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明報.1-1-2025) |
(時代論壇.24-12-2024) |
兒童是未來的主人翁,政府在制訂政策時應該對有關兒童的政策給予重視及投放更多資源,這才可令香港更有效地持續發展,成就更多香港的未來。可惜事與願違,政府大多看重當下經濟的發展及容易被人注意的議題上,由於兒童缺乏發聲的渠道,其聲音難以被聽見,他們的福祉也被忽視。2025年首個出爐的調查——「兒童權利專員報告」指出政府在兒童扶貧方面僅獲得26分(100分滿分)的低評價。剛剛的12月,也有調查指近五成受訪青少年自評人生的「失敗指數」為6分或以上(10分滿分)。香港不少青少年飽受精神疾病困擾,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其自殺率都有顯著的增長。兒童問題一直存在,但卻無法根治,主要是因為資源的錯配及社會的認知不足。
雖然,政府推出的「共創明Teen」計劃,確實有助於部份的兒童,但成效並不顯著,全港約有25萬名貧窮兒童,但只有4000人受惠,而且也未必能真正能解決兒童的需要。既然如此,政府的資源是否可以不再集中於某一些的服務機構,而擴展至更多小型的服務機構,一起為兒童的福祉去努力。許多小型服務機構在兒童福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機構雖然規模較小,但卻能夠提供更加靈活和個性化的服務,更有效地接觸有需要的兒童。他們願意深入兒童的生活中,了解他們的真正需求。然而,由於資源的不足,這些機構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他們在沒有或在很少政府的資源下仍然在努力掙扎,默默地遊走於政府的隙縫,希望能關心更多政策上未能觸及的人群。機構靠著善心人、有共同理念捐贈者的支持來服侍及營運,這些機構在缺乏資源的情況下,仍然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去關心有需要的兒童,政府為何不嘗試幫他們一把?這些機構由於比較小型,當政府推出新基金項目給外界申請時,他們未必有把握與大機構去競爭,去分一杯羹,這些資源分配模式否定了小型機構的努力。問題兒童需要更加個人化及深入的介入與干預,在現時社工不足、資源失衡的情況下,最有效的解決方法可以是把資源更有效地重新分配,最終受惠的都是我們的下一代。
以往我們可以見到政府花很多資源在一些大型的體育賽事及文化活動上,政府若能把資源針對更多兒童福祉的議題上,將能有效改善兒童的生活條件。尤其一些隱性的家庭,他們需要更多的家訪,更多的接觸,以至他們在出現嚴重問題前,他們可以及早被人發現,及增加他們願意主動求助的可行性。在處理兒童問題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考慮更多的彈性及個人貼心的服務,這都是小型機構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