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讓教育變成教條
開學了,今年不論大中小學都有一些新氣象,有些大學有隆重的升旗禮,有些小學安排學生跪下向父母奉茶,當中引起不少的討論,作為一個特別行政區,香港的教育制度在一國兩制之下似乎已走到一個十字路口、甚至是一個迴旋處,是向前走、向左走、向右走、還是走回頭路?是決定我們未來究竟想培訓怎樣的下一代的關鍵時刻。
回憶很容易是選擇性的,當面對一些轉變時,我們很容易只會記得失去了某些美好的事物,卻忘記以往一些不足的地方,正如當大家對回歸之後的情況有不滿時,也會選擇性地記起英國管治年代某些的好,而有意無意地忘記了它的不好。以教育為例,港英政府的年代,其實只將學校視作職業訓練的場所,教育和人力資源是緊密地連在一起的,如何培訓社會上不同的階層和行業所需要的人手,能安分守己、勤力工作、少理政治、只努力發展經濟都是一個良好公民應有的表現。而當年我們作為學生,很多對中國人身份的認識和認同,對中國文化和西方自由民主精神的嚮往,都不是由學校的教育而來,而是透過傳媒、親身的接觸和體會而來。其實,一個自由開放的社會氣氛和環境,比起學校的課程更重要,我們在討論教育改革的時候,不能只針對學校,而是要同時考慮社會的大環境如何去配合。
回歸後的香港,應該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地理和國情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是合情合理的,但同時必須保留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這特質,繼續扮演一個與別不同的特區,而不是變成與內地一模一樣的城市,否則便會失去了本身的獨特價值。因此,在教育內加入國民教育是無可厚非,問題不是應不應該有國民教育,而是國民教育應該教甚麼?對於國家民族的觀念,我們應該清楚分開甚麼是可變的、甚麼是不變的,中國的歷史、文化和土地源遠流長,自然有許多寶貴的東西值得我們學習和欣賞,我們毋須照單全收,但亦絕對不應輕視,必須去蕪存菁。
至於政權和管治者,在歷史上不斷更替,沒有任何朝代和領導人可以千秋萬代、永遠存在,而任何人都不是聖人,更不是神,不會永不犯錯,正如歷史上無數君王,不論秦王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有功有過,甚至功不抵過,因此,對於政權、政黨和政客都不應無條件地盲目崇拜和支持,而是應該小心監察和督責、是其是、非其非,政府官員是人民公僕,不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特權階級。我們最需要教育下一代的是愛國不等如必須愛某個政黨、愛國不等如必須盲目支持某個領導人,相反,真正的愛國教育,是應該以整個國家、民族和文化的利益為大前提,而且這種愛國的情操並不是排他性的,毋須因為愛國而對其他國家和民族懷有敵意,狹隘的國家和民族主義有害無益,千萬不要讓教育變成灌輸政治教條的工具。
因此,在作任何教育改革的時候,最重要是必須先釐清我們最想培育的是怎樣的下一代?是要有獨立思考還是盲目服從?是要墨守成規還是敢於創新?是要有國際視野還是夜郎自大?是要喜歡恃強凌弱還是關心弱小?是喜歡公平公正還是徇私枉法?可惜的是現時看到教育當局和一些辦學團體所做的,似是政治考量多於以教育為目標,而且十分粗疏。完善的教育政策不是修修補補,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理念,二十年多前教育統籌委員會提出的教育改革方案,有很深入的討論和詳細建議,並以教育理論和經驗為基礎,任何以教育之名而強行推動的政治目的,都只會惹來更大的抗拒情緒。
過去幾年的社會運動的確在部份學生中出現了一些未必正確的想法,特別是想透過暴力去推動心目中一些理想,很容易便會變成自以為是,令法治受損,更加不幸的是雖然違了法卻達不了義。若要針對這種現象,加強有關何謂法治精神的教育可以理解,不過,法治精神強調的守法,不是只針對市民大眾的,更要包括執法者,不能夠以身作則的執法者,怎樣能夠令市民大眾心服口服的呢?如果教育改革是想加強年青人對香港和國家的認同和感情,避免大家採取激烈的抗爭手段去爭取社會改革的話,讓他們感受到被聆聽、被諒解、受重視十分重要,回顧過去幾年的情況,需要再教育的必須包括政府官員和執法者,令他們知道何謂「民無信不立」,市民不是要聽官員說甚麼,而是要看官員究竟做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