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港漂事工——帶出福音與和平的溝通平台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3/11/2017

港漂,即是內地來港讀書的學生,往往被某些傳媒描述為共黨弟子,在港享用特權,甚至在不同的議題,例如港獨,教學語言等成為爭議焦點,鮮有和諧共處的畫面。基督徒同學可以進入這個港漂群體,給他們帶來和平的福音嗎?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多年籌辦的內地生事工,期望同學透過大學平台,互相認識、了解,讓同學見到的內地同學,不是媒體所描述的那麼負面,並在過程中建立一個可以與上帝對話的平台。

就讀社工系四年級的Joyce,自一年級開始就選擇參加港漂事工。港漂事工簡單來說就是邀請港漂同學,每周參加廣東話班,建立關係。每季亦會有不同的活動,例如帶他們去旅行遠足,又或者帶他們去吃地道的廟街煲仔飯,走走香港的歷史文物徑。Joyce說:「整體就是嘗試去讓他們適應香港的生活。我們每次上完課亦會一起吃飯,在過程中亦會去了解他們的生活,例如他們在香港租住的問題,或者在香港的日常經歷、趣事。」

明光社

對於Joyce這種服侍是新穎而不簡單的,她說:「其實我們都是大學生,一樣有mid-term、project、paper、考試、實習等等忙碌的學習生活,他們會很好奇,為何我們這麼忙,還會有時間可以和他們一起,教他們廣東話。」整個事工雖然說是學習廣東話,但也是打正「團契」名義,不是偷偷摸摸舉辦,每年大約會接侍十多位內地生,最後可能會有三、四人有興趣接觸信仰,Joyce坦言這個平台分享的是生命的見證和交流。她說:「有時他們見到我們有聖經,亦會很有興趣問我們借回去看,可見有人是渴慕信仰,只是他們未必有渠道去了解更多。」

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大專部幹事江其茵表示,整個平台的搭建是為了給人一個平台認識上帝,與主溝通、對話。她說:「我們期望香港的同學和內地同學可以跨出一個安舒的生活圈,透過一個共建的平台去了解對方,例如雨傘運動期間,我們做了很多搭建工作,如:週會、團契,內地生亦一起傾談,他們會去看香港正在發生什麼事情,我們亦會討論什麼是理想的社會。過程中,內地同學可以了解到香港基督徒的看法,這種展現和交流是非常重要。」

平台搭建,也讓香港的同學大開眼界。Joyce憶述一次與內地生一起參加的營會,當中有內地信徒分享他們的生活,令Joyce感受到信仰的另一個面向。她說:「他們當基督徒很不容易。當知道他們不可以公開成立團契,而要在宿舍內偷偷地搞,還會有人拍門查問;他們敬拜要很低調地找地方,找到後又會擔心有警察來查……我突然發覺,一直認為很理所當然的事,原來不是這樣容易發生。在內地,要信一個宗教都這樣困難,我們在香港的基督徒可以為他們做些甚麼呢?」

 

明光社

傳和平的福音

很多人會認為,在校園傳福音,搞甚麼課程,都只是工具,最後還是三福、四律、五色珠的傳統方式,但江其茵希望,大專信徒在校園的福音工作,不應局限於此。她希望可以實踐出基督的愛和信仰,透過香港信徒的行為,活出信仰,讓內地生看到、經歷到和感受到。她說:「其實信仰不止於教義,信仰有好豐富的內容,我們要說出這個時代的福音。」

校園團契的肢體來自不同宗派,五湖四海,他們對信仰、福音的理解不盡相同,江其茵認為這樣也好,因為同學可透過討論,豐富自己的信仰,「執走」很多沙沙石石,調整對生命的看法。傳福音,其實就是在重整自己的信仰。她說:「每一個年代都有不同的需要,亦有與它配合的福音訊息,我們會和同學一起思考,給他們嘗試的機會,因為他們才清楚知道自己年代的需要,福音就可以不斷更新,以適切每一代人的需要。」

校園團契的福音種子撒到內地人心田後,他們仍然需要教會的,江其茵表示,香港其實有不少教會也會接待內地生,但畢竟人數不多,未必能組成一個群體,可能只是三三兩兩,成為教會中的少數:「有些教會有一個比較整體的事工配合,因為始終會有些內地同學會選擇留在香港發展,他們會找教會穩定地聚會,期望有更多教會可以預備好接待他們。」

 
關注範疇: 
宗教
青年文化
社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