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行萬里路前,先讀幾卷書

實用好書好網推介
洪子雲   |   明光社研究幹事
31/01/2002

我們時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可是現今社會問題錯縱複雜,尤其是一些具爭議性的課題,如性文化及同性戀問題等,若我們還未對問題有所認識就貿然行動,必會焦頭爛額,悔不當初。你想多認識現今社會的性文化和同性戀問題嗎?以下我們將推介一些關於同性戀及性文化的書籍資料,讓你在行萬里路前,先讀幾卷書。
 
書籍推介
 
《當代基督徒與同性戀議題Straight & Narrow: Compassion and Clarity in the Homosexuality Debate
(湯瑪斯.施密德著,校園出版社,2001年)
 
此書被公認是福音派基督徒於同性戀議題上最具透徹觀點和深度生命關照的代表作。作為一個學者,作者在書中表現出其對學術研究的嚴謹和審慎,及對同性戀者的憐憫與尊重。
 
作者專長是新約倫理,對同性戀議題的爭議有透徹的了解。本書主要的對象是基督徒,首先介紹現今支持同性戀者的論據,尤其是同志神學對聖經的解釋。之後作者以嚴謹的態度釋經,建構有關聖經中性愛與婚姻的神學。作者的基本論點是:對於聖經來說,任何婚姻以外的性關係都是罪;同性戀之所以是罪,因為它違背、褻瀆了神在起初所創造的、男人與女人在婚姻中連合的計劃。作者尤其著重對於羅馬書1:26-27的解釋,用了整整一章作嚴謹的釋經,証明聖經視同性戀為罪。
 
另外更難得的是作者花了很多功夫收集了很多有關同性戀的醫學、心理學、精神病學的報告。文中作者特別用一章的篇幅來討論同性戀行為所引致有關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問題,以及現代醫學、心理學、社會學有關同性戀天生抑或後天的研究,可說是資料詳盡。最後作者也討論到基督徒群體應如何對這些議題作回應。對於教會領袖或信徒,若對同性戀課題有興趣認識,本書可說是一本全面的入門書籍。
 


《恢復真我– 掙扎同性戀的枷鎖Coming Out of Homosexuality
(Bob Davies & Lori Rentzel,中信出版,1996年)
 
這書的特別之處是:書中並不以討論爭拗道德立場為目的。作者基於基督教信仰、自己親身掙扎的經歷、以及多年來幫助同性戀者的經驗,帶出一個信息:同性戀是可以改變的。書中兩位作者戴維斯及雲素(Bob Davies & Lori Rentzel)本都是同性戀者,而雲素曾是國際出埃及協會(Exodus International,一個幫助人脫離同性戀的國際機構)的主席,他們曾幫助過不少同性戀者,對同性戀者的情境充滿諒解和同情。書中寫到:「每當我們失去重要的人或物時,那損失會……嚴重地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就會憂傷。對於脫離同性戀的人來說,那損失可以是多方面的:朋友、身份,也可能是戀人……繼而產生的憂傷可以極為強大。」作者深知道同性戀者的掙扎,對於同性戀的改變並不抱天真的態度,深知其轉變的過程是緩慢的;但作者亦強調,這痛苦掙扎和強烈的孤單感是正常的,亦只是暫時的,熬過了之後就不再視之為大事了。
 
作者非常看重尋找形成同性戀傾向的根源,「按著神的領導和時間,當這些根被辨別和受處理時,同性戀傾向就越來越不牢固。」故此本書收集了不少例子,探討不同的根源和因素。本書亦詳細探討同性戀者在改變過程中每個階段所面對的困難和掙扎,例如日常生常習慣的改變,重拾正確的性別身份,如何建立健康的同儕同性關係,甚至改變了之後如何開始與異性談戀愛、預備及進入婚姻,甚至患了愛滋病後可否結婚等問題,作者都詳細討論當中可能面對的掙扎及給予具體建議。
 
《關於「性」About SEX》(大衛.魯賓醫生,天下文化出版,2000年)
 

  • 如果你知道關於保險套的實情,那也許與每天在電視上所看到的大不相同;
  • 如果你知道關於避孕藥的實情,那也許與每天在電視上所看到的大不相同;
  • 如果你知道有關女人是怎麼達到性高潮的實情,那也許與每天在電視上所看到的大不相同;
  • 如果你知道關於同性戀的的實情,那也許與每天在電視上所看到的大不相同;

 
以上摘自《關於「性」》第七頁
 
性是上帝創造,本性是美好的;只是社會上傳媒往往因提高銷量而隨意以性為題目大做文章,甚至傳遞不少扭曲的性觀念。「你知道愈多有關於性的事,你就愈能享受性。」是本書作者的信念。作者是一位醫生,本書是從醫學、生理學、行醫經驗討論有關性這個課題,作者亦對相關的題目介紹了一些最新的醫藥發明及產品,而本書亦不只是討論性愛,書中還對男、女性的性器官、催情劑、陽痿、性冷感、同性戀、自慰、性慾異常、賣淫、避孕、流產與墮胎、性病、停經、暮年之性等課題逐一討論,實在可以說是一本有關性知識的小百科全書。雖然筆者並不是認同作者的所有觀點,但本書的確提供不少這方面的知識。
 
《繁星與道德》(羅秉祥,三聯出版社,1993年)
《自由社會的道德底線》 (羅秉祥,基道出版社,1997年)
 
縱觀近期有關基督教倫理的書籍是增多了,但單從哲學角度去探討道德倫理,與世俗社會思潮對話的書籍依然甚少,而其中一些著作更是傳遞一些自由放任的價值觀念。如此不單令教會被指將基督教的價值強加於社會上,也令基督教組織參與社關工作更困難。這負面印象亦使信徒對自己信仰價值產生懷疑,以為教會教導的只是過時迷信的價值觀,不合社會潮流。既合乎基督教價值觀,而又不提聖經,單從哲學理性探討倫理哲學以及香港社會道德議題的中文書,十分罕有,羅秉祥博士所寫的這兩本書是筆者特別推薦的。
 
羅秉祥博士文章的特色,就是能夠深入淺出地介紹各學說的精華所在;對於一些具體的道德議題,他能夠一矢中的點出該爭議的核心問題。以十年前的《繁星與道德》中色情和同性戀課題為例,他對鼓吹色情和同性戀論點的反駁和挑戰,於今天依然適切,亦點出色情背後的核心理念是性愛分家論。而《自由社會的道德底線》是以肯定自由理念為前提,從而反省於自由社會中社會政制、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係,反映出現今社會中很多人常掛著人權、自由的口號,實質上對「自由」缺乏了解,扭曲了西方自由主義的基本精神。自由社會並不等同放縱放任的社會,是有其道德底線的。
 
網頁介紹
 
最新有關「性傾向的易變性」的研究報告
 
史賓沙醫生(Dr. Robert Spitzer),是1973年促成美國精神病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將同性戀從精神病診斷手冊中刪去的其中一位重要人物。他一向認為「縱然同性戀行為是可以抗拒、放棄的,但同性戀傾向是不能改變的。」
 
然而,他於2001年5月發表了一個研究報告。他在報告中指出對二百個改變了性傾向的人士進行研究後,發現他們經過不同的努力後:有的見心理治療師(psychotherapy)、有的參與「前同性戀事工」(ex-gay ministries),性傾向有著顯著改變。其中有幾點值得留意:
 

  • 同性戀者改變的原因除了與信仰有抵觸之外,另外很大程度上亦因同性戀的生活方式不能使情感得到滿足。
  • 除專業輔導外,一些同性戀轉變小組及宗教小組亦是很有效的幫助。
  • 同性別人士對改變後的同性戀者的吸引力大大減少,他們亦可發展出「良好的異性戀運作」。
  • 改變後的同性戀者沮喪抑鬱程度顯著降低。

 
研究報告可到以下網站
http://www.christianmentalhealth.com/homosexuality.htm下載
 
葛琳卡博士於立法會發表有關同性戀問題的文章
 
除史賓沙醫生的報告外,臨床心理學家葛琳卡博士亦曾於立法會發表有關同性戀問題的文章,其中葛博士展示出很多有關同性戀的研究資料,內容包括:
 

  • 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對同性戀起源的解釋。葛博士指出,直至現在生物學界還沒有充分論據建立同性戀傾向是與生俱來的理論,而有很多心理學、社會學的研究顯示同性戀乃後天因素形成。
  • 不少研究報告指出同性戀者的性傾向是可以改變的。
  • 有關兒童性侵犯與同性戀之間的關係。
  • 同性戀者子女的性傾向和適應問題。
  • 同性戀者常有的疾病等。

 
有關葛博士的研究資料可以到http://www.legco.gov.hk/yr00-01/chinese/panels/ha/ha_gso/papers/2196c06.pdf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