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走出八股的生涯規劃

07/08/2025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380人經JUPAS入讀兩大醫科 中大囊括7狀元

  (明報.6-8-2025)

港大科大畢業生月薪增 最多從商 投身教育者減

  (明報.7-8-2025)

所謂「八股之害、甚於焚書」,明清兩代科舉考試的專用文體八股文要求嚴格,近乎苛刻,很多讀書人陷入其格式而忽視其內容,文章外表華麗但內容空洞。當社會上的年青學子(特別是被認為最精英的一群)都被某種單一的價值觀牽著鼻子走的話,這絕非社會之福。醫生受到社會重視本身並非壞事,因為他們的確是社會上十分重要的專業人士,但考試成績好與是否適合做醫生是兩碼子的事,若果吸引學生報讀醫科只是因為將來的收入可觀、社會地位高,這絕非好事,我們更需要的是一些真正關心病人、願意在醫學領域上不斷求進步,為病人帶來安慰、鼓勵和希望的醫生,可惜香港的現況是不少私家醫生收費高昂,莫說基層人士、就算一般中等收入人士患重病時亦只能望門輕嘆,不少私家醫院(包括不少有宗教背景的醫院)都只是為有錢人服務,我們不能不問究竟大家立志做醫生所為何事?預備投身醫科的考試狀元的動機究竟又是甚麼?

過去多年,各中學的生涯規劃究竟有沒有真正幫助學生思考未來的職業與自己的性格、專長、興趣和人生目標的關係?為甚麼最精英的一群都選擇做醫生?為甚麼很少打算做教師培育下一代?做藝術家尋求精神上的突破和滿足?做傳道人關顧他人的心靈?做科學家為人類改善生活?做環保鬥士救救地球?投身非牟利機構服務市民?做個不受權貴歡迎的記者……很多學生選擇做醫生究竟是為了興趣和專長還是為了收入和社會地位呢?

當一個社會,不同職業之間的收入極為懸殊,我們的年青人又如何可以真正做到按自己的興趣、專長和心志去選擇職業呢?人只能夠活一次,究竟做一個收入高但並不能夠發揮真我的醫生好?還是做一些收入較少但按自己的興趣和心志選擇的職業好呢?究竟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又是甚麼呢?年青人在讀「神科」和躺平之間究竟又可以有甚麼選擇呢?我們的社會、學校和家長又是否真正鼓勵和支持下一代去追夢呢?還是所有年青人都只被套入某種僵化的價值觀之內呢?當一個社會的年青人都只是跟隨某些潛規則而不是按自己的思考和選擇去做一些人生重要的決定的話,這並非社會之福。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二十二6)其實塑造一個孩子的未來除了父母之外,還有學校和社會。作為家長、教師、制訂政策的官員和各行各業的老闆,誠願大家都能夠為下一代創造一個真正讓他們發揮自己、活得精彩、自由和有意義的人生,而不是被某些無形的八股思潮建構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