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熱心關注傳媒色情及暴力資訊問題,由18個教育、宗教、家長教師會及社會服務團體組成的「反色情暴力資訊運動」,於2008年11月向市民進行了第六年度的傳媒生態問卷調查,訪問了1,400多位受訪者,[1]有接近半數受訪者給予傳媒評分為五分或以下(48.8%),平均分亦只有5.535分,分數和去年相近,顯示傳媒未有明顯進步,表現平平。
最多受訪者認為傳媒「渲染色情」
報告顯示,超過一半受訪者不滿傳媒「渲染色情」(53.5%)及「誇大醜聞」(51.4%),另外亦有近半數受訪者不滿傳媒「侵犯私隱」(47.8%),(詳見表一)。受訪者認為傳媒「渲染色情」的百份比由去年第三位,回復第一位,上升了8.2%。另外,值得關注是「誇大醜聞」的百份比持續上升,繼2007年有8.2%之增長後,2008年繼續上升3.7%。
文字版 (燭光網絡 65期)
香港傳媒生態@2008
由不雅、暴力到霸權
有一天9歲的兒子問我:「你嗰個明光社到底攪乜嘢?」我有點不明所以,原來有人在樓下平台截著他說:「你啊爸個明光社好衰!」然後立即走開,令我兒不知所措。聽完後感到很不高興,謹此敬告所有與我不同意見的人士,有甚麼問題歡迎來找我討論,一切爭議與我的家人無關。
有曾經出席立法會表達意見,關注色情資訊氾濫的家長團體代表告訴我,她一出席完聽證會後,便收到大量夾雜粗口和色情內容的惡意電郵,對她做成很大滋擾。
有年輕人接受電視訪問講述他贊成加強管制色情資訊,節目一出街,不消幾個鐘頭,便有網民透過「網上人肉搜尋」找到他的電話,打電話罵他。
有牧師在立法會短短兩分鐘的發言,由於時間太短,出現了一些可能引致誤會,未能清楚交待其邏輯關係的言論,被人不斷在網上斷章取義播放,更有立法會議員不斷以粗言穢語辱罵該牧師。
「趁佢病.救佢命」──
香港因全球金融海嘯而帶來裁員潮,失業人數不斷上升,牽連所及,其他社會問題也將逐漸浮現。中大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盧龍光牧師、突破機構榮譽總幹事蔡元雲醫生,以及基督教香港崇真會救恩堂姚健偉牧師,一同探討在經濟逆轉下教會的回應和使命。
集體罪惡 自食其果
對於經濟大逆轉,盧龍光牧師直言是現代人自食其果。「金融海嘯可謂現代人類集體罪惡的結果,因整件事都是人為並且可以預視的。當年在美國,聽著美國總統和人民自豪地說“God Bless America”,我不禁問:難道我的上帝不保守其他國家,只保守美國嗎?」
他說:「其後蘇聯解體,美蘇互相牽制的力量消失,美國開始為所欲為,以至襲擊其他國家。美國自恃有眾多的基督徒,奈何『個人的道德』未有推演到沒有罪惡的出現──消費主義所提倡的,就是一個不可停止的消費系統,最終導致全球經濟的崩潰。」
關注焦點
傳媒、性文化、社會及家庭倫理問題(例如賭博),一直都是明光社關注的重點,我們會在每期《燭光網絡》和大家介紹和分析一下,近期在這幾方面一些值得我們關注,會對香港社會造成影響的問題,並一同探討回應的重點和策略。
此「情」不再成追憶?
今屆柏林影展塵埃落定,最高榮譽金熊獎由西班牙和秘魯合資拍攝影片《The Milk of Sorrow》(下稱《Milk》)獲得,此片講述一名秘魯少女在上世紀80至90年代,正值國家政治暴亂期間,親眼目睹母親被害,遠走他方試圖走出遺留的陰影,努力開始新生活。
少年喪母.刻骨銘心
而英文片名傳意更為入型入格,母親經歷的那份難過、憂傷猶如乳液般流入女孩兒時心靈,「孕育」著她,甚至與身體結連,難以分開,試問成長期間如何可以安眠、釋懷呢?羽翼漸豐,離開觸動哀傷的客觀環境,夢魘記憶會否隨之煙消雲散?
當市面每每高舉集體回憶對建構個人身份的良性一面,對戲中人的苦痛經歷似乎難以管用,或許《The Milk of Sorrow》要向觀眾來一記當頭棒喝。
移風易俗的同性戀運動
同性戀運動在世界各地的發展可謂一日千里,近年香港亦先後有性傾向歧視條例立法的爭議;法院裁定肛交合法年齡定於21歲是性傾向歧視;同志團體要求學校性教育要加入多元婚姻及多元家庭;甚至最近的《淫審條例》及《家暴條例》的爭議,以及反「宗教霸權」遊行等等。
原來,這些都不是甚麼新鮮的事,同性戀運動的策略在世界各地都是相類似的,此書必能使您大開眼界,見識同性戀運動如何逐步影響家庭、學校、媒體、法例及信仰,然後改變整個社會對同性戀的看法,最後甚至影響我們現時享有的宗教及言論自由。
作者引用聖公會大主教彼得•詹森(Peter Jensen)的一番話提醒我們:「……我們不再說實話,最主要是怕他人的反應。……我們也有份把神的口封起來,可能皆因我們怕受苦。但無論結果如何,我們的天職就是:用愛心說實話。」作者最後挑戰每位信徒:我們是否願意與陷溺同性性行為者分享基督的大愛,抑或我們像那往耶利哥路上的利未人和祭司,側身避過不施援手?P.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