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 |
|
(香港經濟日報 - TOPick.12-8-2025) |
有內地機械人公司,宣布正在研發全球首個「代孕機械人」。該團隊聲稱,這款內置「人工子宮」的機械人媽媽,能夠模擬從受孕到分娩的全個過程,預計在一年內正式問世,且售價不多於10萬元人民幣。對於一些因為身體健康出現問題,未能自然懷孕的夫婦來說,這類科技的發展當然是一大突破。一直以來所謂的「試管嬰兒」,主要只是在母親體外製造胚胎,之後仍然要放回母親或代孕母的子宮內讓胚胎發育及正常分娩。生殖科技的發展一直惹人關注,若果是作為治療不育的方法,在倫理上的爭議較少,但若作為另類生產下一代的方法,例如捐或買精/卵代孕則充滿爭議。
首先,完全透過「代孕機械人」生產嬰兒,會令母親與胎兒在懷孕期間那種透過互相感應而建立,非常緊密可持續一生的微妙關係受到影響。懷孕的確是十分辛苦和令母親不方便的事,但正因這種辛苦及不方便卻將母親與子女奇妙地連結在一起,難以取代。用機械人代替母親只會人為地削弱了兩者的連繫,令本來十分神聖和奇妙的懷孕變成一個冷冰冰的過程,對胎兒的成長會有甚麼影響無法預計,這種做法等同讓嬰兒成為科技的實驗品,有違基本的醫學倫理。
更令人憂慮的正如人工受孕的技術一樣,在一些西方國家早已不是用來協助生育有困難的夫婦,而是成為一門生意,透過買精買卵代孕等商業交易,將本來單純的人倫關係變得複雜,人為地剝奪了一些將要出生的嬰兒可以在親生父親和母親撫養下成長的基本人權,此外亦會助長了選擇胎兒的優生學,令精子和卵子的買家可以隨自己的喜好來選擇要一個怎樣的父親或母親的基因,甚或好像訂購寵物一樣追求一些血統上的證明。但萬一發現貨不對辦或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情況,如嬰兒被發現有肢體或智力上的缺陷,以往就曾經發生過爭著放棄成為父母的「退貨」現象。當人被淪為商品,人的尊嚴何在?至於因為買精買卵造成的亂倫危機在外國已不是天方夜談,而透過不知誰是父親或母親的方式下出生的一代,長大後感到抑鬱和困惑亦不斷發生。
當然,若從科幻小說的角度來推測,這種「代孕機械人」也可以成為一些極權國家源源不絕製造士兵的好幫手,生產人類就像生產食用的家禽一樣,只為滿足客人的喜好,甚麼無條件和犧牲的愛、親情,好像漸漸變成了奢侈品!看著新聞圖片一個一個安坐的「代孕機械人」,想起創世記第一章提到神要按著自己的形象造男造女,實在令人感慨,腦海中又浮現出巴別塔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