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紀錄片風波

09/02/2023

【給十九歲的我】紀錄青澀年輕人獨特稜角 專訪6位英華女生談真摰成長史

  (香港經濟日報 – TOPick.6-2-2023)

公映掀爭議 《給十九歲的我》停映 主角之一阿聆:由始至終不同意公映 張婉婷致歉稱「人緊要過電影」

  (明報.6-2-2023)

《給十九歲的我》明起暫停公映 前校長石玉如對意念引起困難致歉

  (時代論壇.5-2-2023)

《給十九歲的我》是一套令人看後帶點不安但會喝采,水準甚高的紀錄片,之後出現的爭拗令人遺憾,在大家熱烈討論的時候,有幾點值得留意,首先,希望大家不要只憑片言隻語、個人臆測便對任何一方(包括有關同學、校長、老師和導演等)使用一些嚴苛的指責、甚至人身攻擊、網絡欺凌。食花生很容易,但一些尖酸刻薄的說話對當事人造成的傷害卻可大可小,大家可以關心、可以評論,但當大家站在道德高地嚴厲批評其他人的時候,不要忘記自己亦應有一定的道德操守,不能對別人吹毛求疵,對自己卻得過且過。整件事涉及過去十年,導演、校方、家長和同學之間的溝通和責任問題,當其中一方表達了個人的看法和感受之後,適當地等待其他各方面的回應和補充,不要跟車太貼、急於下定論、甚至定罪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不應該將這件事與過去幾年社會運動及個人政治取態所引致的撕裂,以及對權力的反感情緒夾雜其中,將一些帽子扣在自己不喜歡的人身上。許多人對於拍攝紀錄片和人物採訪應有的操守和技巧可能並不了解,先做些功課再評論可能較為合適。

其次,需要正視的是大家的同理心,若果大家能更早及更多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事情可能不會發展到今日的地步!當然,對於未成年人士的關心應放在較高的層次是應該的,因為當他們未夠成熟去保護自己的時候,家長、校方和導演責無旁貸,特別是當片中出現一些會令人對被訪學生有負面印象的言行、涉及她們與家人朋友的關係和評論、以及個人一些前後不一的想法和表現,多考慮出街之後可能會有的迴響是必須的,亦要考慮個別同學的承受能力,畢竟她們開始參與的時候不過是一個中一的小女孩,到畢業的時候可能仍未成年,必須受到額外的保護。當然,大家亦要從校方和導演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回應,例如作為導演、訪問者必然會有自己的觸角和判斷,若每句說話、每個鏡頭都要當事人同意的話,恐怕只會變成一味唱好的鱔稿,紀錄片雖然不同一般電影,但與其他人物專訪一樣,導演或記者的取捨和解讀亦同樣重要,未必會令受訪者完全認同,更遑論滿意。最後,大家必須對其他人有更大的包容和接納,一個活生生的人,其實正是有優點和缺點,同樣,大家亦應該接納自己不足的地方,毋須因為一些無聊人士的批評而太過介懷,成長正是一個不斷探索、改變、跌跌碰碰的過程,有些現在耿耿於懷的事,十年、二十年之後回望,可能會覺得不過是茶杯裡的風波,當一些不如意的事已經發生之後,可以努力去爭取自己認為合理的改變,但若改變不了環境,就好好改變自己的心態,為了未來好好活下去,不要讓自己受到長期的困擾。我們看到一群各有不同氣質的女孩在過去十年不平凡的成長,祝願大家繼續為自己的理想,向前昂然邁步。

回到:每週社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