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書籍推介:真男真女:有價值的情性教育

07/07/2014

明光社

定價 $98    現特價$80

 

變性人源於性別認同的問題,心理學家認為性別認同的問題在幼兒期可能已出現。讓關心幼兒及兒童的父母和老師能充分明白問題的關鍵和應對,本文集有:
  1. 〈愛與性的構性與發展〉(黃偉康博士)  
  2. 〈孩子有性權嗎?〉(康貴華醫生)  
  3. 〈讓孩子自決性別?〉(甘希文女士)
「同性戀政治」(或同性戀運動)跟「同性戀者」是完全不同的,不是每一個「同性戀者」也參與及認同「同性戀政治」。而我們應該接納「同性戀者」,而對「同性戀政治」說不。文集內有三篇文章幫助我們了解同性戀議題,理性地討論社會上不同的意見。
  1. 〈同性戀的構成與發展〉(黃偉康博士)  
  2. 〈如何與學生談論性議題〉(梁林天慧博士)
  3. 〈有選擇的同志教育〉(許惠敏女士、簡靜文女士,盧珺鈺女士)
教牧及信徒回應當代《聖經》受同志釋經的挑戰,本文集有:〈恩慈、公義兩難存? 淺談聖經如何看待同性性行為及同性戀者〉(吳慧華女士)

最後,本文集亦包括一年一度研究中心的調查報告。今年的主題「家長對性解放及性教育的意見調查」,分析及其啟示見於下列兩篇文章:

  1. 〈家長的價值觀對情性教育的影響〉(吳庭亮博士、招雋寧先生)
  2. 〈在「真情珍性,真男真女」之後的思考:2014 研究中心調查啟示〉(吳庭亮博士、招雋寧先生)

網上訂購

 

 

 


 

 

目錄

序    3

一、愛與性的構成與發展  --- 黃偉康    6

中文摘要    6
英文原稿    7
參考資料    11

二、讓孩子自決性別?  --- 甘希文 (MAKEA OMENA)    12

  1. 引言    12
  2. 對「兒童性權」的理解    13
  3. 作者的經驗與觀察    18
  4. 雙重兩難,自應慎之又慎    19
  5. 討論性別議題 不能從缺的家長角度    20
參考資料    20

三、孩子有性權嗎?    ---康貴華    21

  1. 何謂性權?    21
  2. 認識兒童的性別和心性發展  (PSYCHOSEXUAL DEVELOPMENT)    21
  3. 何謂跨性別人士?    22
  4. 患上性別焦躁症的4歲男童    23
  5. 兒童是否有性別人權呢?    25
  6. 結語:以子女整全成長為大前提    25
參考資料    26

四、如何建立子女的性別自信    ---  康貴華    27

  1. 個案一:年輕女子CAT的成長經歷    28
  2. 個案二:年輕男士CK的成長經歷    30
  3. 個案三:八歲男童的個案    32
  4. 給單親家庭的一些建議    35
  5. 結語:抓緊機會 建立子女性別自信    35
參考資料    36

五、家長的價值觀對情性教育的影響    ---  吳庭亮  招雋寧    37

  1. 引言    37
  2. 家長對性解放及性教育的意見調查    44
  3. 討論和建議    58
參考資料    59

六、在「真情珍性,真男真女」之後的思考:2014 研究中心調查啟示   --- 陳永浩    64

參考資料    67

七、同性戀的構成與發展    --- 黃偉康    68

中文摘要    68
英文原稿    69
參考資料    73

八、有選擇的同志教育    ---  簡靜文、許惠敏、盧珺鈺    74

  1. 為甚麼同志教育須要「有選擇」    74
  2. 「有選擇的同志教育」骨幹理念    76
  3. 「有選擇的同志教育」如何保障青少年    80
參考資料    83

九、如何與學生談論性議題    --- 梁林天慧    85

  1. 引言    85
  2. 從個人、人際發展到貢獻社會    85
  3. 教學經驗分享    87
  4. 老師的角色與身份    88
  5. 鼓勵考慮後果、逐步計劃    89
  6. 總結    90
參考資料    91

十、恩慈、公義兩難存? 淺談聖經如何看待同性性行為及同性戀者  --- 吳慧華    92

  1. 引言    92
  2. 同志釋經與同性戀詞彙    94
  3. 《聖經》不贊同同性性行為    95
    • 〈利未記〉十八章22節及二十章13節    95
    • 羅馬書一章18 - 32    98
  4. 真誠寶貴的同性友情    101
    • 大衛與約拿單    101
    • 路德與拿俄米    103
  5. 神的公義與恩慈 並行不悖    105
  6. 結語    106
參考資料    107

附錄

附錄1:  家長對性解放及性教育的意見調查  --- 招雋寧
附錄2:  關懷同性戀 從認識開始  ---  新造的人協會
附錄3: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簡介

 


 

 

編序

 

情與性,雖說是與生俱來,既是獨特與寶貴,但卻又複雜無比。過去,我們的社會視「性」為禁忌,家長少與子女談「性」,就算同輩中有關「性」的知識也多靠道聽途說而來。其實,甚麼才是有價值的情性教育?有價值的情性教育「應建基於一套正確和健康的情性價值觀,旨在培養學生的獨立分析和思考能力,讓青少年建立和實踐合宜的人際關係及與人相處之道,從而懂得尊重和愛護自己及別人,成為一個願意負責、有擔當的人」(吳庭亮,2013)。
 
可是在過去三十年,性解放的思潮席捲全球,個人主義氣氛濃厚,極度著重個人自由和自主權,香港亦不能倖免,對婚姻倫理及家庭倫理構成重大影響,對下一代的影響尤甚。面對青少年意外懷孕及性病的問題日益嚴重,歐美各國推行性教育不遺餘力,但他們往往強調性權和安全性行為,未能適切顧及青少年身心靈的發展、情感的需要和價值觀的建立。
 
事實上,今日我們所討論的情性教育、價值觀,甚或倫理的討論,已經不是單純的「倫理道德」,而是與不同的論述混雜在一起。就如當今流行的「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就是由上世紀六十年代席捲全球的種種社會運動開始,藉工人、黑人民權運動而起,繼而展開了對女性、同性戀者等不同群體,百花齊放的爭取平權運動。這些運動由改變社會不合理政策開始,之後就是「去污名化」(反歧視)運動,最後就是要讓自己的群體融入「主流」中。「身份政治」除了是一種爭取權力的政治運動,同時也著重於表現自己的身份。由此可知,「身份」跟「政治」是互為影響、互相建構的,為的是影響以至改變社會(胡世君,2009)。
 
所以,今天在社會的討論上,性與性別已經「不單是一種天生的差異,而是一種社會化的論述」(胡淑茵,2009)。在這個情勢的發展下,「倫理」一早已不是教會保守人士的「專利」,社會上不同人士都在這議題上積極建構他們的理論基礎,家庭、倫理在這些人眼中,既已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也成為了在社會政治、文化、教育、社會政策等方面熱議的焦點。正如同運人士對「家庭」和「婚姻」的看法,就可以與一般人理解的很不一樣:「他們(指「宗教右派」:更貼切的形容,就是明光社陣營)高舉『家庭價值』,並通過營造同志危害家庭、破壞婚姻來賺取政治資本……我們回應的方法是盡量把『家庭』和『婚姻』分開,避免它們混為一談。婚姻只是眾多組織家庭的其中一種方法,『家庭』不等於『婚姻』。另外,基督教右派擅於分身,偽裝成苦口婆心的家長、老師、社工以及一般市民大眾,將同志的聲音描述為社會上小數極端份子的訴求。」(女同學社,2012)
 
而這就說明了,為何影響家庭和婚姻的因素這麼多(如男女平等、兩性相處、健康工時、最低工資、子女教育等問題都很影響家庭發展。事實上,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09年首個研討會,就是討論「家庭友善政策」),但偏偏只有同性戀或是性解放的議題,成為了爭議的主角。這並不是因為這些運動對家庭的「殺傷力」很大,更不是因為抱傳統家庭價值觀的人特別「反對」他們;而是因為他們要在社會上「被認知」,所以時常都以社會行動打出名堂,要打破社會中既定的文化思想,旨在要改變社會文化,改變大家看法。簡言之,就是要將社會「移風易俗」(Sears and Osten, 2009)。
 
在香港社會的具體例子,就是近幾年關於變性和同性戀的爭議。變性人源於性別認同的問題,心理學家認為性別認同的問題在幼兒期可能已出現。變性人的比例沒有同性戀者高,是性小眾中的小眾之一。[1] ( 女同學社,2012b)。而因香港終審法院對首宗變性人婚權案作出判決(即W案,HKSAR Government Court of Final Appeal 2013),所以社會對變性人、跨性別人士的討論也增加了。對父母和老師而言,認識性別認同的問題,儘早幫助有問題的幼兒和兒童,十分重要。如何培養孩子欣賞自己的性別更是關鍵之一。在本文集中,黃偉康博士的〈愛與性的構性與發展〉、康貴華醫生的〈孩子有性權嗎?〉,以及甘希文女士的〈讓孩子自決性別?〉三篇文章,都會探討性別認同與孩子性權等問題,讓關心幼兒及兒童的父母和老師能充分明白問題的關鍵和應對。
 
面對同性戀的爭議,我們要先知道,「同性戀政治」(或同性戀運動)跟「同性戀者」是完全不同的,不是每一個「同性戀者」也參與及認同「同性戀政治」。而我們應該接納「同性戀者」,而對「同性戀政治」說不。老師和家長在幫助子女和學生了解同性戀等議題上,可以理性地討論社會上不同的意見,以助他們建立健康的價值觀,同時也讓他們正確地面對同性戀的議題。而且,這樣也有助子女和學生建立親和的人際關係和堅定的倫理觀,以抗衡性解放思潮的衝擊,對他們的健康成長,至為重要。黃偉康博士的〈同性戀的構成與發展〉、梁林天慧博士的〈如何與學生談論性議題〉、許惠敏女士、簡靜文女士,以及盧珺鈺女士共同撰寫的〈有選擇的同志教育〉,都能讓父母和老師深入認識同性戀議題,並預備他們回應子女和學生的問題。吳慧華女士的〈恩慈、公義兩難存?淺談聖經如何看待同性性行為及同性戀者〉則旨在回應同志釋經,希望藉此幫助教牧及信徒回應當代《聖經》的挑戰。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自去年探討有關《中學生對性的價值觀、態度和行為調查》,分析價值觀與性態度和性行為的關係。受訪者普遍重視倫理和婚姻價值觀,也重視父母的關係。今年,文集亦會包括有關《家長對性解放及性教育的意見調查》的結果,以多了解家長對婚姻、和青少年情性問題中的立場。附錄1是研究中心「家長對性解放及性教育的意見調查」的研究報告。
 
從「真情珍性」到「真男真女」,本中心推動有價值的情性教育都旨在幫助相關人士教導孩子正確的價值觀,以致後者可以有能力抗衡性解放思潮的衝擊。

 
參考資料
HKSAR Government Court of Final Appeal. 2013 Judgment of W and The Registrar of Marriages. Court case: [2013] HKCFA 3913, May 2013.
URL: http://www.hklii.hk/eng/hk/cases/hkcfa/2013/39.html
 
女同學社。2012。〈什麼是基督教右派?〉
網址:http://leslovestudy.com/article/lgbtq-movement/519
 
同上。2012b。〈性小眾 (Sexual Minorities)〉
網址:http://leslovestudy.com/liberal-studies/concept20.shtml
 
吳庭亮主編。2013。《真情珍性:有價值的情性教育》。香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胡世君。2009。〈身份政治〉《文化研究@嶺南》第十五期, 9月。
 
胡淑茵。2009。〈女演員銀幕前後的性別身份建構過程:解讀惠英紅〉《文化研究@嶺南》第十五期, 9月。
 
西爾斯(Sears, Alan),奧斯頓(Osten, Craig)著,陳恩明譯。2009。《移風易俗的同性戀運動——當前宗教及言論自由所面對的最大挑戰》香港:明光社。

 
[1] 按同志組織解釋的話,性小眾所涵蓋的,可以是同性戀者、跨性戀者、性工作者、嫖客、有婚外情的人、用情不專的人、色情工業從業員、皮繩愉虐愛好者等。

 

關注範疇: 
性文化
生命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