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促進溝通

16/12/2022

鄧鍵一、袁瑋熙:不同社交媒介影響力的世代差異

  (明報.2022年11月24日)

不同年齡的網絡使用者,會習慣使用不同的社交媒體。香港恒生大學與香港浸會大學委託研究機構做的問卷調查,發現受訪年輕人雖然也會透過facebook(fb)接觸時事資訊,但以接收和轉發的整體參與而言,fb始終比不上Instagram(IG)。在這個背景下,IG裡面整體上流通的資訊,有可能比fb更接近年輕人的意見和價值觀。調查發現18至29歲的受訪者愈多使用IG,會愈覺得社會上多數人跟自己政治立場一樣。對於年輕人來說,fb跟他們「不相干」,他們只是透過這個平台獲取資訊,fb並不會影響他們怎樣看自己的政治立場。

但相反,在整個IG裡面,符合年長市民價值觀和立場的資訊,可能相當有限,導致年長市民愈多使用fb,愈會覺得自己的政治立場屬社會多數,他們愈多使用IG則會愈覺得自己的政治立場屬社會少數。

從上述的情況看來,如兩代人愈想與對方溝通,就不能只用平日自己習慣的平台,也應學習使用對方平台,並了解不同年齡層的溝通方式,擴闊眼界及站在對方角度去了解他們的想法,而不是只顧批評對方的不是,或努力去證明自己是對的。其實,我們應多留意社交媒體演算法所衍生的「同溫層」可能會引起的危機。

信仰反思

下一代有自己的天地,上一代也是如此,有時候大家看對方的「天地」不順眼,下一代嫌棄上一代老套,上一代批評下一代是廢青。明明當年的上一代還是「下一代」的時候,也被他們的「上一代」批評過,下一代亦不能逃避一個事實,便是他們日後也會成為被「下一代」批評的「上一代」,為何兩代之間難以理解對方,是時代文化轉變了,還是人過於執著?

「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地卻永遠存在。」(傳一4《新譯本》)日光之下無新事,當上一代懷緬過去常陶醉,下一代盡情擁抱未來的時候,他們所屬意的事,終久必會在世上消失,「以前的事,無人記念;將來的事,後來的人也不追憶。」(傳一11《新譯本》)唯一不變的只有創造天地的主。

兩代之間必然存在著差異,人活著不必因彼此的差異而互相批評,也不必為了迎合對方而轉變自己所喜愛的,但人可以用無愧的心經歷人生每個階段:經歷過幼年、壯年,甚或老年,人必須明白最終必要向神交賬(傳十一9-10),即使改變不了時間流逝,卻可以改變自己的心境,讓自己變得更豁達及包容。

回到:教牧社關倫理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