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社會關懷

正視香港社會的不公義

蔡志森
明光社總幹事
15/10/2010

行政長官曾蔭權在施政報告回應市民大眾關心的房屋和貧富懸殊的問題,政府雖然提出了不少的措施,但是能否真正落實,市民大眾未必有信心。長久以來,市民大眾的怨氣是來自社會上很多不公平的現象.而政府因為受制於一些大財團、地產商,連一些很基本的問題也拖泥帶水,遲遲未能落實,又怎會不令人失望呢!

誰霸佔了我們的街道?

蔡志森
明光社總幹事
20/08/2010

一名老婦由於無牌擺買被拘捕,由於她上月已被罰500元,於是跪地求饒,但最終難逃被檢控的命運,有老翁路見不平出面干涉亦同樣被拘捕。據了解,食環署對隊小販管理早已訂立行動指引,政策上會體諒自力更生的小販,對於不是販賣熟食、不阻礙繁忙通道或是老弱傷殘的小販,只會警告及驅趕,不會即時執法拉人,有關指引合情合理,問題是能否切實執行。

「我們」眼中的八十後

招雋寧
明光社項目主任(青年事工)
21/10/2010

有幸參與一個討論「八十後」的論壇,主辦組織以商界及與政府關係密切的人士為主。當日絕大部份發言的與會者年紀都顯然不是「八十後」,與當日的主題相映成趣,情況吊詭。整體來說,他們對於「八十後」,大概有這樣的討論敍述:
 

坐言起錨!── 教會如何參與社關

陳永浩博士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20/07/2010

當大家還是爭論「起錨」或是「超錯」時,社關行動(特別是直接的服侍)是教會回應社會議題上,少有爭議的一環。面對今日的香港,到底教會和基督徒群體可以為社會作甚麼?如何去作?在坐言「起錨」,關心社會的事工上,筆者走訪了個別教會和基督教機構,看看在各種社會問題和回應行動上,教會可從甚麼做起,有甚麼可行出路?

從神學看社會公義

劉振鵬博士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實用神學(基督教倫理)助理教授
20/07/2010

在2010年6月6日下午,聖公會約克大主教(The Anglican Archbishop of York)約翰撒他穆博士(Rev Dr John Sentamu)在愛丁堡會議2010(Edinburgh Conference 2010─記念上世紀初宣教運動於1910年在蘇格蘭愛丁堡舉行的地標性會議)的閉幕崇拜證道中指出:今天,耶穌及其福音正面對世界的審判,這個判決取決於信徒的舌頭及生命。

通識一代「搞社關」

採訪及整理:招雋寧
明光社 項目主任(青年事工)
20/07/2010

一群活躍示威抗爭、以行動表達聲音的青年,滿腔熱血。但凡青年都姓「激進」的嗎?如何理解愛「搞社關」的年青一代?牧者要關心他們所關心,討論他們所討論嗎?是鼓勵還是禁止?如何是好?香港教育學院副教授梁恩榮博士有一番見解……
 
 

投訴的質與量

蔡志森
明光社 總幹事
24/03/2010

有謠傳說明光社是一個喜歡濫用投訴的機構,只要瀏覽一下明光社的網頁,便會發現這是一個「莫須有」的罪名。一直以來,我們對投訴的態度是十分謹慎的,過去幾年,每年明光社發出的投訴呼籲只須一隻手掌便可數完,與所謂濫用投訴機制恐怕有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