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日報-TOPick.3-8-2022) |
贏在起跑線是不少家長費盡心思、不惜工本為子女的未來而製造的有利條件,只要不是用走後門、旁門左道的方法亦無可厚非,問題是家長的出發點是基於子女個人的能力、興趣和志向,還是只不過跟風、考慮市場的需要、投學校所好、為子女尋找賺錢的未來呢?子女本身又是否真正樂在其中和終身受益呢?知識改變命運,在教育未普及的年代是十分真實的,有機會讀書及取得好的成績,當上醫生、律師、工程師等專業人士,的確會影響一個人的未來發展。但隨著教育的普及、社會向前發展,若整個社會仍不能擺脫這種考試像科舉,文憑定生死的思維,對年青人來說是十分可悲的,因為在今日講求創新科技、文化、體育、演藝皆可以成為專業的年代,若我們主流的教育制度仍只著重背書考試,某些專業的薪酬回報仍然是不成比例地超越其他行業的話,期望年青人可以自由地發展個人的興趣,從事另類的行業又談何容易!大學能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同學提供協助,讓他們能夠與其他沒有類似困難的同學一起公平地接受高等教育是一件好事,不過,除此以外,大學更需要的是為非主流學習模式和專長的學生提供更多機會,讓他們有機會站在起跑線前比賽,而不是連參賽資格也被剝奪。近年一些大學願意在收生資格上作出調整,讓一些在某個主流科目成績較弱或一時失手的同學,仍然可以入讀一些他們心儀的學系是正確的決定,可惜的卻是仍然未能普遍實行。
雖然大學生中英文、數學的基本能力十分重要,但若果他們在另一些方面有十分突出的表現,不應該拘泥於個別科目的成績而剝奪了他們讀大學的機會,正如以前一些傑出的運動員往往要為學業和興趣的取捨而苦惱,亦有不少因為選擇了興趣而失去繼續讀書的機會,退役後生活坎坷,今時今日情況雖然已有改善,但受惠的恐怕亦只有少數精英運動員,惟有獎牌才能成為他們的入場券,畢竟得獎的只是少數,大器亦有可能晚成,有教無類不應只是一句空洞無力的口號,香港未來的教育制度、考試模式、大學的收生要求,若不提供更大的彈性,那麼整個教育制度,仍然會只停留在職業訓練的模式,不能夠為未來多元化的社會、培養更多有創意和另類思維的人才,另一方面,一些在體育、演藝、創作上有才華但未必適應主流教育制度的學生,只會繼續因僵化的考試模式和收生制度而輸在起跑線,怎會不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