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艱難的世代作個忠心良善的好管家
創業難、守業更難,所謂富不過三代,不少曾經盛極一時的名牌或老字號早已經灰飛煙滅,感恩的是香港不少宗派、堂會和機構卻能夠歷久不衰,雖然經歷過去幾十年、甚至過百年的風風雨雨,包括兩次世界大戰、政治和經濟的多次動盪,仍然屹立不倒,實在是神的恩典。剛剛參加完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的110周年會慶,為神在過去一百多年守護和扶持香港的眾教會而感恩,而華聯會有不少工作都是值得肯定的,例如開辦老人院、聯合佈道和扶貧等工作。不過,聯會的隱憂也是十分明顯的。
首先,長期以來,莫說聯會的執董不少都是退休牧師或資深信徒,連每年春秋兩季出席會員堂代表大會的各堂會代表都有一定的年紀,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可想而知聯會的運作與年輕一代的距離恐怕只會愈來愈遠!近年青少年一代的信徒不斷減少雖然與社會環境的變遷有相當大的關係,但教會決策的高齡化亦有一定的影響。
當然,不少牧者永不言休,願意終生事奉的精神的確令人敬佩、相對年青一代個人主義抬頭,將教會和神家裡的需要放在首位、毫不計較地事奉的人買少見少,再加上移民潮之下,不少青壯年的中產信徒遠走他方,一些已屆退休年齡的牧者不忍心見到羊沒有牧人,想退也退不下來。而在華聯會這種跨宗派和跨堂會的選舉之中,能夠當選執董的自然是一些有知名度的資深牧者,一些初出茅廬、其他堂會代表並不認識的年青牧者和執事要被選上,當然十分困難。
因此,要令年青人的聲音可以在聯會被聽見,讓新的思維可以有更多發揮的機會,是要刻意設立一些機制,讓年長的可以光榮地退下來,較年輕的名正言順可以上位,例如擔任執董超過一定年期(譬如二十年)或者年滿七十歲應該榮休,或者改為擔任顧問而不處理日常的事務;如例如規定有兩三個席位的候選人必須是40歲以下的堂會代表;以及成立主要由年青教牧組成的青年事工組,授權他們安排一些與青年事工有關的訓練和活動。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聯會不宜積存太多的財富,由於墳地的收入可觀,以及眾多會員堂的奉獻,長期以來聯會的資產和儲備都十分豐裕,當社會、堂會和機構因為經濟不景而面對愈來愈大的財政壓力的時候,聯會豈能無動於中?感恩作為教會關懷貧窮網絡的主要創辦機構之一,聯會每年都有相當的資助,而今次110周年聚餐收到的11萬元餐費亦撥作扶貧之用。可惜的是聯會多年前曾經設立,供一些前線基督教機構申請的同行基金已經取消了多年,對於聯會來說,這些只是小數目,但對於不少財力微薄的中小型機構來說,卻是推動一些不同事工(特別是新嘗試的項目)的重要資源。
其實聯會所擁有的一切,從屬靈的角度來看並不是屬於聯會的,而是屬於神的、也是神賜給全港教會和信徒的祝福,聯會只是管家,一切資源,皆應用於拓展天國的事工,積聚財寶在地上並不是管家的責任,如何善用神所交託的珍貴資源、積聚財寶在天上才是當務之急,聯會眾執董任重道遠。正如路加福音十二章48節下半節提醒我們:「……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當社會、堂會和機構面臨危機,政府亦感到有財政壓力的時候,聯會若能善用本身現有的資源,讓貧困者更多感受到教會的關心,為他們送上一杯涼水;讓有需要的堂會和機構感受到聯會的兄弟情誼,將會是一幅十分美麗的圖畫。箴言十七章17節說:「朋友乃時常親愛,弟兄為患難而生。」
現在是讓聯會在全港堂會和機構之間發揮更大協同效應的好機會,無論聯會的組織有多龐大,亦不能兼顧不同範疇的事工,反而透過與不同堂會和機構的合作,既可以為經濟困難的福音機構提供資源,亦可以接觸更多堂會平時未能夠接觸到的群體,讓福音的工作得以廣傳,亦讓更多未信的市民感受到教會對他們的關心,真正愛鄰如己,期望聯會可以在艱難的世代作個忠心良善的好管家,善用神所交託的資源,祝福香港,在未來的100年發揮更大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