網站:https://www.hku.hk/press/press-releases/detail/c_15982.html。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學校性教育指引》。香港:香港教育署,1997。網站:http://sexedu.org.tw/hongkong.pdf。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16年青少年與性研究〉。「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17年6月12日。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files/media/press-release/2017/2016YSS_Chi.pdf。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二零一六年青少年與性研究」報告〉。「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17年6月12日。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zh/media-centre/press-releases/detail/fpahk-report-on-youth-sexuality-study。
“Basic Statistics.”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ugust 6, 2019. https://www.cdc.gov/hiv/basics/statistics.html.
“Sex ed? It’s a vehicle for social change.” SIECUS. https://siecus.org/.
“State Policies on Sex Education in Schools.” NATIONAL CONFERENCE OF STATE LEGISLATURES. March 21, 2019. http://www.ncsl.org/research/health/state-policies-on-sex-education-in-schools.aspx.
McIlhaney, Joe S. and Freda Mckissic Bush. Hooked: New science on How Casual Sex is Affecting our Children. Chicago: Northfield Publishing, 2008.
Surveillance Team, Special Preventive Programme,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Department of Health,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HIV SURVEILLANCE REPORT–2016 UPDATE.”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December 2017. https://www.chp.gov.hk/files/pdf/aids16.pdf.
[1] 參晏涵文:《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頁6。
[2] 取自美國性知識與性教育委員會(SIECUS)網頁,原文是“ CSE programs provide students with opportunities for learning information, exploring their attitudes and values, and developing skills.”詳參: “Sex ed? It’s a vehicle for social change, ”SIECUS, https://siecus.org/.
[3] 取自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網頁,“Basic Statistics,”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ugust 6, 2019, https://www.cdc.gov/hiv/basics/statistics.html。
[4] SIECUS網頁上的字眼改為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而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出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其英語名稱是International Technical Guidance on Sexuality Education: An evidence-informed approach。
[5] 參晏涵文:《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頁7。
[6] 晏涵文:《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頁10–14。
[7] 晏涵文:《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頁404,原句為「性教育是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男人或女人的教育,產生社會和道德所接受的態度和個人行為,所以也是一種人格教育。」
[8] 梁林天慧:〈有價值的情性教育:理念學實踐〉,載於吳庭亮等編:《真情真性——有價值的情性教育》(香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13),頁23–26。
[9] 王瑞琪:〈家庭性教育〉,載於江漢聲等編:《性教育》(台北:性林文化,2000),頁434–435。
[10] 晏涵文:《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頁404。
[11] 引自《學校性教育指引》中序。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學校性教育指引》(香港:香港教育署,1997),網站:http://sexedu.org.tw/hongkong.pdf。
[12] Joe S. McIlhaney and Freda Mckissic Bush, Hooked: New Science on How Casual Sex is Affecting Our Children (Chicago: Northfield Publishing, 2008), 43, 55.
[13] 葛蘿媽曼著,祈遇譯:《你們在教我孩子甚麼:從醫學看性教育》(新北:校園,2012),頁85。
[14] 吳庭亮:〈青少年性態度、行為與價值〉,載於吳庭亮等編:《真情真性——有價值的情性教育》(香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13),頁44–77;招雋寧:〈附錄1 香港中學生性價值觀調查報告〉,載於吳庭亮等編:《真情真性——有價值的情性教育》(香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13),頁A3–A47。
[15] 《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採用循證方式》(修訂版),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等出版,2018,網站:https://china.unfpa.org/zh-Hans/publications/《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文版。
[16] 〈家庭計劃簡史〉,「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zh/about-us/family-planning-milestone。
[17] 同上。
[18] 引自《學校性教育指引》中序,見註11。
[19] 內容包括:性教育、公民教育、德育或宗教教育、環境教育和健康教育。
[20] 1997年的《指引》的4.6.5提到:「至於學前教育階段,一般是將性教育綜合在整個課程內教授,而不當作一個獨立的科目,因此訂下授課時間表並不切實際。」
[21] 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資料摘要:性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2018年1月9日,網站:https://www.legco.gov.hk/research-publications/chinese/1718in03-sexuality-education-20180109-c.pdf。
[22] 〈青少年健康服務計劃:學生健康服務〉,「香港特別行政區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青少年健康服務計劃」,2019年9月2日,網站:https://www.ahpshs.gov.hk/tc_chi/abo_us/abo_us.html。
[23] 〈學校性教育支援〉,「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zh/our-services/sexuality-education/school-base-services。
[24] 「護苗基金」,網站:http://www.ecsaf.org.hk/Chinese/index.php。
[25] 〈護苗基金課程〉,「護苗基金」,網站:http://www.ecsaf.org.hk/Chinese/work.php?expandable=1&mid2=3&mid=2。
[26] 「香港青年協會」,網站:https://yen.hkfyg.org.hk/。
[27] 〈戀愛通識課——中小學戀愛及性教育計劃〉,「香港青年協會」,網站:http://teachlike.hk/learntolove/。
[28] 「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網站:https://rainlily.org.hk/。
[29]〈Anti480反性暴力資源中心:關於Anti480〉,「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網站:https://rainlily.org.hk/anti480;〈Anti480反性暴力資源中心:教育活動〉,「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網站:https://rainlily.org.hk/anti480edu。
[30] 〈「愛與誠」綜合性教育計劃〉,「香港明愛家庭服務」,網站:https://family.caritas.org.hk/zh-hk/services/view/69#.XYCJuSgzYdV。
[31] 同上。
[32] 詳見張勇傑、熊嘉敏:〈推動情性教育教案及經驗分享〉,載於吳慧華等編:《性不教,誰之過?——如何在學校推行情性教育》(香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19),頁134–139。
[33] 劉文利:〈美國公立學校性教育計劃與評估〉,「中國性科學」,2012年9月13日,網站:http://www.zgxkx.org/sexjk/xjy/201209/2244_3.html。
[34] “State Policies on Sex Education in Schools,” NATIONAL CONFERENCE OF STATE LEGISLATURES, March 21, 2019, http://www.ncsl.org/research/health/state-policies-on-sex-education-in-schools.aspx.
[35] 陳寶安:〈香港中學性教育文獻綜述及建議〉,《亞洲輔導學報》,第6卷第2期(1999年),頁129–145。
[36] 〈青少年纖體與身心健康研究〉,「突破青少年研究資料庫」,2003年11月13日,網站:https://www.breakthrough.org.hk/ir/Research/24_Diet/diet.htm。
[37] 〈2016-2017護苗線統計數字〉,「護苗基金」,2017年12月,網站:http://www.ecsaf.org.hk/images/upload_images/file/Hugline%20stat%202016-2017.pdf。
[38] Surveillance Team, Special Preventive Programme,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Department of Health,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HIV SURVEILLANCE REPORT–2016 UPDATE,”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December 2017, https://www.chp.gov.hk/files/pdf/aids16.pdf.
[39]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港大進行香港首個性病普查發現 香港年青人及中年女性衣原體感染率高〉,香港大學,2017年2月27日,網站:https://www.hku.hk/press/press-releases/detail/c_15982.html。
[40]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二零一六年青少年與性研究」報告〉,「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17年6月12日,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zh/media-centre/press-releases/detail/fpahk-report-on-youth-sexuality-study;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16年青少年與性研究〉,「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17年6月12日,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files/media/press-release/2017/2016YSS_Chi.pdf。
[41] 十分感謝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前高級研究員招雋寧先生協助分析本文的數據。
[42] 是次統計範圍限制:由於統計是根據明光社過往17年(2002-2018年)到校主持性教育講座及工作坊的資料而成,而非以全港普查形式進行的統計,所以並不具備解釋全港學校推行性教育情況的能力。
[43] 見註40。
[44] 相關報導,可參考:〈【談性.教慾 3】NGO闖校園 抗衡禁慾式性教育〉,《立場新聞》,2019年2月12日,網站:https://thestandnews.com/society/談性-教慾-3-ngo-闖校園-抗衡禁慾式性教育/。
[45] 見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