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不要紙上談兵的性教育

29/08/2024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公民、經濟與社會(中一至中三)學與教資源

促學生設親密界限 承諾抵禦色情

  (明報 22-8-2024)

 

教育局近日上載中三公民、經濟與社會科課程指引,而其中一個單元的教材內容引起社會的熱議,教材包含5個課節及5張工作紙來教導學生有關「青少年與親密關係」,主要是環繞如何「拒絕婚前性行為」這個課題。縱觀整個教材,相信設計的原意及理念是好的,可以讓學生有機會認識及學習有關性的知識。然而其教導的方法及模擬答案卻有待商榷。其實,青春期是人生的必經階段,是一種生理狀況的轉變,是很難強迫學生去作出任何的承諾。課程內要求學生簽署承諾書,此舉有機會造成學生反感。簽署承諾書後,是否就會實行?未免有點天真。這樣只會成為紙上談兵的性教育,內容未必適合現今香港學生的需要及情況。而且,性教育應是從小培養,從幼稚園、小學至中學的學習過程中,慢慢薰陶,建立一個正確的性價值觀,而並非只靠在中三時用5堂課及5張工作紙便可達到預期的目的。所謂「遠水不能救近火」,未知教育局是否因中三學生正值青春期,剛剛只有15歲,怕他們犯「與未成年少女發生性行為」,所以在中三這一年級倉卒推行,而沒有經過全盤部署。若在青春期前已把健康的性教育訊息灌輸給小孩,讓他們潛移默化,從小被教育,總比突然向正在處於水深火熱、充滿矛盾與迷思的中三青春期學生身上當頭棒喝,用說教的方式與他們說道理,並要他們承諾不做這樣那樣的好,若堅持如此行,相信會有反效果。

身教比言教更重要,家長、學校若希望孩子有健康的性教育,必須從自己開始做起。家長應從生活上讓孩子感受到正確性價值觀的重要性,合力教導子女美好婚姻與性的關係。在學校,老師、社工可以透過關心學生,與他們同行,用軟性教育的方法去引導他們,這比起上課、工作紙的威力更加強大。故此,若學校能加聘駐校社工,老師能減少行政工作,撥出多點時間與學生個別相處,關心他們,這更為有效。對於現今不良社會風氣、互聯網錯誤性知識的泛濫、西方開放性觀念的充斥,要抗行這股力量實在不能再以說教的方式,因為性教育並沒有模擬的答案,我們要換個方式去鼓勵、引導學生去行正確的路,凡事要考慮後果,就如學校一直教學生高買是犯法的,會坐牢的,這些訊息從小已刻在學生的心內; 性教育亦然,我們要教導學生性開放的後果,他們思考後可以個別與老師發問,用關心的方式與他們同行。如此,教導了,他們明白了,路便要讓他們自己繼續去行,後果亦要他們自己去承擔。明光社一直在中、小學提供具價值觀的性教育工作坊,同工會以事例、畫面、故事的形式向學生解說。很多時候,同學都在工作坊完畢後,主動地找同工傾談,把自己的內心世界、性疑惑和盤托出,同工也不介意留下解答,雖然花的時間長,但我們覺得值得,因為性教育不應只是紙上談兵,而是要按實際的情況,深入當事人的處境,與青少年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