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防止年青人過度消費的方法

21/12/2023

調查:港人每月平均儲蓄升至9,000元 擁108萬元先夠安全感

  (AASTOCKS.19-12-2023)

調查:大專生理財能力低倡21歲才准申信用卡

 

(星島日報.15-12-2023)

 

居安思危,積穀防饑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享受人生、先使未來錢是不少西方人的人生態度。而香港作為一個曾經以中西文化薈萃蜚聲國際的都會,兩種文化都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年青人能夠養成儲蓄習慣是一件好事,因為香港的退休和醫療保障實在太差,人均壽命又不斷增加,單靠強積金根本難以過一個有質素的退休生活,而在公立醫院,愈來愈多昂貴的藥物和醫療程序需要自費或者輪候極長的時間,對於危疾病人來說,若想及時醫治只能自己付費,沒有儲蓄便只能自求多福。

調查指有84%的18至29歲的年輕人每月的平均儲蓄金額為7,900元,實在令人意外及驚喜(老實說也有一些懷疑),看來年青人亦非如大家想像都是「月光一族」,這是好事,估計他們不少仍是與父母一起居住,不用供樓或交租,因為香港人其實多年來都是為地產商打工的,每月供樓或交租已隨時佔了入息的四五成,能夠儲蓄的錢十分有限,很多時不是不想、而是根本不能!更令人氣憤的是辛辛苦苦每月供款的強積金,行政費用高昂而回報飄忽,最大的問題是行政費和基金經理的表現不掛鈎,就算投資表現甚差,強積金大縮水,行政費用也一毫子也不會少收,倒不如自己做基金經理更好。

雖然調查指不少年青人有儲蓄習慣,但由不少調查、新聞報道和前線工作人員的經驗亦可以見到,年青人由於過度消費、賭博、錯誤投資、甚或被騙而債台高築的情況亦屢見不鮮,而且對於一些仍在求學,最多只是做些兼職的大學生來說,銀行不應因為想預先綑綁一些將來收入較高的優質客戶而濫發信用卡,間接令他們容易養成先使未來錢的壞習慣,銀行應重視本身的社會責任,將大學生與其他信用卡申請者一視同仁,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只向有穩定工作及收入證明的市民或大學生發出信用卡,而一些父母若願意為就讀大學的子女申請附屬卡,亦必須只能有一個較低的信用額,讓他們及早養成量入為出的習慣,因為習慣隨時會影響人一生。

回到:每週社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