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Yahoo!新聞.2025年9月18日) |
在人多擁擠的香港,竟能與極危的小葵花鳳頭鸚鵡相遇,讓人不禁驚嘆生命的頑強與珍貴。這些頂著金色羽冠的白色鳥類,在鋼筋水泥的夾縫中掙扎求存,見證了大自然不屈的生命力。我們處在一個急速變遷的時代,無論是人類還是動植物,生存空間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這些變化,有人選擇漠視,但也人願意以熱情付諸行動。專業知識若缺乏實踐,不過是紙上談兵,最令人感動的,是那些願意為生命彎腰的人——他們搭建的不只是人工巢箱,更是人類與自然的共存空間。
人類對成功與利益的追求,有時會成為傷害其他生命的利刀;但同時我們也擁有保護與補救的能力。人類從大自然獲取無數資源,理應以同等力度的保護回饋自然。若繼續貪圖便利、追求效率而忽視對生命的尊重,終有一天大自然將不再回應人類的需求。香港能成為瀕危鸚鵡的避難所,這本身就是一種希望的象徵。它提醒我們,城市未必只能是自然的對立面,也可能成為人與自然共生的起點。趁為時未晚,我們都應該學習尊重生命、愛惜自然,把更多的資源留給下一代。
信仰反思
創造的主在第六天賜福了人類,在第五天賜福了地上的一切生物。當初,神把全地上結種子的各樣蔬菜,和一切果樹上有種子的果子,都賜給亞當及夏娃作食物的同時,神也把一切青草蔬菜賜給地上的各種野獸,空中的各種飛鳥,和地上爬行有生命的各種活物(創一30),這個世界是人類的家,也是其他生物的家,當時有些東西唯有人類可以品嚐,如「樹上有種子的果子」,但大地上的其他一切,人類都應該與其他生物分享,而不是獨佔,甚至破壞牠們原該享有的東西——食物和棲身之地。
神憐憫人類,但祂不單顧念人的需要,也顧及動物的需要,「祂把食物賜給走獸,也賜給啼叫的小烏鴉。」(詩一百七9)。雖然人類的地位確實比其他動物高,因為人類有神的形象。然而,傳道書的作者當思想到當死亡來臨時,動物的終極去處不一定不如人(傳三21),他慨嘆人類沒有比動物優勝,因為一切都是「出於塵土,也都歸回塵土」(傳三19)。跟隨主的人死後當然會與主見面,但其他動物呢?傳道書的作者打破了人類面對死亡時那份優越感,以賽亞先知教人知道在神的聖山上,動物與動物之間,人和動物之間,是可以和諧及快樂地相處的(賽十一6-9)。人類雖然為各種生物起名,但自人類墮落後,人類與動物間便失去了親密的聯繫,但願認識耶和華的知識充滿大地,好像海水覆蓋海洋一般(賽十一9下),好讓人類經歷伊甸園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