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不認同=壓迫? 不立法就=歧視?
性傾向歧視條例VS 經商自由
全球各地同志爭權運動此起彼落,香港也不例外。現時,政府將為「性傾向歧視條例」展開有關的民意調查工作;並要以法例保障「有別於異性戀的性傾向小眾」的權益。
誰是K歌之王?流行曲對戀愛文化的影響
香港的流行曲大部份都以情歌為主,當中所帶出的訊息參差,歌詞往往流於空洞,對情歌的分類,包括:相戀、分手、失戀、單戀、求愛、情慾、痴戀或依戀等等,有部份歌曲甚至扭曲正常的男女關係及戀愛態度,像同性戀、一夜情、「快餐戀愛」或三角關係等都是流行曲的題材,訊息負面消極;受眾往來因其動聽的旋律或歌手及歌曲的包裝而被吸引,特別是青少年對流行曲都朗朗上口,他們對流行曲的熱愛程度更可從卡拉OK、CD店舖的客
去掉家庭金鐘罩?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美國的時代週刊在一年一度的風雲人物選舉中,選出「地球」為當時得令的「風雲人物」,原因是環保熱潮正鬧得如火如荼。多年前一個電視廣告,同樣叫我記憶猶新,廣告裡的小孩子這樣訴說:「地球先生病左喇……保護環境,救救地球。」
以弱勢為包裝的新霸權主義
一間書店因為拒絕擺放由同志團體印製的免費小冊子(內容包括描述一名女同性戀者如何引誘中一女同學發生性行為,事後並且十分享受其感覺),結果招徠一批同志團體登門抗議,更有立法會議員公開批評有關書店的負責人無知、歧視,認為有需要訂定性傾向歧視條例,保障不同性傾向人士表達意見的機會。[1]
傳媒教育講座: 「不一樣的以巴採訪旅程:從傳媒假象到真象」 花絮
從電視新聞的畫面或是報章報道看到,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國人民,不是你炸我,便是我轟你,總是勢成水火,互不相讓。然而我們從傳媒所接收到的訊息,是否就等於現實的真像?
澳門經濟繁榮背後的隱憂
相信很多香港人還記得在去年澳門回歸五周年的慶典上,國家主席胡錦濤向已離任的特首董建華「訓話」,希望他查找不足,努力改善施政。
教育界不容忽視的《性傾向歧視條例》
民政事務局將於本年4-6月就「性傾向歧視條例」進行大型的電話調查,藉此了解市民對不同性傾向的看法,並聲稱若得逾半受訪者的支持,便會展開立法程序。然而「性傾向歧視條例」極具爭議性,它不但對社會造成深遠的影響,在教育方面亦會帶來嚴重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