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家國、人文、科技 到 「放、認、關、爭」細說香港大專生的文化素養
近年,香港的大專生常被詬病為「一蟹不如一蟹」,從學術表現到待人接物的品格上,都讓人有每況愈下之感。究竟香港現在與過往的大專生是否真的有很大分別?他們欠缺了哪些質素?我們分別走訪了傳媒機構負責人以及大學教授,看看他們對現時香港大專生的文化質素有何見解。
近年,香港的大專生常被詬病為「一蟹不如一蟹」,從學術表現到待人接物的品格上,都讓人有每況愈下之感。究竟香港現在與過往的大專生是否真的有很大分別?他們欠缺了哪些質素?我們分別走訪了傳媒機構負責人以及大學教授,看看他們對現時香港大專生的文化質素有何見解。
五年,在歷史的洪流中不過是一小滴水點。
明光社,在今日香港社會的洪流中亦不過是一小滴水點。
但對於乾渴的人來說,每滴水點都是寶貴的甘霖!
《社工篇》
感謝主的帶領與恩典,明光社從昔日的「One Man Band」,到今日的10人團隊,由被動回應,到今天主動出擊,再由社會上的小眾聲音,到如今有一定的認受性。今期《燭光網絡》,我們盼望籍一系列的回顧與剪影,與您攜手邁進5週年,在混亂的傳媒和庄會風氣中傳遞燭光,但願四周能亮起更多的燭光!
「明光社一開始就採取一種姿態,就是拒絕與他們立場觀點不同的人對話」[1]
回歸祖國後,香港的政策和方向要由政府和市民釐定,才能做到「港人治港」。這轉變本來是好事,可惜的是,當制定政策的過程一旦開放,社會大眾的要求便不斷增加。
明光社9周年研討會多元、包容、價值中立、道德相對等都是今天身處多元社會經常聽見的詞彙,彷彿只要搬出這些概念,所有人都必須接納有異於自己價值觀的言行或跟隨所謂的潮流時勢,在這情況下,基督教倫理在多元社會的定位和價值又如何呢?為了鼓勵更多信徒反思這個問題,我們把本年度的9周年研討會主題定為「非對?非錯?反思基督教倫理對信徒的影響」,幫助信徒對信仰的倫理價值有更深的認識和反省。
歷史好像一個鐘擺,往往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為了擺脫政教不分,教會被權力腐化的黑暗時代,政教分離於是成為了歷史舞台上新的主角,但這分離又令不少教會走向對政治神經過敏的另一個極端!
筆者無論到教會、大專院校或機構分享時,很多人都有興趣問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分辨傳媒提供的信息,但,通常還有一句潛台詞可從他們的眼神中看出──如何用最少的時間!答案是──沒有!
一切從關心開始
打開報章,每天幾乎都有不同的人士,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訴求,但理由卻往往不約而同,就是基於「人權」!彷彿任何群體(無論是否弱勢),只要他們認定了某些訴求是他們的基本權利,而其他人無論基於任何原因(例如倫理道德、社會制度、宗教信仰或醫療健康等)未必認同,便是侵犯了他們的「人權」!是「歧視」的行為!下文嘗試和大家舉幾個常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