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明報.20-1-2025) |
凡事都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去看和解讀,是好是壞、是禍是福,有時只是一線之差,正如同一個名詞,也可以被賦予不同的意義,以躺平為例,過往一直給人的印象是有點不思進取、得過且過、與世無爭的心態,而今次調查令人意外的是,部份年青人為躺平賦予了不同的意義,不是被迫為之,而是經過反思後的選擇。過往,香港作為一個發展迅速、重視物質和享樂的資本主義社會,很多年青人自小便被灌輸要追逐學業成績,讀大學、做醫生、做律師、躋身賺錢的專業,或在商界大展拳腳,講眼光、學投資/投機,名利和社會地位就是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成績表,當然更不幸的是它們往往亦成為一些父母覺得子女能否光宗耀祖的指標。當有年青人能夠經過反思、以及平衡利弊之後「覺醒」,不願意隨波逐流,而不是消極地因為追不上學業進度,以及認為付出與結果不成正比而以躺平作逃避,那當然是好事。年青人能夠不盲從社會上不健康的風氣、打破不必要的枷鎖、擺脫上一代的成見,有自己的想法是令人鼓舞的開始,但更重要的是破了之後如何去立。
當然,期望年青人找到自己的理想和方向,有時是急不來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候亦可能有不同的興趣、新的方向、甚或人生的召命,最重要的不是是否已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和意義,而是是否願意努力尋找自己的人生方向和意義,而不是一切只順其自然、無欲無求,活在一個不用思想、不用改變的安舒區,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也不能沒有食物,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是必須的,問題是之後還要怎樣?若果我們只是不跟隨社會的潮流和價值觀,但沒有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方向,我們可能仍然也是隨波逐流,只不過是跟隨了另一波。隨心所欲聽起來好像「很有型」,但若果我們根本心無所屬、心無定向,我們的人生仍然只是如霧中花、水中月。「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都看為正;惟有耶和華衡量人心。」(箴二十一2)當人只以自己的想法為中心,恐怕最終仍難以找到人生的真正方向和意義。「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九10)對於有信仰的人來說,人生的方向當然十分清晰,而對於沒有信仰的人來說,其實只要看深一層,沒有人是真正沒有任何信仰或信念的,躺平本身也是對人生態度的一種信念,而信念必然影響著我們人生的方向,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但願躺平只是思考人生意義和方向的開始而不是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