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極掌權者
![]() |
|
(時代論壇.1-8-2023) |
![]() |
|
(時代論壇.1-8-2023) |
「在神的國度裡,有權柄和能力,不憑血氣,不憑勢力,單單倚靠主聖靈。」
(詩歌《願祢國度降臨》的歌詞)
又到6月,記憶並非一個開關掣,可以隨意關掉就當一些事從來沒有發生過,也不是電腦的資料,可以按一個掣就立即刪除。對於經歷過六四事件的香港人來說,有些記憶是其他人無法粗暴地強行刪去的,相反,愈是被迫忘記,愈是無法釋懷,甚至會加深傷痕,更難療癒,就像一些人面對喪親之痛、重大的打擊,若果不正視問題,而是強行壓抑,裝作若無其事,人只會變得愈來愈抑鬱,被壓抑的情緒就好像殺傷力強大的睡火山,總有一天會突然爆發,由於毫無防避,結果造成更大的破壞。
1989年的六四事件,轉眼已經過了33年,雖然官方對事件的說法沒有重大的改變,不過,許多人當年在電視鏡頭前看著事件的發展,由悼念支持改革開放、平反冤案、深得民心的領導人逝世開始,引發反對貪污、官倒的和平請願,因得不到適當的回應和官方媒體將運動定性為動亂,於是學生開始絕食,因長期絕食不斷需要送院救治引起了國內外和香港市民更大的關注,變成了更大規模的社會運動,最後要出動軍隊清場、追捕涉及事件的學運領袖而告一段落。整個學運的無數片段,相信在許多人有生之年亦無法遺忘,就像2019年香港的反修例運動,許許多多曾經身歷其境的市民,他們的記憶是無法按一個掣就可以重新設定的。
明明看到的是鹿,硬要說成是馬,那種內心掙扎和感覺究竟是怎樣的呢?當然,世上總有一些人是天賦異稟或久經訓練,講大話是可以完全面不改容的,不過,對於大部份人來說,要說出一些自己本來亦不太相信的說話,首先要說服、甚至欺騙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因為要欺人,必先自欺。
在穩定壓倒一切的全新政治形勢下,有中國特色的選委會選舉塵埃落定,不少席位根本不用選舉,而剩下的無論是需要投票選舉的議席和有資格投票的選民都大幅下降,從管治的角度看,當然可以避免出現任何無法控制的選舉結果,維持行政主導的政府運作模式,以及確保由愛國者治港。不過,從市民和選民的角度看,大家無論參選和投票的機會和程度都大幅下降,許多人都只能成為旁觀者,之後的行政長官和立法會選舉,選民的一票已今非昔比。
現實就是大家以前憧憬的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已經驟變成愛國者治港,而何謂愛國者,就像何謂國家安全一樣,都是由管治者的主觀角度來決定,就算自問愛國也沒有用,因為愛國者的標準不是由市民大眾決定的,是由長官意志加上形勢需要而決定的。只要看看近期大批新舊的從政者都主動辭職或被DQ可見一斑,現實就是與管治者抱不合作態度的異見人士,都難以符合愛國者的標準。
政教關係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十分具爭議的話題,有時亦像鐘擺一樣,受到社會環境和氣氛的影響,會由一個極端擺去另一個極端。一直以來,不少教會和機構在關心社會的行動上都不會走在最前線,對政治問題都敬而遠之,很少會以教會的名義去支持或反對某個政治方案或某個政黨的建議,更極少以教會或牧者名義去支持某位立法會或區議會候選人,亦很少參與遊行集會,對於一些受人關注的社會議題,最多只是辦個講座或研討會,而聯署是其中一個最容易凝聚較多不同團體和個人參與的方式。
一些教牧在過去幾年,由於關心香港社會的發展、以及關心很多在前線追求社會公義和改變的弟兄姊妹,因此會較多發聲,包括參與不同的聯署和網絡、在自己的臉書和不同的社交平台,公開或私下表達意見,少部份在社會運動期間會走到前線去關心和牧養一些年青人。當然,大部份教牧對社會的關心,主要都是出於赤子之心,他們對政治和社會問題的了解往往都不是專業、也不是權威,因此,大家毋須將他們的意見看得太政治化,應重視他們從信仰和牧養角度對生命的反思和實踐,不要糾纏於他們對政治問題的個人判斷。
追星是不同年代不同粉絲的集體回憶,不過,對於信徒來說,將某些藝人捧為偶像是十分敏感的事,當情不自禁受其吸引時,心裡或許會有些歉疚。利未記二十六章1節說:「你們不可做甚麼虛無的神像,不可立雕刻的偶像或是柱像,也不可在你們的地上安甚麼鏨成的石像,向它跪拜,因為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
教協被內地官方媒體點名批評之後,政府立即宣佈全面終止和教協的工作關係。之後,又有左派報章不點名批評:「個別披著宗教外衣的團體,打著宗教自由幌子,透過活動散播亂港訊息,煽動教友參與反中亂港活動,卻享受宗教團體免稅優惠,間接用政府資源支撐違法活動。」又重申:「政府不應以公帑支持反中亂港組織」。有關指控相當嚴重,甚至會造成教內彼此的猜疑、希望弟兄姊妹能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不要墮入互相指控、篤灰、甚或獵巫的批鬥文化陷阱。另一方面,教會及基督教機構必須提高警覺,未來在一些社會事務上若未能符合官方的要求,亦有可能面對來自官方或非官方組織批評,而取消免稅團體資格有可能成為其中一度重要板斧。
教會雖然不是政治團體,但面對嚴峻的政治氣氛,在關心社會事務的時候,亦必須十分小心,不要隨便將一些本來並非絕對的政治及社會事務絕對化,因為《聖經》教導我們的往往只是原則,而政治許多時涉及的是判斷和選擇,教牧和信徒都不宜以一兩節金句,作為支持個人對政治問題的判斷,不要將政治凌駕信仰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