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明報.4-12-2024) |
香港學童缺乏運動並不是新聞,原因也是老生常談,就是香港的教育制度過份著重學科的成績和考試,體育課不過是用來點綴一下。此外,地少人多,家居環境狹窄,缺乏運動的場地和空間,也是學童缺乏運動的原因。再加上電玩和手機的普及,以及疫情的影響,進一步令青少年以及家長們也手機及電玩成癮,更疏於運動。要解決這些結構性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心態上的改變,惟有大家都認同健康的體魄是每一個人十分重要的資產,看清楚長壽而缺乏健康並不是祝福,否則恐怕各家長和青少年只會依然故我,畢竟缺乏運動的後果,可能要很多年後才會愈來愈明顯。
作為全人教育工作者,各位基督教學校的校長和老師應有遠見及勇氣多行一步,不要再被學業成績和名校的校譽羈絆,主動為學童創造更理想的運動環境,讓學生明白健康的重要,給予體育科更多的重視,以及讓運動服也可以成為日常的校服,方便學生在小息、午膳和放學後可以更容易參與不同的球類活動。當然,老師能落場與學生一起進行球類比賽,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筆者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是中學教師,當年每天放學之後幾乎都會和學生打籃球,陸運會亦會參加接力和長跑,讓學生明白老師是身體力行,真心相信運動有益。感恩的是重視運動最大得益的其實是我自己,年紀漸長仍能行得比不少年青的同事快,平日亦較少病痛。
學校可以為社會人士的健康作更大貢獻,將校舍開放。我們的辦公室樓下是運動場,每天除了不停有學校舉辦陸運會之外,放工之後每晚都十分熱鬧,練習跑步的人不分老幼,場地幾乎飽和,想參與運動的市民真的不少,缺的只是場地,其實,遍佈全港的中小學操場,每晚和假日都被浪費,在香港這土地資源匱乏的地方,不善用這些珍貴的土地實在浪費。雖然這些學校在設計之初沒有打算向公眾開放,但只要政府願意撥資源去加裝圍欄和可以上鎖的閘門,讓學校可以在每日學生全部離校之後、以及星期六、日和公眾假期開放給公眾進行球類活動或跑步,便可以為社區增闢許多空間,當然,政府亦需增加資源作保養維修及管理。多人使用設施難免會較易損壞,但能夠讓學生和市民有更健康的體魄是完全值得的,運動是需要持之以恆地參與的,方便是十分重要的大前提,單靠轉播奧運等賽事,只能曇花一現,短暫掀起市民對觀賞運動的熱潮,只要少用公帑轉播一次大型運動比賽(應留給各大傳媒自己競爭),足以改建許許多多的校舍供市民做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