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氣節

01/12/2022

此藍碼彼黃碼 各處活動各處例 七欖觀眾任飲食 跑手限獨自吃蕉 議員批標準混亂

  (明報.28-11-2022)

烏市樓火10死 官否認封區礙灌救 近3小時撲熄 網片:民眾示威求解封

  (明報.26-11-2022)

中大百人悼烏市火 「不要核酸要吃飯」 內地生謹慎聯繫避留紀錄 憂被捕禍及家人

  (明報.29-11-2022)

過猶不及,任何事去得太盡,只會適得其反,就以防疫為例,在疫情之初,由於大家對疫症所知有限,執行得比較嚴厲,避免疫情失控是可以理解的,亦會得到民眾的支持。事實證明亦避過了好像一些西方國家那樣出現大量死亡的個案、醫療系統崩潰的惡果。不過,當疫情已過了近三年,病毒已經多次變種,疫苗接種率和感染人口已不斷上升,世界大部份國家已將之視為風土病,並且為了貿易和旅遊的緣故而大量放寬、甚至取消了防疫的限制,不會隔離和封關的時候,若果我們仍堅持過往的做法,情況類似清朝時自以為是天朝大國,看不起四方的蠻夷而封關鎖國,結果可想而知。而民眾的忍耐亦有限度,最令人憂慮的是當民眾已經十分恐慌和憤怒的時候,一些官員仍然揣摩奉承上意,「揸住雞毛當令箭」,在防疫上寧緊勿鬆,結果可能會像不小心使用壓力煲一樣,一爆不可收拾。香港在與海外通關的措施,政府難得已開展了一步,可惜仍然因為受制於內地的政策而綁手綁腳,甚至出現一些不一致和雙重標準的情況,若不盡快改變,恐怕香港只會繼續陷入兩面都不是人的困局。要令防疫措施不會出現過猶不及的情況,就必須小心和認真地聆聽市民大眾的心聲,不要事事以長官意志將不同的聲音鎮壓下去。

2019年的社會運動,由於曾經出現了不少的暴力衝突,加上在疫情之下,政府以防疫為理由而採取一些較嚴厲的集會規定,尚可以說是出師有名,但在國安法的監控之下,市民擔心誤觸紅線,社會已經難以出現大型的群眾活動,暴力衝突的機會更是微乎其微,但在這個時候,對於一些沒有違反限聚令的和平示威,若仍嚴厲管制,只會令香港由示威之都變成示眾之都。更令人失望的是大學本來應是鼓勵學術、思想和言論自由的重要場所,讓學生透過和平、理性、自由的表達和辯論,令真理盡量愈辯愈明,可惜,在社會運動之後,不少大學已經成為驚弓之鳥,動輒以嚴厲的措施扼殺學生表達意見,甚至報警處理,令大學淪為純粹販賣知識和技能的職業訓練工場,令人惋惜。學術、思想和言論自由不是單靠學生去捍衛的,薪高糧準的校長、管理層和教授們更是責無旁貸,「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究竟知識份子應有的風骨去了哪裡?

回到:每週社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