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抗爭有時 不抗爭有時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0/11/2011
傳道書3章1-8節中提到:「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爭戰有時、和好有時。」對於我們怎樣看現時的社會抗爭也許是一個很好的提醒。問題不是應否抗爭,而是甚麼時候應該抗爭,甚麼時候應該和好。
基督徒與遊行示威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青年事工)| 圖︰部份相片由被訪者及《時代論壇》提供
20/11/2011
基督徒面對社會民生問題,主要是作出捐獻的行動,包括捐款到慈善機構、捐食物到食物銀行等。惟一旦社會民生問題涉及政治決策,大部份基督徒就拿出免責聲明:我們主張「政教分離」。教會亦如是,在需要她們更進一步地參與社會事務時,很多教會也會因著種種原因而推辭,希望盡量「明哲保身」。
V,喻意著一個階段的結束
陳龍超
| 明光社電影小組組長
20/11/2011
10月份在電影小組推出《V煞V for Vendetta》,背後原因是世界各地社運轉趨熾熱,「佔領華爾街」掀起全球不同國家陸續響應,而《V煞》面具亦成為社運的一個重要符號(symbol),它指向是怎麼樣的意義(meaning)呢?各自表述也需從文本(text)起步,閱讀電影《V煞》自然是分析的開始。
尊重他人、愛惜自己,破除標籤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17/11/2011
本月初,有機構在天水圍進行了一項調查,對象是一班區內婦女。在452名受訪婦女中,有三成半感到沒有能力解決日常生活難題;逾三成人認為朋友不會願意出手解決難關;五成受訪婦女自認不熟悉天水圍,並且認為天水圍不是安樂窩。這班身居天水圍的婦女,為何對天水圍產生抗拒?甚至當中有居住11年的受訪者表示,身在天水圍,令她產生自卑與自閉。
色情暴力社會空間的構成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7/11/2011
近日,被稱為東瀛AV六魔女等23位AV女優組成的「惠比壽麝香葡萄合唱團」於深水埗的商場跳「卡娃兒舞」,有報紙形容為「大人細路眼甘甘」;上周又有超過1000名多元性別的支持者,性感易服,像看變身男女的電視節目一樣,在銅鑼灣鬧巿又跳又唱,呼籲巿民接納「男男」和「女女」戀愛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