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13-4-2022) |
(星島日報 .13-4-2022) |
人生的挑戰往往在於要面對很多艱難的抉擇,很多時更要在「差」與「更差」之間作選擇,只能兩害取其輕,因為不作選擇本身也自然會成為一個選擇,逃避並不能夠有效解決問題。在抗疫問題上,其實每天都是在「差」與「更差」之間作選擇,以學生停課為例,改為網課當然對預防感染有很大幫助,但這兩年多經常停止面授只能網課,卻令不少自律和自學能力不足、以及家居環境狹窄、電子設備未如理想的基層學生的學習進度遠遠落後;社交生活嚴重不足;學校的課外活動和體育活動幾乎清零;以及長期對著手機或平板電腦而影響視力;甚至漸漸沉溺於上網和打機,長此下去恐怕將來會有更多學業成績未能達標、不擅溝通、怯於社交、體質孱弱的隱蔽青年出現。因此,復課是有其迫切需要的,網課只是權宜之計,是不能取代老師和同學之間面對面的交流,以及校園內的社交生活的。
由於數據顯示Omicron對於已打針的青少年的影響的確較少,因此恢復面授課堂的風險較少,但好處較大,個別家長擔心自己子女的情況,若非基於身體健康不宜打針的話,那麼是家長和學生的個人選擇,總不能因為少數非醫學理由而拒絕打針的同學,而令絕大部份想回校上課的同學受影響。為了其他同學著想,沒有打針的同學不能參與部份課外活動亦屬無可奈何的決定,這不是對與錯的問題,而是兩害取其輕的做法。此外,能夠人人派快速檢測套裝固然好,但在資源畢竟有限的情況下先照顧較有需要的學童亦無可厚非,許多措施應該按照實際需要而毋須事事一刀切的,正如香港的防疫大方向,究竟是堅持幾乎已成為不可能的任務的動態清零,還是考慮到Omicron的特性而改為與病毒共存,以期望與國際社會早日恢復較正常的往來?希望大家在作決定的時候能夠實事求是,而不是拘泥於過往曾經成功的經驗,以及面子的問題,在疫情不知持續到何時,以及不知會如何變種的大前提下,小心做好基本的防疫措施,盡量如常地過活應是我們考慮各種防疫措施時應有的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