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字版 (燭光網絡 113期)

高質素網絡新聞有賴公眾支持

燭光網絡 113期 (p.24)
14/03/2017

對於網絡新聞,相信有不少人仍是抱著不以為然的態度,在社交媒體中朋友流傳的就看看,無論對其出處、真實性或報道角度等方面,都未必深究。對於這些網民,他們不在乎新聞質素的高低,因為他們對於求真的追求意欲不大。

但對於另一些想了解真相,而又不想看內容農場的網民來說,他們又是否願意付出金錢去支持真正的新聞媒體?網上新聞媒體的生存方式,大多依靠廣告收入,網民的點擊率愈高,就可以收取更高廣告費用。但該新聞網站就有機會成為標題黨,或以煽情及誇張的手法來報道新聞,但其內容可能未夠深入探討議題。

近日有新網媒「眾新聞」出爐,由十位極有經驗的新聞工作者創辦,以深度報道、數據新聞等方式報道新聞,同時亦有公民記者深入發掘不同的社會議題,令人再次對以眾籌形式的獨立網媒寄予盼望。加上早前新成立的網媒「香港自由新聞」(HK Free Press) 、新聞機構「傳真社」(FactWire) 等團體對捍衛新聞報道的自主性、真確性及作深入調查的方式都十分認真,盼望香港人可以以金錢繼續支持這些堅持新聞本質的機構,就像以往每天購買報紙一樣,每人每月二、三百元,集合眾人力量,就可以讓它們繼續營運下去。

網絡新聞傳媒的生存空間,取決於大家對新聞的真確性有多在乎。

 

「單身」不可恥但……

燭光網絡 113期 (p.24)
14/03/2017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是日本2016年最受歡迎的劇集,香港亦有不少人追看,圍繞男女主角的故事情節固然精彩,但關於女配角土屋百合的情節卻是另一亮點。


百合是一位能幹的職業女性,49歲,單身,成功在重男輕女的日本職場文化中晉升為中層管理人員。她打扮漂亮得體,享受工作,也很懂得享受生活,但未婚是她的死穴,內心總帶點孤單寂寞。32歲的風見向百合展開追求,但因兩人的年齡差距,令百合猶疑卻步,不願展開這場「忘年戀」。


今天香港社會也有不少土屋百合。在1986年至2015年期間,香港15歲及以上從未結婚的男性數目由84.71萬升至96.27萬,升幅為13.7%;而女性則由62.21萬上升到101.04萬,升幅高達62.4%。[1] 在女多男少的香港教會處境中,情況就更為明顯。


手機遊戲成散播賭風的溫床

燭光網絡 113期 (p.25)
14/03/2017

根據前線戒賭機構的經驗,當賭徒賭至欠債,之後借錢再賭,是他們成為病態賭徒的典型情況。日本近日竟然推出一款名為「欠債要靠賭博來還」的手機遊戲, 遊戲中的主角有妻兒,他賭博至債台高築卻不願去工作賺錢還債,反而依靠借債度日,以及繼續賭博來獲取金錢,主角明言「絕不工作」、「玩樂至上」、「讓老婆去打工就好啦」等等。

遊戲中,討債的人每七天會上門找你還債,所以在七天之內玩家要靠賭馬、拉角子機和買彩券等來贏錢,如果成功就可以去慶祝一下,但萬一賭輸了沒有錢還,就要叫妻子出來再工作,也有其他不同的下場會出現。

雖然遊戲是由日本人編寫,但在香港台灣都能下載。在香港,雖然將之列為17+的級別,但根本沒有機制去審視這類遊戲,至於在台灣則將這遊戲列為12+的級別。這類鼓吹賭博,而且是病態賭博的遊戲,我們本來就應該禁止孩子參與,現在他們竟然有自己的小程式,用遊戲及卡通來包裝賭博,情況非常不可取。

筆者撰文之時,就有家長因為要去麻雀館耍樂,而堅持離開其手抱的女嬰六小時去打牌,最後被告虐兒,可見病態賭博之問題早就應該要正視。但政府一直愛理不理,即變相縱容賭風在本港熾熱起來。

我們很想問一問將來的特首,你/妳有沒有不鼓勵賭博的政策?

不要怕只要說

燭光網絡 113期 (p.25)
14/03/2017

早前內地空氣污染情況嚴重,幾乎天天都有關於霧霾的新聞。至一月下旬時,中國氣象局居然要求禁止各地氣象機構發放任何關於霧霾的預警及實況訊息,因此當地方天氣部門報道有關資訊時,竟是「不可描述的天氣現象」。有網民就形容,這種說法和兒童小說《哈利波特》中的惡魔「佛地魔」一樣,都是不能將名字說出來的。[1]

有一些名字及事情,不易說出來往往出於恐懼,這不是很新鮮的事。在希伯來聖經中,以色列人因為敬畏上帝,就不會直呼耶和華的名字,而用上主取代;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時不好對人直斥其名,往往會用暗號取代,也是出於一種怕冒犯和得罪人的動機。

有一大堆如六四、太子黨等禁詞禁語,會在內地的網絡世界被禁制。說到底不能寫出來,就是為怕得罪某些人,觸及某些底線,於是直接禁言。網民為了表達自己的意見,於是想盡方法突破「防線」,為的也就只是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電影小組活動回顧 - 《愛情上半場.完》《踏血尋梅》

燭光網絡 113期 (p.26)
14/03/2017

2016年第十二回《愛情上半場.完》- 不斷的拆毀和重建的人生

電影講述年輕的男主角Davis在失去太太後,透過不斷向顧客服務員Karen撰寫告解般的信件,並透過和她相處而得到心靈的釋放。他亦以一種很極端的方法,將人生拆毀,並於最後重新起步。

我們是次邀請了宣道出版社社長王礽福先生為我們分析及帶領討論這部電影。溝通和保持對外界的感覺是電影的要點,礽福發現電影中不同的角色互相以筆寫紙條或信件,而他們的目的都是想與對方溝通、一起留意某些事情、傾訴或維繫關係。而礽福認為,我們現在已習慣網絡世界,漸漸缺乏我手寫我心的溝通渠道。

電影中多次講及拆解、拆毁、看清楚及重建。「機器壞了,可以拆解、了解故障原因,從而維修,令其重新運作。但人生是否一但發生了問題,就可以似Davis一樣完全拆解、破壞所有東西才能重建?是否一定可以重建回來?」礽福最後指出:生命雖然可能曾被破壞、傷害,但卻就如一棵曾被砍斷過的樹一樣,仍可以有生命力去繼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