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字版 (燭光網絡 91期)

接納與盼望不可兼得?變性人結婚案的神學反省

燭光網絡 91期 (p.14)
11/07/2013

最近香港的終審法院宣判變性人可以用變性後的性別申請結婚。雖然法庭的判詞強調這個決定並不涉及修改婚姻的定義,卻未有澄清因這次判決(特別是對性別的定義)所帶來的一大串疑問,譬如說:有一對男女已結婚,後來丈夫透過變性手術變成女性,本來的婚約是否會因她現在女性的身份而自動廢除?如果兩人有孩子,孩子還有沒有爸爸?還是法律上應廢去父和母的分別?如果婚約持續有效,她們是否成為同性配偶?不過,法律上的問題,或該留待法律學者去慢慢研究,筆者只是想對判詞中的人觀作出一些提問,從而帶出一些牧養的建議。

免費遊戲與「課金」福音

燭光網絡 91期 (p.16)
11/07/2013
智能手機普及,不論在車上或街上,有人停駐的地方,就有人埋首於手機。他們除了回覆電郵短訊外,還在玩不同的網上遊戲。這些遊戲以免費招徠,透過不同的方式吸引你參與付費的(俗稱「課金」)行為。究竟這種「課金」現象是怎樣產生的呢?
 
以Puzzle & Dragons為例
不論你用任何一款智能手機,去到他們的程式商店(apps store)時,你不難發現,營商額最高的程式都是遊戲,而這些遊戲不論下載的次數,以及遊戲商營商能力均十分高。以現時在日本及香港非常受歡迎的Puzzle & Dragons(或譯:智龍迷城)為例,全球就有超過1400萬人次下載。該遊戲一個月的收益大約等於賣250萬至300萬個PS3遊戲,這比起現時任何一款PS3的賺錢遊戲都要高。其遊戲公司GungHo已成為全球手機遊戲公司的龍頭,單靠這隻遊戲,就令公司市值暴漲至5月高位1.546兆日元,超越了遊戲旗艦「任天堂」的1.539兆日元。
 
Puzzle & Dragons最大賣點就是有吸引玩家花錢的方法。遊戲中的金錢單位為「石」,玩家每月在不同的時間會收到免費的石,但亦可以付鈔買石。石有四個用途:輸了之後續玩遊戲、體力即時回復、買儲存寵物的格數,最後就是抽新的稀有的蛋(即寵物)。

工潮過後 — 對外判制度的反思

燭光網絡 91期 (p.18)
11/07/2013
本年五月六日,葵涌貨櫃碼頭外判商和碼頭工人代表以9.8%的加薪幅度取得共識,長達四十日的碼頭工潮終於結束。是次工潮讓市民有機會透過傳媒認識貨櫃碼頭的運作,有些熱心的市民甚至親身接觸工人,提供物資和精神上的支援,當中更有人加入工潮與工人一起對抗資本家。不過工潮過後,有不少問題其實仍值得香港社會深思,今期城市熱話讓我們探討外判制度的爭議。
 
外判制度的影響
是次工潮其中一個重要爭議點是外判制度對工人生計的影響,不論是工會領袖,還是傳媒均不約而同地抨擊外判制度,認為這種生產模式是剝削碼頭工人的元兇。誠然,將生產線上某些工序外判出去無非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不過當商人為了追求更大的利潤,而其他生產因素的成本都不能下調時,被無情地犧牲的往往是工人的薪金。根據是次罷工工人的看法,他們十多年來都沒有得到外判商合理的加薪,實質工資水平甚至比回歸前更低;再加上工作環境惡劣因而觸發這場罷工運動,爭取合理待遇。
 

同運議程 LGBT Agenda(2013年6月)

燭光網絡 91期 (p.20)
11/07/2013

國際

法百萬人反同性婚姻  市長拒主婚面臨刑責

縱然法國已於4月底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然而法國群眾仍然堅持於5月26日再次走上街頭以顯示反對同性婚姻的決心。這次遊行不但有支持傳統婚姻的團體和個人參與,亦有同志團體參加。他們認為孩子是需要在一男一女、一夫一妻的環境下成長才健康。
 
5月29日,法國同性婚姻合法化後的第一場同性婚禮在蒙彼利埃市舉行,一對男同性戀者Vincent Autin和Bruno Boileau由市長Helene Mandroux主持結婚。然而,並不是所有法國的官員都支持同性婚姻。法國一個名為阿康格 (Arcangues)的小鎮,其市長Jean-Michel Colo宣布拒絕在他執政的市政府舉辦同性婚禮。一對同性伴侶已正式提出控訴,指他歧視和拒絕執行職務,他可能面臨五年徒刑及七萬五千歐羅的罰款。不過,即使他面臨訴訟仍堅持婚姻是一男一女的結合,並且是為了生兒育女。同性伴侶無法生育,這種平等是假的,是個大謊言,並強調自己沒有歧視。

廣告植入無界限

燭光網絡 91期 (p.22)
11/07/2013

要數傳媒的收入來源,大部份人也知道除了觀眾以外,就是廣告商。若然是免費報章,廣告更是不可或缺的經濟支柱。所以當大家看報道時,廣告亦會在旁邊「侍候」,希望讀者或觀眾能夠一併收看。當然,有人一看到廣告便「飛頁」,並不受到影響。但正所謂「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現在有不少廣告模仿成報道,甚至混入節目中,令大家無處可逃。

大家不難看到一些報道,指某某產品功效顯著。當發覺報道有點奇怪後,東找西找,終於發現在報道角落出現「廣告」或「資料由客戶提供」的字眼,才恍然大悟。但其實這些傳媒有否考慮過,刊登與報道格式相似的廣告,其實也間接令讀者受騙?

除此之外,傳媒有時更要留意擺位,避免令讀者產生不必要的猜想及尷尬。例如早前有一信貸廣告,放在張震遠欠債的報道旁。[1] 標題更與廣告一樣用上「周轉」一字,這實在容易讓讀者混淆,以為廣告與報道有所關連。早前更有一宗關於持刀挾持的新聞,尾段竟以「單位實用率逾八成,屋內設計四方無柱墩,極受買家歡迎」來描述事發地點的屋苑[2],試問寫稿人是否應該避嫌一下呢?

當傳媒容讓廣告以任何形式入侵時,讀者亦要留心每篇報道是否有廣告成份,最後受到影響的其實是傳媒的公信力,實在令人惋惜。

家庭友善政策有助教養孩子

燭光網絡 91期 (p.22)
11/07/2013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自1967年開始,每五年進行一次的「香港家庭計劃知識、態度及實行調查」,訪問本港已婚或同居女性及其伴侶,評估香港在家庭計劃及生育方面的現況。最新的2012年調查結果剛在過去的5月份公布。[1]
 
調查發現,受訪女性平均實際子女數目在過去十年持續下降,2002年為1.6名,2007年1.49名,2012年則下降至1.24名。但是,受訪者的理想子女數目卻比實際子女數目為高。2012年的調查結果是男性受訪者的理想子女數目為1.73名,而女性受訪者則是1.67名。[2] 由此可見,香港出生率偏低,不是因為市民不想生小孩,而是因著各種因素而未能生育。
 

六合彩加價 馬會竟蝕錢

燭光網絡 91期 (p.23)
11/07/2013

自從馬會在2010年將六合彩每注投注金額加倍後,近年她「製造」多次頭獎一注獨中會獲得過億派彩的六合彩獎金,全城為此瘋狂。近來一次幾千萬的頭獎派彩因為攪珠的號碼太「大路」,居然有七點五注中頭獎,每注派約106萬,比最高派彩的二獎還要低。有網民大罵馬會「屈機」;而馬會則透過傳媒叫苦,稱因為中獎人數太多,已經「蝕錢」。
 
細看相關新聞,馬會稱派出總獎金接近4000萬元,但總投注額卻只得3200萬。在扣除54%的獎金基金派彩,再扣除獎券博彩稅、馬會佣金等開支後,最後這期六合彩「埋單」蝕2200萬,有關的派彩會由金多寶儲備撥出。換言之,馬會用來用去,仍然是各位下注的朋友(即賭徒)以往在馬會中輸掉的錢。馬會稱今次不是第一次要「蝕」錢,也不是「蝕」得最多的一次,但可見馬會即使「有贏有輸」,也是輸少贏多。
 
事實上,自從六合彩每注投注金額由5元升至10元後,雖然馬會聲稱中獎機會不會減少,但事實上派彩實得的獎金不一定有明顯增加,因為中的人也多,平分之後的獎金有時會比普通的一注獨得的獎金少。馬會玩弄不同的數字遊戲,最後成功令六合彩近兩年的「營業額」節節上升。
 

思考夢想背後的價值觀

燭光網絡 91期 (p.23)
11/07/2013

早前,有好幾個全城關注的「賣夢」新聞。先有九A狀元不做會計師改行做巴士司機;又有「毒男阿源」之稱的男子阿源稱找到真愛,並計劃結婚;再有科大學生放棄本科做地盤紮鐵工人。
 
不少人問:追求夢想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嗎?九A狀元從來不愛自己的工作,而他就是天生巴士迷,難得有機會追夢,為何反對?可是反對者大聲說他浪費社會資源,讀了大學還去做巴士司機。而「毒男」阿源經過幾年努力終於找到女友,又被人批評是叛徒。至於大學生做紮鐵工人,每天準時開工收工,時薪合理,又被評為「走精面、爭窮人飯碗」。
 

性教育是情緒上的引導和支援

燭光網絡 91期 (p.24)
08/07/2013

明光社於2013年5月31日舉辦了本年度第二次性教育教師訓練,題為「如何教好性教育」,並邀請了觸動輔導中心創辦人程翠雲女士擔任講者。是次有四十多位老師及青少年工作者參加,席間氣氛輕鬆,程女士透過活動讓參加者更投入討論,透過交流令大家一同動動腦筋,探索如何教好性教育。
 

甚麼是性?

程女士一開始便要求參加者分組討論「甚麼是性?」這個問題,再於滙報時被其他組別挑戰。這方式旨在以最直接的方法讓前線的老師及青年工作者親身經歷在性教育中最常遇到的困難。透過在討論過程中提出不同的問題,參加者明白到在處理青少年有關性的題目時,有數點需要注意:
 

  1. 最重要是清清楚楚,不要含糊其詞;
  2. 要學生親自表達,不要自行假設;
  3. 要細心聆聽,留心觀察;
  4. 深入理解,瞭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原因以及對他們的意義;
  5. 向他們澄清謬誤,與其任由年青人相信網絡良莠不齊的資料,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認清師長才是權威與可靠的資訊發放者。

 

立場新聞與讀者立場

燭光網絡 91期 (p.25)
11/07/2013

要向青少年提及有關閱讀新聞時要留意的地方,其實困難在於如何提升他們的興趣。即使老師預備了一個全面的方法,若學生昏昏欲睡,也是無補於事。香港傳媒教育協會主席張志儉博士於明光社「傳媒教師訓練-如何教青少年閱讀新聞」第二場講座「我們如何閱讀立場新聞?」中作了一個示範。
 
在場20多位老師及青年工作者分組看不同報章,並記下其中觀察。而在討論中,大家的觀察令人大感意外。例如其中一組看到一份較有公信力的報章,其報道原來也是口語化,並會醜化受訪者。張博士指出透過觀察及討論後,結論隨時會令大家驚訝。張博士指學生更可以從簡單的計算方法著手,「如廣告佔整份報章多少頁?甚麼廣告類型較多?」同學慢慢就能觀察到更多不同報章的特色。

青少年慣從互聯網搜查資訊

除了學校要求,現時青少年較少看報章。張博士笑言:「我死了的時候,應該也沒有人看報章了。」他指現時青少年較喜歡上網搜尋新聞及資料,因為青少年早已習慣在互聯網上搜尋,而且這方法既免費又方便。何況即使報章的報道再快再新,也難以與互聯網比較。張博士認為媒體競爭激烈,為了吸引真正的客戶——廣告商,因而要吸引更多讀者閱讀,甚至有媒體開始討論根據該報道點擊率而分配花紅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