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遊戲節目的「羊頭」與「狗肉」

梁麗娟    |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兼任講師
31/03/2002

近期本港由電視台所推動的遊戲節目熱潮,各階層的市民都在談論。眾多遊戲中,除了金錢獎勵外,其他引申出來的行為,例如:用盡錦囊,唔識答案都要「博一博」、最好表現的反而要被「OUT消」等,背後有甚麼的意識?我們應怎樣留意?
 
反樸歸真知識型遊戲天下…
 
去年亞視因引入知識型遊戲節目《百萬富翁》,在收視上迅即壓倒無線播出多年已令人生厭的《全線大搜查》,無線立即買進同類的《一筆OUT消》還擊,一時間令知識型遊戲大行其道,由電視台延伸至手機、網絡上、電台甚至校園,此熱潮延至今年續有《各出其謀》和《智在必得》(編按:甚至專為學生而設的《知識就是力量》)等獎金遊戲節目接踵而來。
 
這類遊戲節目在社會引起很大迴響,亦一度吸引中產階級及知識分子觀眾回流電視,家長藉此誘發子女追求知識的好奇心,因為這些節目強調「能者多得」的賢能制度[1],與正規教育強調的「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價值信念不謀而合。而這些益智節目亦切合香港社會轉形為知識型經濟的潮流。過往十數年經濟高速增長,令不少香港人認為讀書無用,以為只要夠膽色、肯冒風險、腦筋轉得快,毋須技能亦可以發達,知識的價值長期被扭曲。自從九七年金融風暴後,香港人逐漸認識到缺乏知識支撐的社會承受不起風浪,亦難以在逆境中尋找出路,這類節目受歡迎反映現今社會願意反樸歸真重新追求知識,以及再次反省知識產生財富的意義。令大眾再開始留意歷史、文學、科技和常識問題。明顯得益的有本地書店,因這些節目的出現而其門如市,什麼《百萬富翁》錦囊及《十萬個為什麼》等更一時洛陽紙貴。
 
知識背後大派獎金更重要?
 
當然電視台充分了解其移風易俗的社會功能,但電視台不過是經營一盤生意,其存在最終目的不是推動教育抑或傳遞資訊,而是為廣告客戶留住觀眾,重燃知識風氣等現象,並非電視台目標,不過是節目流行以後的副產品。所以這些所謂「益智」、「知識型」節目不過是個幌子,更重要的是大派獎金,若缺乏金錢誘因,這些節目立即打回原形貶為存在經年的常識問答比賽,難以掀起任何熱潮。君不見去年暑假香港再次出現排隊人龍,過往十年港人熱衷於跟隨所有可以致富的隊伍:如炒籌、買樓、換Snoopy、買Tom.com等,這次是排隊卻是參加《百萬富翁》和《一筆OUT消》的筆試,因為兩個節目的最高獎金分別高達一百萬及三百萬,即使拿不到最高金額,參賽者亦輕易取得一萬幾千,除了賭馬和買六合彩,這是另一條可一夜致富的捷徑,難怪令港人如此雀躍;因此這些「益智」節目並非為推崇知識,而是進一步鞏固拜金主義,令港人長期以來追求搵快錢的心態再次得到滿足。
 
畢竟,這些節目的設計是為了留住觀眾,目的並非推廣知識,知識不過是包裝,遊戲節目本質是一項娛樂產品,而非教育工具,因此應用在節目內的知識較多是屬於基本事實類別、較低層次的常識,而非經過消化理解,可以應用至解決問題的知識,更遑論適用於知識型社會,可以靈活運用甚至於可再創造的知識,及因此過程掌握到的終身學習能力;所以對知識型遊戲節目的想像,與知識型社會的要求其實是無法配合的,以為熟讀幾本天書可以順利適應知識型社會,是被節目誤導,真正的知識雖以常識為基礎,但仍需要經過個人觀察、思考、咀嚼、實踐、驗證等反復思索、不斷追求過程,才得以建立一套洞察世情的能力;知識及視野的開拓要經過長時間磨練,絕無捷徑可抄,這與本地即食文化的短線心態可能不符。真正追求知識者所獲得的滿足絕對超越金錢所能帶來,但這些節目追求常識的方向卻無法對普羅市民智慧有所增益,而鼓吹急功近利的心態更令知識追求趨於功利化,若失去金錢動力,熱潮過後仍有多少人出於純粹興趣或好奇,而繼續追求知識實在成疑。
 
節目設計賭博元素為綱!
 
如何吸引最多的觀眾既是電視台的首要考慮,故此遊戲設計亦要包含娛樂成分以兼顧對現場及家庭觀眾的吸引力,例如讓安坐家中的觀眾可以和參賽者一起參與答問,因而產生互動效果,令觀眾更為投入,當然獎金獎品亦記一功。《百萬富翁》的選擇題設計較符合香港人的知識水平,而選擇過程亦帶來博彩成份,節目最吸引觀眾的,是參賽者每過一關都要計算風險:若獎金銀碼愈大,要承擔的風險亦愈高。一條問題的對錯,牽涉成千上萬的得失,娛樂性就繫於參賽者如何面對風險,能否化險為夷,對缺乏把握的題目進還是退,當中充斥著人性怯懦本性或是賭徒盡此一鋪的豪情,最大的娛樂功能繫於參賽者如何博得那一百萬元的獎金。而現時無線播映的《智在必得》,同樣有賭博元素,因為有一回合的遊戲設計是參賽者以下注的方式,用分數來買對方答錯,這設計與《一筆OUT消》淘汰人出局,或奚落踐踏他人為樂的設計異曲同工,同樣以「黑心腸」帶來競爭激烈的觀賞效果。
 
說到底,遊戲節目要好看,無可避免要加入賭博元素,像賭局必然有不少圍觀者一樣,賭博過程充滿著人性貪婪、能否把持自制、大上大落等戲劇感,最能吸引旁觀者注足:賭博從來都是「以小博大」,甚至於「不勞而獲」,與香港人羨慕搵快錢心態十分接近,特別是經濟低迷時期,「生意淡泊,不如賭博」的風氣很易再次燃點,這些遊戲節目的流行無形中加強了博彩活動的合理性。面對經濟逆境,我們應重拾積極的力量,拼搏奮鬥,自強不息的傳統香港精神;然而從這些遊戲節目的流行,可見習慣了過閒適生活的新一代似乎更戀棧於飲鴆止喝,讓這些抓短期快錢的消極力量消磨了港人對提昇競爭及創造力的鬥志。
 



[1]參考史文鴻(2001)’問答比賽節目的復活’, 香港電台《傳媒透視》七月號,頁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