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傳媒與後真相年代
梁麗娟博士
|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
14/03/2017
英國《牛津詞典》將「後真相」(post-truth) 此詞選為2016「年度詞彙」,並將它定義為「在形成民意的過程中,訴諸情感與個人信念比客觀事實更重要」。此詞的使用頻率較2015年暴增20多倍,最能代表去年充滿情緒性政治的對話狀態。
中立的迷思:論香港傳媒專業主義的陷落
梁麗娟博士
| 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講師
15/11/2012
立法會選舉前夕,亞視在連續兩晚的《ATV 焦點》批評自暑假已開始得如火如荼的反國民教育運動,稱國民教育科爭議是「破壞派」為立法會選舉而製造的議題,又稱學民思潮成員被利用為棋子。這些言論迅即令公眾譁然,通訊事務管理局事後收到超過四萬宗投訴,可見亞視嚴重違反新聞操守。
和「數碼土著」同行
梁麗娟博士
|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導師
18/01/2011
對不少家長來說,互聯網是子女與他們之間的鴻溝,是家長無法觸及的世界。與互聯網一起成長的一代被稱為「數碼土著」(Digital Native),互聯網世界就像他們與生俱來的成長環境,難怪有瀏覽器名稱為「原始森林」(Safari),意味著網路世界可以像森林般尋幽探勝,驚險刺激程度不遑多讓。
是報道,還是廣告?
梁麗娟博士
| 香港中文大學 新聞及傳播學院導師
24/05/2010
流行消費雜誌某一期有一篇知名人士訪問一名歌手的報道,表面上是由前者訪問後者在澳門舉行演唱會後的感受,但訪問的地點是在澳門某酒店一間高級餐廳,而在一問一答的同時,亦有加插餐廳的位置、裝潢、氣氛及著名菜色等文字及圖片,其實整篇報道是變相為該餐廳作了宣傳,而它比宣傳更有效力,因為增加了名人的效應,換言之,若某某與某某都經常光顧,顯然這間餐廳是明星級的了;加上若有關的報道不是打正旗號的廣告,讀者一般
幾近「娛樂至死」狀態
梁麗娟博士
| 香港中文大學 新聞及傳播學院 導師
18/09/2009
最近,亞視由盧海鵬率領一眾藝人專門以「扮嘢」為主的搞笑節目《香港亂嗡》成為網上點擊率最高的片段之一,似令沉寂多年的亞視帶來一些動力。
娛樂節目 無財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