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表達愛與聆聽:尊重溝通共抗逆

30/01/2018

情境
女兒五歲開始學鋼琴,考了五級。升上中一已幾個月了,女兒即將面對考琴試。一天,女兒正練琴時,突然停下來,雙手顫抖,眼泛淚光地向母親說﹕「我不想再學琴。」
母親說﹕「為什麼?你學了這麼多年鋼琴,現在才放棄,不是前功盡廢嗎?別想太多,今日你只是太累了,現在休息一下,明天就沒事。」
女兒默不作聲,便關上房門。母親一直拍門,想再與女兒傾談學琴的問題,女兒已不願意出來。母親站在門外,不知如何是好……

 

分析
母親擔心女兒一時衝動,做錯決定便前功盡廢。
母親也沒有即時施壓,強迫她繼續練琴。
母親太快表達自己看法及為女兒解決問題,注意不到女兒說話背後的情緒(她內心的懼怕擔憂)。
女兒認為母親不明白她,結果她不願意再吐露心聲,將負面情緒屈在心裡。

 

較合宜的回應
母親可說﹕「媽媽感到你的壓力和懼怕,因為同時要兼顧學業和學樂器,你可以再說多一點嗎?」當女兒感受到被了解和被接納,負面情緒會舒緩一些,願意向母親分享她更多的感受及想法。

 

有些時候,父母主動關心子女時,子女卻回答:「我不想說。」父母要尊重他的空間,不要追問下去,可對子女說﹕「當你需要傾訴,我很願意傾聽。」此外,鼓勵父母多表達對子女無條件的愛,父母要讓子女知道,你愛的是他這個人,而不是他的成就,常對子女說:「我愛你!」子女有正面表現時,父母可肯定孩子的努力,向他們說﹕「很欣賞你,見到你為自己的成功而高興,我也很開心。」子女表現未如理想時,最需要父母的陪伴,可向他們說﹕「我知你一定很難受,也知道你盡了力,我們一起想想辦法解決。」所以,父母與子女時溝通要「先情後理」,先留意及處理子女情緒,然後才跟子女理性思考去分析事情。父母也多表達親密感的說話,子女會感受被愛及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