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香港01.12-12-2024) |
所謂過猶不及、物極必反,當政治正確的風氣過份地蔓延,變成了一言堂,就會矯枉過正,令人反感。就如歐美國家近年高舉的DEI企業文化,強調多元(Diversity)、公平(Equity)和共融(Inclusion),但諷刺的是,在追求所謂「善」的世界觀和文化的時候,卻很容易放棄了「真」和「美」,於是就會出現許多與歷史、事實或原著不符的情況,很多經典的角色在政治正確的風氣之下都忽然變得十分奇怪,白雪公主可以變成黑人,美女要變成醜婦,經典名著的角色會變成聯合國一樣,甚麼膚色的人種都有,令人以為千多年以前東西文化已緊密地交流,異國通婚已成風,那種突兀的情況,就像由外國人扮演花木蘭、中國人飾演凱撒大帝一樣,格格不入。其實,在西方的歷史劇之中,黑人不是貴族、白人的母親不會忽然變成黑人,這不是歧視的問題,而是史實的問題,美女俊男受歡迎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人性的一部份,劇作家可以透過巧妙的筆觸讓人明白性格和內涵比外貌更重要和持久,或是帶出不同的審美角度,但不能強行醜化一些本來已有記載、深入民心應該是俊美的角色,要創造一個不憑外貌、膚色和社會地位而受歡迎的角色要靠劇作家的努力,而不是透過竄改。
藝術創作如是,社會環境亦如是,當我們高舉某一類思想的時候,必須達至真正的多元、公平和共融,令真善美有所平衡,而不是以偏概全,就如愛國一樣,要愛自己的國家民族和文化是十分自然和應有之義,但不代表國家永遠是對的,領導人個個變了聖人,永遠不會犯錯,也不代表其他國家的人民便不值得我們去愛和尊重,其他國家的文化和制度便沒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在推行公民教育的時候,亦不能將不同意見的人士醜化,在社會上不同的行業,無論是藝術、教育、社福、醫療、法律等不同專業,亦不應追求一元的聲音,若將所有不同意見的聲音排除在外,當官方認為正確的事,便要所有市民都認同,要完全統一思想、統一路線是十分危險的事,也是走向專制和獨裁之路的開始。真正的多元應是尊重彼此的差異,接納、甚至欣賞彼此的不同,不會扭曲事實來遷就上頭的意思。另一方面,相信社會上大部份人都不喜歡看到社會動盪不安,不會支持一些激進爭取權益的手法,更不希望見到社會的日常運作被癱瘓,因為對大部份市民來說,安居樂業是他們很卑微的期望,沒有太多人願意為追求看似更理想的情況,而放棄本來已有的幸福和安穩,歷史上許多的主義都是說得動聽,實際卻會走樣的,有人信、有人不信,而所有人最希望的是請大家不要將你所相信的強加在我的身上,大家如果真正尊重社會上不同意見的人,就請尊重對方有表達不同意見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