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告別有時

張志儉博士   |   香港傳媒教育協會主席
02/07/2015
專欄:傳媒文化推介

到了我這樣的年紀,見回一班沒有聯絡多年的朋友之聚會,多是在安息禮拜。對於生死,中國人少談,但事實永遠要面對。
 
在教授「Death and dying」這一課時,我會問同學他們希望無痛的即時死去,還是經醫生診斷患有絕症後,隨着肉體的衰殘,慢慢步向死亡。
 
絕大部份都選擇前者,這是即時的答案。
 
但想深一層,經過討論與分析,答案有否不同呢?
 
對,即時死去無痛既瀟灑,卻在缺乏計劃下離開世界,沒有機會和家人朋友道別,不留下一句說話,成了遺憾,因此經一番思想後,大家覺得後者也不錯。
 
《Chasing Daylight》記述一位成功商人 Eugene O'Kelly 得知自己患上絕症,只有100天存活時的心路歷程。書中劈頭第一句是:「我知道我命不久矣,但我為此感恩。」
 
為何知道自己步向死亡,仍然懷著感恩的心呢?原來作者可以為自己尚有的短暫之生命作個總結,他把家人朋友分成不同的圈子,逐一道別。首先是朋友,然後是同事,隨後是家人,最後計劃與妻子享受一個浪漫的旅程,告別這個世界。
 
然而,天意弄人,他雖然可跟同事朋友來個擁抱話別,卻趕不及與妻子同行最後一段浪漫之旅。而書中最後,還是由他的妻子替他執筆完成。此書在2005年出版,它影響了很多在商場上拼搏的人,大家紛問一句:生命的意義為何?其實研究顯示,人生走到最後,若有甚麼憾事,並非與功名利祿有關,多是悔疚沒花足夠時間陪伴家人。
 
描述友誼與生死,我更推薦《同行四分一世紀》,寫的是幾位港大學生的情誼,及面對死亡的處理。
 
主角是陳修治醫生,書中記述了他和丘世文及史泰祖三人的友誼。三人從香港大學利瑪竇宿舍認識,其後於社會上打滾,友誼每天加深一點,直至陳修治得知確診患了胰臟癌,大家互相支持,一起面對。陳修治要來個告別派對,筵開百席,邀請了至愛親朋,多方好友,一起度過一個既快樂又傷感的晚上。
 
快樂的是大家都喜歡陳修治,並在不知道他身體狀況下帶着愉快的心情赴宴,滿以為有甚麼可以慶祝的事。當陳修治在咪前說出他的境況時,朋友們還以為他是一貫的說笑,到了確認是真話時,無不慨嘆;然而既然有機會最後一聚,互訴心聲,亦是難得。
 
書中另一主角,叫丘世文,是我年青時的偶像。他是《號外》雜誌的創辦人,用不同筆名寫的專欄,有些瘋狂搞笑,有些諷刺時弊,亦有嚴肅論政,人以「頂天立地」來形容他的藏書,丘亦於多年前過世,家人把他的藏書全捐給澳門大學。
 
《同行四分一世紀》書中內容,亦曾改編成為話劇,頗受歡迎,感動了觀眾。
 
我們不能把握生命,唯有活好每一天。

 

關注範疇: 
傳媒

相關文章

重新敘事 重尋生命意義

──專訪彭順強博士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27/02/2023

「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神是配受稱頌的。他照著自己極大的憐憫,藉著耶穌基督從死人中復活,重生了我們,使我們有永活的盼望。」
(彼得前書第一章3節《環球聖經譯本》)

看到不少年青人輕生的新聞個案,與專於輔導,推動靈修和屬靈導引的彭順強博士 (Daniel)談及如何幫助青少年面對生活與成績壓力或親友離別等逆境,他談到與青少年以敘事治療法(Narrative Therapy)的方式傾談,可能再有啟發。

生命意義可重新改寫

明光社

「這是很主觀的,面對同一件事,每人找出來的『意義』都不同。」要問當事人當時基於甚麼意義或價值,而當下的自己正在擁抱甚麼價值而成為現在的自己?在Daniel的回憶中,以往的導師向不同的人提問後,往往綜合出來的原因和價值,多數是因為「愛」或「有意義」,才能叫人好好活下去,又為他人而犧牲,其價值觀與基督教十分接近。

「身邊的人可以幫助一個人去創造意義或帶來一個意義。」Daniel提到一個人的故事及其生命的意義可以再改寫。「找出曾在當事人生命中有重要貢獻或曾為他帶來啟迪的一些重要的人,歸納他們如何在當事人生命所構成的意義或價值,成為當事人的參考、比較和對話,幫他再重看自己的人生。」

 

「敘事」三個重要方向

Danial認為當事人要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