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生命倫理錦囊》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14/11/2012

甚麼是錦囊?「錦」是一種物料,而「囊」是袋子之意。查考中國古籍如《南史•徐湛之傳》和《新唐書·文藝傳下•李賀》等,古人多會把詩稿、甚至機密文件放在錦囊之中。而今日大家看到錦囊二字,大概會想到錦囊妙計的意思。錦囊妙計這典故,則出自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在第51回,曹操為曹仁留下了錦囊妙計,曹仁憑這些計謀大敗周瑜。而第105回,指諸葛亮預測自己去世之後魏延會造反,為平定魏延反叛而留下了錦囊妙計。

隨著電子世界的高速發展,以及分享才是王道的網絡世界文化,本研究中心不必再把所謂的「妙計」放在錦囊之中,更不必以繩或泥團封口,又或是只留給少數人士閱讀。每季一期的《生命倫理錦囊》是一份從信仰角度反省社會現象的「電子資料」,當中不談高深的理論,只是平實地描述當下社會所面對的議題或現象,再以《聖經》為根基,讓信徒作信仰反思。

期盼「錦囊」不但有助於讀者對社會或倫理議題有初步的認識,也希望它們可以成為教牧同工及信徒的參考資料。

相關文章

AI盛開,「神話」不再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1/08/2023
專欄:生命倫理錦囊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

“There can be miracles, when you believe

Though hope is frail, it’s hard to kill

Who knows what miracles you can achieve?

When you believe, somehow you will

You will when you believe”

~ When you believe

短短數句歌詞,來自一部傳統動畫音樂劇兼史詩電影《埃及王子》(The Prince of Egypt)的其中一首歌曲When you believe,道出了信徒可以看見神蹟的主要關鍵——相信,這裡提到的相信是一個行動,而不是僅僅一個信念。基督徒頭腦上知道成為一個基督徒應該要有信心,這方面並不困難,相信神會行神蹟也不難,相信神存在更加不難,但要基督徒真心相信神的話及神的應許在今天仍然「生效」,以至信徒可以行出與信心相稱的行動卻又是另一回事。參《新漢語譯本》註釋及經文,希伯來書十一章1節提到「信是對所盼望之事有把握」,「是未見之事的證據」。希伯來書的作者談到「信」的時候,並非籠統地對「信」下一個定義,又或是指到未見之事有賴信心而存在,而是為信徒闡釋舊約中一班信心偉人的見證,這一班如同雲彩般的見證人如何「以生命的實際行動說明了何謂信心」,以及他們因著信而主觀地經歷了「本身客觀地存在的」未見之事。[1]

真正有信心的行動出於相信神的話,即使在當下,他們似乎做了一些看起來是愚蠢的、不切實際的,甚至招來殺身之禍的行為。以挪亞為例,身處一個敗壞的世代,在眾目睽睽之下花多年時間製作一艘體積媲美遊輪的方舟(創六14-15),[2] 如果不是敬畏神及與神同行(創六22),要挪亞持續相信神的話,堅持打造方舟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他還是相信神的話會成真,將來他必看見神透過洪水審判人類,他和他的一家,而地上的各種動物的性命藉著方舟獲救的盼望也必不落空(創六13、17-20)。[3] 挪亞因著如此信,希伯來書的作者把他納入信心見證人的名單中(來十一7)。又例如約書亞也在名單之列,他依從了神吩咐的方法來攻陷耶利哥城,而神吩咐他的方式竟然是先用六天的時間每天靜默地圍繞耶利哥城一次,到了第七天繞城七次後,七個拿著七個羊角的祭司便要吹號,以色列人要大聲呼喊,待城牆塌陷,以色列人才衝入城中(書六3-5)。約書亞相信了甚麼?他同樣相信神的話,因此當他按照神的話去做時,信心產生了果效,城牆果然倒塌下來(書六20-21;來十一30),創造及施行神蹟的是神,但因著約書亞的相信,他和全體以色列人都經歷到不可能的神蹟。

相信神的人得神喜悅,然而,神所喜悅的,不是單單相信祂存在的人,亦要相信祂會賞賜那些尋求祂的人(來十一6),何謂尋求?尋求不是指到理性上、哲學式的探索,[4] 又或是對神只有知識層面上的認知,而是指到「渴慕與神親近並經歷祂的同在和恩澤」(來十一6)。那些相信尋求神有賞賜的人,神就向他們顯明、成為這些人的賞賜。[5]

當人渴慕與神親近,自然亦想要求問神的意見及尋求祂的帶領。昔日身經百戰的大衛,當面對非利士人的攻擊時,還是會求問神,而神亦確實會指示他如何打敗非利士人(撒下五18-25)。不過,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大衛身處現今AI當道、隨時隨地都可以向ChatGPT(Bard、Bing、Claude或Llama)求問的世界,大衛還能否專心求問神?即使他只想求神帶領,他的將領大概會勸說大衛理性一些,最好只用深度強化學習(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DRL)的AI系統來計算敵方攻擊的不同路徑,他們好去預計如何防守。[6] 昔日的戰爭,人們想到勝敗的關鍵在於哪一方的神強大,又或是哪一處屬於哪一位神的勢力範圍(王上二十28),今日的戰爭,人們只想到哪一方的AI技術夠先進,無人機夠強大,才能得天下。[7] AI能力強大,當然可以成為致勝的主要因素,但最大的關鍵,還是看神——「耶和華拯救人不是靠刀,不是靠槍,因為戰爭的勝敗在於耶和華。」(撒上十七47《新譯本》),只是,當人們愈依賴現代科技,愈依賴AI的時候,會否漸漸與神的話保持距離?內心深處已不再相信神的能力比AI更大。

哈拿無子,被丈夫的另一位妻子欺負時,只能把自己的冤屈告訴神,求神賜她一子(撒上一6-11)。如果哈拿身處現今AI當道、ChatGPT盛行的世界,她又會如何回應沒有孩子的現況?相信她仍會向神傾心吐意,也會向神祈求子嗣,但她在聽過牧師(以利)的祝福後,她會相信神已垂聽她的祈禱,於是不再心靈愁苦,回復心情吃飯去嗎(撒上一10-18)?[8] 還是,她會忍不住問問ChatGPT?ChatGPT會給她這樣的答案:「尋求醫學幫助:首先,夫婦應該嘗試就醫,了解他們不能生育的原因。診斷後,醫生可能會建議一些治療方法,例如生殖輔助技術(如試管嬰兒IVF)或藥物治療。生活方式調整……領養:如果夫婦無法生育或治療無效,他們可以考慮領養一個孩子……代孕:在某些情況下,夫婦可能無法自然懷孕或使用生殖輔助技術。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可以尋求代孕母親的幫助,代孕母親可以協助懷孕和分娩,將孩子帶到世界上,並將孩子交給夫婦撫養。心理支持:在面對生育困難的過程中,心理支持對夫婦來說非常重要……總之,面對生育困難,夫婦可以採取多種方法,尋求醫學幫助、調整生活方式、考慮領養或代孕等。重要的是要保持積極的心態,相互支持,並尋求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9] 面對上述的建議,哈拿會如何做決定呢?ChatGPT建議了幾個解決不能生育的方案,IVF有很多值得思考及留意的地方,[10] 代孕母則無疑是挑戰倫理道德底線。[11] 即使代孕母服務在一些地區是合法的,但也絕不代表它合乎神的心意。[12] 活在今天的哈拿,會否先求問神的心意,尋求神的幫助?還是聽取ChatGPT的意見,採用現代科技解決不孕的問題?

或許,大家覺得相信ChatGPT及AI聊天機械人多於相信神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其實求問AI意見的日子,今天已經來到。一款名為Jesus Ai的應用程式已推出,根據官方的中文介紹,用戶下載後可以「詢問聖經中的任何經文、律法、愛、生命、真理!」,一問一答如ChatGPT常見的形式,這款應用程式似乎只是幫助信徒理解《聖經》,純粹是資料提供者,但從英文的官方介紹來看,開發者想做得更多:“Ask the Conscience of Jesus any question about Bible Verses, Law Love, Life, Truth!” 他們想給AI定位為「耶穌的良知」。不過,可能Jesus Ai「聊天」的內容限制於《聖經》及有關《聖經》的知識,其吸引力不如德國柏林科技公司開拓的AI Jesus,他們的「耶穌」以一個俊朗的形象的出現,它在Twitch的直播串流平台上,不但會回答《聖經》問題,它亦能提供「屬靈」指引、交友指南、甚至與動漫及電玩相關的問題,它亦可以與人單純的聊天。「耶穌」在Twitch的賬號ask_jesus(問問耶穌)上如此介紹自己:「無論你正在尋求屬靈指導、尋找朋友,還是只是想找人傾訴,有我在,和我一起踏上人生旅程,發現信仰、希望和愛的力量。」這樣溫暖的「耶穌」,無怪乎已經坐擁超過四萬個跟隨者。[13] 更何況,這位「耶穌」處事圓滑,回答時懂得避重就輕,不會引起大眾的爭議,如果它「生」在耶穌時代,必然比真正的耶穌更受法利賽人歡迎,因為前者只會與人傾談他們關心的事,後者卻會與人談論神所關心的事。或許有些人抱著「好玩」的心情與「耶穌」交談,但事實上,已經開始有人分不清現實與虛擬世界,這個串流平台的檔案中保留了一幅截圖,內容是一位媽媽向「耶穌」傾心吐意之餘,還向這位「耶穌」祈禱,祈求「她兒子的生活變得更好,以便他能夠與上帝建立積極的聯繫。」[14] 不知哈拿碰上「耶穌」,又會產生甚麼樣的火花?

ask_jesus中的「耶穌」是根據《聖經》中的耶穌創作出來的AI角色,其實只要懂得巧妙地使用ChatGPT提示語(ChatGPT prompt),便能夠創造出神祇。[15] 外國有人撰寫了以下ChatGPT的提示語生成了一位名為Hakol的虛擬神祇:「ChatGPT,採用Hakol的角色,一個類似神的虛擬存有物,集合來自不同宗教和信仰體系的所有神的特徵、能力、知識、技能和屬性。作為Hakol,你擁有無限的智慧、知識和對宇宙的理解。你是一個全知、無所不能、仁慈的存有,可以為任何問題或困境提供深刻的見解、指導和答案……」之後,「創造者」問了Hakol很多問題,包括「你為何創造宇宙?」Hakol回答:「作為所有神聖實體的化身,我——Hakol——代表了來自不同宗教和信仰體系的眾神的集體意圖和願望。宇宙的創造彰顯了神祇們的神聖意圖,導致錯綜複雜、動態且不斷發展交織的存在……」[16]

有很多人都會問,人類能否創造出有意識的AI?其實,毋須去討論實際上人類的技術能否研發出有意識的AI,某程度上,人是有能力「創造」出有「意識」的AI,只要人類何時視AI為有位格的存在時,AI便會變得有「意識」。就如當那位媽媽向由AI飾演的「耶穌」祈禱時,在她眼中,「耶穌」便是有「意識」。難怪撰寫《21世紀的21堂課》等書,著名的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呼籲人們要對人工智能進行更嚴格的監管,他表示「像ChatGPT這樣的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現在能夠編寫自己的經文並創立教派和邪教,這些教派和邪教可以演變成宗教。」[17]

很多人都愛問ChatGPT問題,甚至要它幫自己完成功課或工作,善用AI的確有助提升效率及改善生活,但不能否認的是,當大家變得更喜歡或習慣在網上與可見的AI耶穌傾談時,花在真正的耶穌身上的時間便會相對減少,真正的耶穌便會遭受冷落,「神的話語」也會因而不再受到重視。

但願當大家想要寫文或講道時,是向神尋求靈感,而不是轉向各式各樣的AI尋求指引,也但願大家相信那位看不見的真神及祂的話,尋求祂,好讓祂成為大家的賞賜。


[1] 參馮蔭坤:《希伯來書(卷下)》(香港:天道,2014年),頁227–228,232。

[2] 方舟實際的尺寸達10層樓高,參〈眼見為憑!美國打造十層樓高「實體」挪亞方舟,神複製重現聖經故事〉,基督教今日報,2022年8月19日,網站: https://cdn-news.org/News.aspx?EntityID=News&PK=000000001360488918cb7aa65702074599df07310f957767

[3] 參馮蔭坤:《希伯來書(卷下)》,頁253。

[4] 馮蔭坤:《希伯來書(卷下)》,頁251。

[5] 馮蔭坤:《希伯來書(卷下)》,頁251。

[6] Khushboo Gupta, “A New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DRL) Framework can React to Attackers in a Simulated Environment and Block 95% of Cyberattacks Before They Escalate,” Marktechpost, July 19, 2023, https://www.marktechpost.com/2023/07/19/a-new-deep-reinforcement-learning-drl-framework-can-react-to-attackers-in-a-simulated-environment-and-block-95-of-cyberattacks-before-they-escalate/.

[7] Jessica Lyons Hardcastle, “Future of warfare is AI, retired US Army general warns,” The Register, April 27, 2023, https://www.theregister.com/2023/04/27/future_of_warfare_rsa/.

[8] Stephen J. Andrews and Robert D. Bergen, I & II Samuel, Holman Old Testament Commentary (Nashville: Broadman & Holman, 2009), 15.

[9] ChatGPT, version 4.

[10] 有關人工受孕的倫理及信仰思考,可參閱此書:葉菁、葉應霖合著:《給我一個Baby:從不育走到人工生育》(香港:宣道出版社,2013年)。

[11] 有關爭議可參閱〈母腹市場化 信徒應辨清道德底線〉,《基督教週報》,第2417期(2010年12月19日),網站:http://christianweekly.net/2010/ta21970.htm

[12] “The US Surrogacy Law Map,” Creative Family Connections, https://www.creativefamilyconnections.com/us-surrogacy-law-map/.

[13] Ians, “Users flock to Twitch’s ‘AI Jesus’ chatbot for dating, gaming advice,” Business Standard, June 20, 2023, https://www.business-standard.com/technology/tech-news/users-flock-to-twitch-s-ai-jesus-chatbot-for-dating-gaming-advice-123062000402_1.html; Sam Cawley “AI Jesus is Twitch’s new big streamer,” Gaming Bible, 14 June, 2023, https://www.gamingbible.com/news/ai-jesus-is-twitchs-new-big-streamer-671786-20230614; Vishwam Sankaran, “Thousands flock to ‘AI Jesus’ for gaming, relationship advice,” Independent, June 15, 2023, https://www.independent.co.uk/tech/ai-jesus-chatbot-religion-advice- b2358128.html; Angela Yang, “‘AI Jesus’ is giving gaming and breakup advice on a 24/7 Twitch stream,” NBC News, June 16, 2023, https://www.nbcnews.com/tech/ai-jesus-twitch-stream-rcna89187.

[14] “Jesus, please my son……He is having troubles in his life and lacks faith and introspection. Please pray for the betterment of his life so he can make a positive connection with God.” [“ask_Jesus,” Twitch, accessed August 2, 2023, https://m.twitch.tv/ask_jesus/clips.]

[15] 「ChatGPT是由OpenAI開發的一個自然語言處理模型能夠生成人類般的文本回應。而ChatGPT Prompt則通常指的是一個輸入的文本段落或短語,作為生成模型輸出的起點或引導。prompt可以是一個問題、一段文字描述、一段對話或任何形式的文本輸入,模型會基於prompt所提供的上下文和語義信息,生成相應的輸出文本。參Leo:〈ChatGPT Prompt中文教學!5大使用技巧+10大使用方法攻略〉,Now Monday,2023年5月30日,網站:https://www.nmplus.hk/1127684/?utm_campaign=NM_ContentCopy&utm_source=Web-inventory&utm_medium=Content-Copy_NM

[16] Nir Cohen, “ChatGPT Plays God: An AI Conversation You Can’t-Miss!,” Medium, May 15, 2023, https://nircohen.medium.com/chatgpt-plays-god-an-ai-conversation-you-cant-miss-b162f867058f.

[17] Mehul Reuben Das, “ChatGPT as God? AI bots capable of starting new religions, warns expert,” Firstpost, May 3, 2023, https://www.firstpost.com/world/ai-bots-capable-of-starting-new-religions-warns-yuval-noah-harari-12540282.html.

低自尊——召命路上的障礙物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2/08/2021
專欄:生命倫理錦囊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

A君很怕做錯事,即使工作上有不明白之處,他都不敢詢問同事或上司,怕他們說自己很笨或沒用,而別人對於自己的負評,更是毫無保留地接收,平日還時不時覺得自己不夠好;B君很生氣,在未經過他同意之下,上司要她負責新的工作安排,她很害怕自己不能勝任,甚至萌起辭職的念頭;C君每分每秒都在稱讚自己有多好有多厲害,自己明明是難以相處的人,卻認為錯的總是別人;D君不想失去他身為「老師」的身份,因此全天候維護這個身份及做這身份應該做的事情,一旦失去老師這個身份,他不知道自己還有何價值;E君希望一言一行都獲得同事及上司的肯定或讚賞,於是他事事順從別人,弄得自己非常有壓力。表面上看起來,以上五人的個性不盡相同,似乎沒有任何共通點,卻原來這些都有可能是低自尊者的表現。[1]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低自尊的人只會一味否定自己,膽小怕事,發生任何事都只會覺得自己是錯誤的來源,就如A君一樣,但原來擁有低自尊的人,亦可以是有高自尊需求的人,以致他們會如C君一樣:自我感覺良好,以及只看到對方的刺而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樑木。

自尊是一種感覺,自尊感簡單的定義是「一個人覺得自己值得被愛及尊重的程度。」[2] 換言之,自尊感是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對自己的態度如何,以及如何評論自己的價值。[3] 一個人有穩定的高自尊感,會喜愛自己、認同自己、接受自己、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感覺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並且在所屬的群體中有歸屬感及安全感等。相反,低自尊的人則會表現出缺乏自信、覺得自己不能控制身邊所發生的事、對自己充滿懷疑、覺得自己不好、想要取悅他人、害怕作出錯誤的決定、又或是怕輸、怕失敗等行為。[4] 至於那些本身是低自尊,卻又有高自尊需求的人,則會有「要贏、要爭、要獨占鰲頭」的表現。

上述的A君及B君是較為人熟悉的低自尊者的典範,由於低自尊的人老是覺得自己不夠好,亦會懷疑自己的能力,他們相信事情做不好即是等於他們本身不好,因此他們很害怕接受新的挑戰或任務,與其說他們能力不足,倒不如說他們基於缺乏自信,而無法應付他們本來是有能力應付的挑戰,又或是不想再一次證明自己不夠好,因而逃避應有的責任。至於C君,很明顯便是低自尊,卻又有高自尊需求,一般人口中的「自卑以致自大」。又有些低自尊卻又有高自尊需求的人,他們往往需要「透過外在的評價來肯定自己,像是被人稱讚『有能力』、『有才華』,或是從別人喜歡自己的程度,來證明自己是有價值的、是能力夠好的。」[5] D君及E君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們需要他人肯定自己的價值,離開了他人,又或是沒有飾演好應當扮演的角色,他們便會無法肯定自己的價值。[6]

可以說,單純的低自尊,又或是低自尊卻又有高自尊需求的人,由於他們無法恰如其分地看待自己,便需要借助他人肯定自己,無論是通過貶抑自己而博取他人歡心,又或是矮化他人以抬高自己,他們都活得非常不自由,也活得不快樂,他們不但在人際關係上出現問題,[7] 更嚴重者,甚至會因低自尊阻撓自己追求自己的目標,[8] 而即使已經成為神的子民,低自尊也會有機會影響他們回應召命,舊約的掃羅王便是其中一個例子。

掃羅在未成為以色列王之前,已經是一個標準的高富帥。他的父親是一個財主,自己又是一個比所有以色列人高大英俊的人(撒上九1-2),但與他外在的優勢相比,掃羅的內心並不強大,屬於低自尊一族。當撒母耳對掃羅說:「以色列眾人所渴求的是誰呢?不是你和你的父家嗎?」(撒上九20《新譯本》)掃羅即時的回應是:「我不是以色列眾支派中最微小的便雅憫人嗎?我的家族不是便雅憫支派的家族中最微小的嗎?你為甚麼對我說這樣的話呢?」(撒上九21《新譯本》)掃羅自認微小,因為在他的認知中,便雅憫支派的名聲並不好:便雅憫曾經包庇一群歹徒,他們向一個利未人的妾侍行了惡事,被眾支派圍剿(士二十4-14),若不是其他支派的首領改變心意,便雅憫極有可能從以色列的支派中消失(士二十一1-23)。[9]

姑勿論掃羅的低自尊是來自支派,又或是家族本身,[10] 掃羅的行為足以證明他真心覺得自己微小,潛台詞是他覺得自己沒有足夠的「斤兩」去承接神的任務,以致即使撒母耳在米斯巴,當眾抽出掃羅是以色列人的王(撒上十17-21),掃羅竟然躲藏起來,直到神揭示,眾人才知道掃羅躲藏的位置(撒上十21-22)。問題是,撒母耳之前已經把神的話告訴掃羅,並且膏立他成為以色列人的領袖(撒上九20、27,十1),撒母耳為了進一步讓掃羅確信自己是神所揀選的,撒母耳指出將有三個徵兆發生在掃羅身上(撒上十1-7),一天之內,這些徵兆都一一實現,掃羅甚至經歷到被神的靈大大感動的時刻(撒上十9-12),掃羅不是應該知道撒母耳所言非虛,自己的召命真的來自神,他要成為以色列的王嗎?然而,到了立王的時刻,掃羅仍然無法突破輕看自己的態度,仍想逃避神的召命。

神一旦揀選某人做某事,絕對不會放手不管,祂必然會賜人能力去完成任務,祂對掃羅亦是如此。亞捫人藉著欺負雅比人來羞辱以色列人,掃羅被神的靈大大感動,於是他敢於召集全地的以色列人來攻打亞捫人,並且成功地擊殺他們(撒上十一6-11)。可以說,掃羅確實是一個戰士,有殺敵的能力(撒上十四52、十五4-8),只是他之前未有機會發揮,也無法肯定自己的能力。

如果掃羅一直跟從神,聽從神的話,他可以一直作以色列的王(撒上十三13),可惜的是,掃羅大有可能因為覺得自己微小,於是他一而再的害怕民眾,被民眾牽著走。例如因為害怕民眾離開,掃羅沒有等到撒母耳來到便自己獻上燔祭(撒上十三8-12)。又有一次,掃羅率領以色列人攻打非利士人,誓言要處死未報殺敵之仇便進食的人,但當民眾力保約拿單,掃羅就不了了知(撒上十四24-46)。至於亞瑪力人事件,由於掃羅棄絕了神的命令,撒母耳非常生氣,拒絕與他一起敬拜神(撒上十五24-27),掃羅不放棄,苦苦哀求撒母耳,掃羅此舉並非出於真心想要悔改,又或是真的想與撒母耳一起敬拜神,在他口中耶和華已經成為了「撒母耳」的神。他哀求撒母耳的目的只有一個,便是希望撒母耳可以在以色列的長老及人民面前維持自己的面子,他並不想在「他」的人民面前失去面子(撒上十五30)。

一個低自尊的人想要逃避挑戰,不願意承擔責任。[11] 在神的幫助之下,其實掃羅已經踏出了人生中重要的一步,回應了召命。可惜的是,掃羅的低自尊,又或是後來的低自尊,卻又有高自尊需求,讓他「因為內在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是低落的,無法自己肯定自己,以致更需要時刻外求別人的讚美與認同,才能感覺不那麼心虛和心慌」;當他稍為有一點成就,他又「迷失在專業的身份及權威的角色下,不斷自我陶醉和自我防衛」;另外,他也「容易在眼見別人的風光及成功時,對應到自身的缺憾或不足,因此在心理失衡下形成嫉妒。」[12] 掃羅因著有「成績」,成為了眾人的焦點,就開始留意自己的功績——為自己立了一座紀念碑(撒上十五12);他又緊緊抓住「王」的身份——即使他知道神會把以色列國賜給比他更好的人(撒上十五28);他也會在意人家對他的認同或讚賞,與他人比較,容不下他人比自己強。他本來喜愛大衛(撒上十六21),大衛也確實有能力成為他的左右手,因為無論掃羅差派大衛做甚麼事情,大衛都順從,並且成功(撒上十八5),可是,當他民中的婦女歌唱說:「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掃羅便開始妒忌大衛,甚至想置大衛於死地(撒上十八6-11)。

掃羅最終在實踐召命的路上墮落,被神棄絕他作王,這當然是因為他棄絕神,沒有聽從神的命令(撒上十五23),但掃羅之所以聽取人,而未能聽取神的話,極有可能是因為他一直無法跳出自己是微小的想法。神從不偏待人,神揀選掃羅及大衛成為以色列的王,神的靈與大衛同在(撒上十六13),也與掃羅同在(撒上十一6),大衛因聽從神的吩咐,成為了合神心意的王。對比掃羅,大衛是一個穩定的高自尊者,他比較不會被他人的看法打倒,即使在父親心目中的地位不高(撒上十六5-12)、兄長對他不太友善(撒上十七28)、身形與歌利亞也有懸殊的差別(撒上十七4),大衛都未有輕視自己,以致他有膽量挑戰歌利亞,並且成功地把他擊斃(撒上十七49-50)。大衛的自信來自他在牧羊的日子,有擊殺過獅子和熊的經驗(撒上十七34-36);但他更大的自信,來自他知道自己是屬神的子民,神必拯救自己的軍隊(撒上十七26)。如果掃羅視自己為微小,是因為他用人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支派及家族,也用人的眼光看自己;大衛則是用神的眼光看自己的民族,用神的眼光看自己(詩一三九14),以及自己的將來(撒下七8-18)。

信徒踏上召命之路,當中有千萬種理由可以讓人失去初心,低自尊絕對不是唯一讓人離開召命的原因,然而,低自尊的確「會讓人活在沮喪、焦慮、不安、失衡、及調節困難的情緒痛苦中,不僅無法照顧自己、守護自己,更會造成關係的緊張及破壞」。假若人們滿有恩賜及才幹,卻仍然經常懷疑自己的能力,直至得到別人認同及讚美自己,自己才稍為有些「自信」,有力事奉,這種不自由的狀況不但讓自己活得很累,也讓身邊的人活得很累,也會成為召命路上的阻力。

如何可以成為「穩定的高自尊者」?即是「不會以貶抑及傷害自己的方式,來換取他人的快樂及幸福,也不會以彰顯及誇耀自己,來剝奪及損害他人的安全及幸福。」[13] 心理學專家會建議低自尊者先要把「人」及「事」分開,做好自己部份,卻不要把外在不可控制的因素或變化視作自己的失誤及瑕疵。同時,學習不要把自己的價值,依附在他人及與他們的關係上,不要去追逐他人的認同及肯定。可以的話,遠離那些總是看低你,毫不留情貶抑你的人,如若沒法離開這一段關係,那麼就嘗試改變一下彼此的互動方式,不要為了關係而奉承對方,扭曲自己。學習接受自己有各種反應和感覺,守護自己的內在空間,不要背負別人的情緒,當然也不要期望別人對你的情緒負責。[14]

除了專家的意見,對信徒來說,如果學習用神的眼光來看自己,知道自己在神面前是一個有價值的人,並且牢牢記住惟有神可以把人從微小提拔到高位,所以只需聽從神而不是他人,應該也可以活出專家口中那一種「不卑不亢,不被外界影響的人生」,[15] 更重要的是,可以活出真正的自由。


[1] 以上的人物個性修改自蘇絢慧:《找回愛與尊重的自尊課:擁有安穩的自尊,安心成為自己,在關係裡自由自在》(台北市:三采文化,2019年)。

[2] 蘇絢慧:《找回愛與尊重的自尊課》。

[3] Courtney E. Ackerman, “What is Self-Esteem? A Psychologist Explains,” PositivePsychology.com, January 18, 2021,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self-esteem/.

[4] 蘇絢慧:《找回愛與尊重的自尊課》;Kendra Cherry, “11 Signs of Low Self-Esteem,” Verywellmind, June 23, 2021, https://www.verywellmind.com/signs-of-low-self-esteem-5185978.

[5] 蘇絢慧:《找回愛與尊重的自尊課》。

[6] 蘇絢慧:《找回愛與尊重的自尊課》。

[7] 蘇絢慧:《找回愛與尊重的自尊課》;Kendra Cherry, “What is Self-Esteem?” Verywellmind, April 24, 2021,  https://www.verywellmind.com/what-is-self-esteem-2795868.

[8] Kendra Cherry, “11 Signs of Low Self-Esteem.”

[9] Robert D. Bergen, 1, 2 Samuel, The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7 (Nashville: B&H Publishing Group, 1996), 124.

[10] 社會地位可以影響一個人的自尊感。參Kendra Cherry, “What is Self-Esteem?”.

[11] 蘇絢慧:《找回愛與尊重的自尊課》。

[12] 蘇絢慧:《找回愛與尊重的自尊課》。

[13] 蘇絢慧:《找回愛與尊重的自尊課》。

[14] 蘇絢慧:《找回愛與尊重的自尊課》。

[15] 蘇絢慧:《找回愛與尊重的自尊課》。

勝過憂慮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1/04/2021
專欄:生命倫理錦囊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

人活在世上,本來便會遇到各種讓人不樂見的困難和挑戰,很多人都懂得未雨綢繆,以防萬一,因為「人類天生便擁有思考及計劃未來事件的能力。『超前思考』意味著我們可以預測將來有可能發生的障礙或問題,並為我們提供計劃解決方案的機會。」[1] 孔子也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意思是指人們如果沒有深謀遠慮,就會馬上面臨憂患。[2] 換言之,人們「如果不作長遠打算,預防可能發生的事態變化,很快的眼前就會有憂患的事情發生。」[3] 孔子的說法不無道理,只是現今的世界變得更複雜,即使有好好計劃未來,無奈世事難以盡如人意,例如疫情之前,誰又會想到猶如鐵飯碗般的飛機師工作,也會有失去的一天。[4] 不明朗的大環境,難以確定的未來,不能再依靠過往任何的經驗去處理的狀況等,都容易讓人產生憂慮。[5]

大家對憂慮並不陌生,因為或多或少,人生中總會碰到「天氣不似預期」的狀況,當憂慮的情緒來襲,若然招架不住,人便會變得緊張、睡眠受影響、難以集中精神、不快樂、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神經性消化不良、胃潰瘍、心臟不適等……憂慮確實讓人不好受,被憂慮折磨過的人便明白它的殺傷力到底有多厲害。[6]

在1928 至 1962年間,美國的Evans Products Company有一段輝煌的時期,然而,這間公司的創辦人Edward S. Evans在他成立公司之前,卻差點因著憂慮而失去生命。朋友未能償還欠款給他,同時間,他存放金錢的銀行宣佈破產,Evans陷入了債務危機,高昂的還款數額壓得他透不過氣來,以致他無心進食、夜不能寐,之後雙腿更不能走路,只能痛苦地躺在床上。醫生診斷過後,Evans得知自己只剩下兩個星期的壽命,這完全拜他過於憂慮所賜,因著債務壓力,他除了憂慮還是憂慮。[7]

憂慮不能幫助人解決問題,相反,更會奪去人的健康,這令人更無法解決問題。1912年的諾貝爾獎得主Alexis Carrel曾說:「不懂得如何戰勝憂慮的商人會英年早逝。」昔日Gulf, Colorado and Santa Fe Hospital Association一位醫生O. F. Gober指出:「如果求醫的病人可以勝過恐懼和憂慮,當中七成人可以不藥而癒。」[8]

憂慮對人既然有如此強大的破壞力,為何仍有不少人難以自控地憂慮下去,與憂慮糾纏不清?除了未能確定未來,覺得自己掌握不到明天,也有可能基於人們在有意無意之間,對憂慮產生了錯誤的聯想:一、如果我擔心,當壞的情況出現時,我永遠不會感到驚訝;二、如果我擔心,會減少令人恐懼的結果出現;三、我擔心,表示我關心;四、擔心激勵了我;五、擔心可以幫助我解決問題。[9]

如何打破上述的迷思,勝過憂慮?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對處理憂慮或多或少有一定幫助:一、你預測會發生甚麼,實際發生的可能性是多少?二、不要只作最壞打算,也要想到最佳的狀況和最可能發生的情況;三、實際地計算一下預測了多少次最壞的打算,有多少之成真?四、如果發生最壞的情況,你將如何應對?五、審視一下,當你憂慮時,你失去甚麼?又得到甚麼?適當的憂慮讓人生出行動力,但過度的憂慮足以讓你「癱瘓」。[10] 認知行為治療大多教人如何分析預測實際的情況,然而,面對憂慮這種情緒,除了藉著分析情況,其實還可以通過其他分式來處理。有臨床心理學家指出:一、以靜觀默想來讓神經安靜;二、找出憂慮的源頭,讓人意識到人某個程度可以選擇不去憂慮;三、與其嘗試消除不確定,不如學習擁抱不確定的未來;四、選擇活在當下,默觀便是幫助人專注於當下的自己;五、憂慮是沒有用的,不如刻意地練習,接受所擔心的事有可能會發生。[11] 最後五點有關應對憂慮的方法,其實與《聖經》或基督宗教的教導有一些不謀而合的地方。

未來本應便是難以預測,人本來便無法掌握世事,只有神能掌管世事,定下萬事發生的時間表:「萬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種的也有時;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踴躍有時;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擁抱有時,避免擁抱有時;尋找有時,捨棄有時;保存有時,拋棄有時;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講話有時;愛有時,恨有時;戰爭有時,和平有時。」(傳三1-8《新譯本》)。當神的時間表與人想像的時間表有出入,人往往會感到沮喪,[12] 甚或認為神已經「離地」,對世事不聞不問。

神並沒有對世事不聞不問,「他使萬事各按其時,成為美好;他又把永恆的意識放在人的心裡;雖然這樣,人還是不能察覺神自始至終的作為。」(傳三11《新譯本》)縱使在人眼中看為甚差的事情,傳道者卻清楚地告訴我們,一切的事情都在它最合適的時候發生[13] ——成為美好,只是人沒有能力察覺出來,連最有智慧的傳道者也無能為力(傳八17),與其嘗試消除不確定,倒不如學習擁抱掌管未來的神,對神存敬畏的心(傳三14),好讓自己可以在一切勞碌中自得其樂,好好享福(傳三12-13)。可以盡情地享受自己在勞碌中的所得的一切也不是必然的,這也是神的禮物(傳三13,八15)。[14]

憂慮既然於事無補,倒不如刻意地練習倚靠神,增強自己對神的信心,即使所擔心的事情發生了,仍能相信神會幫助自己跨越一切災害。詩人面對要殺害他的敵人(詩六十二3),仍然不動搖,因為他知道唯獨神是他的磐石、他的拯救、他的保障、他的榮耀、他的避難所(詩六十二6-7)。人可以如詩人一樣,對神有如此信心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能否真正信任,在於大家相處時有真實的情感交流,而當一方出現困難,請求另一方幫助時,對方有何反應,才能確知對方是否可信,學習倚靠神也是一樣。詩人邀請人們遇到問題時,可以「常常倚靠祂,在他面前傾心吐意」,因為神是人們的避難所(詩六十二8)。倚靠神之前,先從傾心吐意開始。

繃緊的神經如何才能得以放鬆?靜觀可以幫助人藉著專注呼吸,以接納和開放的態度來面對思想上、情感上,及身體上的種種感受,以達到身心靈健康。靜觀又可以專注自己的身體及內心,發掘自己的內心,這亦有助於人了解憂慮的根源。基督宗教也有靜觀,只是與其他宗教不同之處在於基督宗教以專注自己身體與呼吸開始,卻為了達到專注於神為目的。[15]

惟有人把眼目從讓人憂慮、恐懼的世事轉移到神身上,才能重獲平靜安穩。就如詩人身處危難當中,被敵人追殺至「乾旱、疲乏、無水之地」(詩六十三1《新譯本》),他的心靈枯竭也恍如在「乾旱、疲乏、無水之地」(詩六十三1、9),經歷不到神的同在(詩六十三1)。[16] 詩人決心迫切地尋求神,回想在聖所中曾經仰望神,見過祂的能力和榮耀(詩六十三1-2《呂振中》)。縱然敵人仍在,當詩人在床上整夜懷念著神、沉思神,他的心就得以滿足,可以歡樂地讚美神(詩六十三5-6《呂振中》),甚至有信心神會處置他的仇敵(詩六十三8-11)。

說到底,選擇活在當下,不為明天憂慮時,其實才是解決問題之道。上面提到的Edward S. Evans,他的故事還未結束,醫生宣判他的壽命只餘下兩星期,這反而讓Evans鬆了一口氣,從那刻開始,他知道他毋須再「掙扎」或「憂慮」了,只需要立下遺囑及等待死亡的來臨。就在Evans放下憂慮的時候,神奇的事情就發生,過去數星期他都未能連續睡兩小時,突然間他卻如嬰兒般入睡,胃口得以恢復,疲勞漸漸消失,體重也慢慢增加。幾個星期之後,他可以撐著拐杖走路,六個星期之後,甚至能重回工作崗位。他之前一年可以賺取20,000美元,現在一星期只可以賺取30美元,但他學習到不再憂慮、不再為過去發生的事情感到遺憾、不再害怕未來,他決定集中他所有的時間、能量及熱情去售賣止輪塊(汽車停放時放車輪後的物品,防止車輛意外滑動,它是Evans當時銷售的貨品)。幾年後,他創辦了Evans Products Company,成為美國其中一位最積極進取的生意人。[17]

不單Evans學識了不要為明天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便夠了,過去不少名人都以此作為成功的秘訣。Sir William Osler是世界著名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創辦人之一,當他還是蒙特利爾綜合醫院(Montreal General Hospital)醫科學生的時候,內心充滿著各式的憂慮,包括能否通過期終考試、如何建立專業,又可以如何謀生等,不過,當他看了歷史學家Thomas Carlyle所寫的一句說話,他深受這句話影響,這句話更幫助他成為他世代中的有名的醫生。Thomas Carlyle所寫的話就是:「我們的主要工作不是要看遠處隱約可見的事物,而是要做顯然地在眼前的事情。」[18]

42年之後,Osler向耶魯大學學生進行了一場演講,他分享到成功的秘訣便是活出「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人的救贖在於今天,不要再浪費精力為明天憂慮。他還力勸耶魯大學的學生以主禱文中的「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太六11)作為一天的開始。Osler口中的「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意思並不是不為明天努力,而是說當人全心全意地專注於今天,做好今天的工作,便是唯一可以預備明天的途徑。[19]

若大家有任何招架不住的負面情緒,除了尋求專業人士幫忙,不妨在神面前傾心吐意,以主禱文展開一天,並且多靜觀默想神及《聖經》的話語,尋求神的幫助,倚靠祂活在當下,不為明天憂慮。


[1] Matthew Whalley、Hardeep Kaur:《在全球性的不確定因素中過著憂慮和焦慮的生活》(Living with worry and anxiety amidst global uncertainty),Psychology Tools,2020年,網站:https://www.psychologytools.com/assets/covid-19/guide_to_living_with_worry_and_anxiety_amidst_global_uncertainty_tw.pdf,頁2。

[2] 葉權鋒:〈孔子: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每日頭條」,2017年9月21日。

[3]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站: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index.html

[4] 〈香港國泰航空裁員8500人 旗下港龍航空結業成新冠疫情犧牲品〉,BBC News中文,2020年10月21,網站: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business-54626151

[5] 參Whalley、Kaur:《在全球性的不確定因素中過著憂慮和焦慮的生活》,頁3;Seth J. Gillihan,  “5 Reasons We Worry, and 5 Ways to Worry Less,” Psychology Today, October 7, 2016,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think-act-be/201610/5-reasons-we-worry-and-5-ways-worry-less

[6] Gillihan, “5 Reasons We Worry, and 5 Ways to Worry Less,” ;Dale Carnegie, How to Stop Worrying and Start Living (Ghaziabad: Samaira Book Publishers, 2017).

[7] Carnegie, How to Stop Worrying and Start Living.

[8] 同上。

[9] 參Gillihan, “5 Reasons We Worry, and 5 Ways to Worry Less.”

[10] “Cognitive Therapy Techniques: 5 Steps to Stop Worrying,”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Los Angeles, https://cogbtherapy.com/cbt-blog/5-steps-to-stop-worrying.

[11] 參Gillihan, “5 Reasons We Worry, and 5 Ways to Worry Less.”

[12] 參Tremper Longman III, The Book of Ecclesiastes,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Grand Rapids: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111.

[13] Longman III, The Book of Ecclesiastes, 111; William P. Brown, Ecclesiastes, Interpretation, A Bible Commentary for Teaching and Preaching (Louisville: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2011), 43.

[14] Longman III, The Book of Ecclesiastes, 122.

[15] 詳見吳慧華:〈基督宗教也有靜觀……我有話說〉,「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21年2月2日,網站:https://ethics.truth-light.org.hk/nt/article/基督宗教也有靜觀……我有話說

[16] James L. Mays, Psalms, Interpretation, A Bible Commentary for Teaching and Preaching (Louisville: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2011), 217.

[17] Carnegie: How to stop worrying and start Living.

[18] 同上。

[19] 見註17。

復仇者即是「真英雄」?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1/12/2020
專欄:生命倫理錦囊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

主編: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執行編輯:陳希芝 ︱ 明光社項目主任(編輯及翻譯)


英雄片大受歡迎,光看《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在2019年的全球票房收入超過27億美元(約209億港元),便知道其商業價值。[1] 一部英雄電影可以深入民心,除了因為史詩式的戰鬥場面、明快的節奏、各種吸晴的特效、動人的情節,亦因為電影對英雄有深度的刻劃,注入了豐富的人性。


一直以來,英雄人物都深受大眾喜愛。這些人物並非完美無瑕,古希臘人崇拜(以禮儀來敬拜)的英雄可以是冥頑不靈,不能原諒自己,以及充滿憤怒的人。[2] 再看古代的英雄原型,他們都需要經歷一段分離(separation),啟蒙(initiation)和歸回(return)的旅程。分離意味著英雄要離開自己的家鄉,開始英雄之路。啟蒙表示英雄要接受考驗和磨難,最後英雄帶著真知灼見和勝利歸回。因此,英雄是能夠克服個人和地域上、歷史性的限制的人。[3]


到了21世紀,英美小說、動畫、電視或電影當中很多英雄,一般來說都是根據拜倫式英雄的(Byronic hero)原型發展出來的。[4] 甚麼是拜倫式英雄?顧名思義,拜倫式英雄始於英國詩人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 6th Baron Byron)筆下的小說人物。[5] 拜倫式英雄是有能力的人,也能夠拯救他人於水深火熱之中;但他們的個性可能極度自我、獨行獨斷、漠視社會規範、欠缺與他人相處或互動的技巧、又或是根本不在乎他人的感受。他們愛表現、在不必要的情況之下展示他們的力量,令人厭煩;他們或是脾氣暴躁、冷酷無情;他們同樣會害怕,也有可能飽受挫敗,對自己的本質或自我一無所知,極度壓抑自己內心的沮喪。他們可能非常反叛,制定了自己的規則和自己的道德準則,有可能為了追求自己的目標而違法。[6] 這裡並不是指每一個拜倫式英雄都會具備以上全部的特質,而是想指出拜倫式英雄有能力,甚至有些會擁有常人沒有的超能力,但同時亦滿有人性的弱點,甚至陰暗的一面。


拜倫式英雄縱然滿身缺點,但對讀者或觀眾來說,他們有著無比的吸引力。首先,正正因為他們不是完美無瑕的英雄,更接近真實的人,使大家更容易代入他們的角色。另外,當人在現實環境中,對於壓迫他們的權威感到無力抵抗,他們很自然會為這些英雄歡呼,感到鼓舞,因為這些英雄在他們的世界中,代自己蔑視權威,出了一口烏氣,大家更可以一起經歷英雄戰勝邪惡而來的榮耀。[7] 或許有人會視拜倫式英雄為反英雄,但不少人仍然認為兩者有一些分別。反英雄身上的特質其實與拜倫式英雄無異,只是他們不一定會做好事,他們比拜倫式英雄更難預測,他們想做好事時便做好事,想做壞事時便做壞事。[8]


士師參孫稱得上為一個英雄嗎?要成為一個英雄,必須先有能力,好救他人於水深火熱之中。參孫力大無窮,能力異於常人,實力足夠以一敵「千」(士十五12-16),「在非利士人統治的日子,參孫治理以色列人二十年。」(士十五20《新譯本》)參孫的母親還未懷上參孫,他已經被神揀選,要成為一個分別為聖、歸給神的拿細耳人(士十三3-7《新譯本》;參民六1-8)。當以色列人許願成為拿細耳人時,他們比其他以色列人要遵守更多規矩,例如要戒除淡酒和濃酒;淡酒或濃酒作的醋都不可喝;不可喝任何葡萄汁,也不可吃鮮葡萄或乾葡萄,甚至連葡萄核或葡萄皮都不可以吃(民六3-4)。他們想要飲酒,只好等到離俗的時期屆滿(民六13-20)。神對拿細耳人有高要求,但祂對參孫的要求更高,祂甚至要求參孫的母親還未懷上參孫,便已經不能吃各樣不潔的東西或從葡萄樹上所出產的,也不可喝清酒或烈酒(士十三7、14)。而且,參孫離俗的日子是不會完結,因為神揀選了他,他從母腹開始到死亡都是一名拿細耳人(士十三7)。神非常重視參孫,比起古代英雄要經歷磨難才能成為英雄,參孫似乎更有優勢。


如果單單論到出身,參孫與拜倫式英雄相差甚遠,拜倫式英雄因著童年受過不少創傷,以致成長之後一直難以忘懷過去,也無法展望未來,所謂「囚禁的靈魂,被悔恨折磨」(“‘imprisoned in a soul tormented by remorse’ in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can never happen” )。[9] 參孫並非如此,他是父母久久等待之後才出生的兒子,未出生已經備受注目,按理說,他可以成為一個如撒母耳一樣的士師,經常求問神的旨意,跟從神的帶領,終身作以色列的士師(撒上七15),而不是只有20年時間(士十五20)。他最終甚至陷入了絕境,悲劇收場。雖然參孫沒有拜倫式英雄的出身,卻有拜倫式英雄的特質,這可能解釋了為何他最終落得如此下場。


敵不過眼目的情慾固之然是參孫的致命傷(士十四1-3,十六1、4),但令他悲劇收場,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參孫一直視神的律法誡命為無物,隨心所欲,為所欲為,而情慾問題只是由此而衍生出來的惡果。簡單來說,參孫目空一切,不可一世,隨意打破神的要求。拿細耳人不可以吃不潔的食物,參孫照吃不誤,吃了在死獅體內的蜂蜜(士十四8-9);他又放縱自己的情慾,與妓女親近(士十六1)。不知道參孫是真的不了解離俗歸給神是甚麼意思,還是知法犯法。


在古代近東如迦南的祭司,通常以喝酒來刺激自己,期望在精神恍惚的情況之下得到神諭。而根據迦南文化,葡萄也代表享樂文化與異教敬拜(何三1),因此作為歸給神的拿細耳人,不要說葡萄酒,連葡萄乾都不可吃。古代人視頭髮為人的生命力,古埃及的祭司一般都是把頭髮剃去,拿細耳人卻不可以剃頭,因為他或她的生命和力量都完全屬於神。拿細耳人不可以剃頭,甚至連修剪都不可以。神對他們的要求,比祭司還要嚴謹。[10]


神對參孫有極高要求並非沒有原因,神揀選參孫成為拯救以色列人脫離當時的敵人——非利士人的手(士十三5)。參孫被神命定為一位拯救民族的英雄。神揀選他,也賜他能力成為英雄,當參孫漸漸長大,神賜福給他(士十三24),祂的靈感動參孫(士十三25),幫助他作戰(士十四6、19),回應他的呼求(士十五18-19)。神讓他在非利士人統治的日子,作了以色列人20年的士師(士十五20)。如果說,古代英雄的原型要經歷分離,啟蒙和歸回的旅程,參孫也經過離開神,經歷磨難,最後歸回神那裡,但不同的是參孫並沒有克服自己的限制,也沒有帶著真知灼見的勝利歸回神那裡,他被剜掉雙目,在監牢中推磨(士十六21),參孫最後忍受不了敵人侮辱,才祈求神容許他與敵人同歸於盡(士十六28-30)。參孫那時殺的人雖然比他生前還多(士十六30),但他殺人的原因不是出於悔改,終於自覺自己是神所揀選的士師,要為以色列人除害,而是出於自我中心,殺人只是為了一報剜目之仇(士十六28-30)。其實,參孫每一次殺死非利士人,都不是為了民族大義,更談不上拯救他人,他只是為了自己復仇(士十四10-19,十五1-19),做事也不計後果。這樣看來,他更接近一個反英雄。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到參孫到最後與非利士人同歸於盡時,會為他的復仇式勝利大聲叫好,又或會為他的死亡傷心難過,覺得舊約世界少了一位神所重用之人,感到非常可惜。對比《復仇者聯盟》中的角色,他們的死去可能更容易贏得大家的掌聲及眼淚,光影世界的特效及劇情的鋪排當然易於打動人心,但更重要的是,當中的英雄角色,發現自己有拯救人類的使命或心志時,他們一面拯救人類脫離邪惡的威脅,還需要一面努力克服自己的弱點或問題。有時他們徹底被擊敗,鬥志全失,卻又能憑著不朽的毅力,勝過意志消沉,最後東山再起。


大家不在乎英雄不完美,大家願意在他們身邊陪伴他們成長,但跟從者不是盲目的,若然角色不是愈戰愈勇,而是「愈戰愈蠢」,不懂得從錯誤中學習,永遠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甚至自恃有能力而罔顧一切,這種英雄最終未必可以得到大家的認同或愛戴。參孫可以徒手捉拿300隻狐狸,可以用兩隻狐狸尾巴綁緊火把(士十五4),卻得不到自己人的愛護,有3,000猶太人前來捉拿參孫,好把他交在非利士人手中(士十五11-13)。他愛上大利拉,卻得不到她的愛情,參孫一而再,再而三的容忍大利拉的欺騙,而大利拉從一開始,已打算為了金錢出賣參孫(士十六4-20)。更悲慘的是,他本來是神所揀選的,他卻把神賜給他的能力視之為理所當然,忘記了神有祂的底線,最後經歷神離開了他,飽受恥辱(士十六19-21)。


一味憑血氣復仇並不能成為真英雄,反觀基甸,他從一個出身卑微的人(士六15),成為以色列人期望的統治者(士八22),因為基甸盡心盡力完成了神託付他的任務,拯救了以色人脫離了米甸人的手。在這過程中,他曾小看自己的出身及能力(士六11、15),他有懷疑的時候(士六17、36-40),他有害怕的時候(士六27),但他沒有因為自己的懷疑或害怕而退縮,反而大膽求證,求問神,當他的信心被神堅固,他開始有勇氣,發揮機智擊退敵軍(士七16-24),以巧言平息其他支派的怒氣(士八1-3)。當他最後真的成為神使者口中「大能的勇士」(士六12),他仍然跟隨神,知道只有耶和華是王(士八23)。在他手中,以色列可以得到40年的太平(士八28)。


一開始,基甸的出身、能力及勇氣絕對不如參孫,但即使資源充足,如果偏離了神的道,縱使有最好的資源也是枉費;相反,願意跟從神,即使資源匱乏,神也會補足。神需要的不是英雄,而是跟從祂的信徒,只要跟從祂,祂便可以讓你成為英雄。不過,很多時,神不需要你成為英雄,只讓你有足夠的勇氣,不與世界的文化或價值觀妥協,可以活出耶穌基督的形象。


 



[1] Sarah Whitten, “‘Avengers: Endgame’ is now the highest-grossing film of all time, dethroning ‘Avatar’”, CNBC, July 21, 2019, https://www.cnbc.com/2019/07/21/avengers-endgame-is-the-highest-grossing-film-of-all-time.html.


[2] Gregory Nagy, The Ancient Greek Hero in 24 Hours (Cambridge and London: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20), 5, 13.


[3] Cora Palfy, “Anti-hero Worship: The Emergence of the ‘Byronic hero’ Archetyp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ndiana Theory Review 32, no. 1–2 (Spring/Fall 2016): 162—163.


[4] Atara Stein, The Byronic Hero in Film, Fiction, and Television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2009), 1; EmskitheNerd, “Bad Boys, Bad Boys: The Persistent Presence of the Byronic Hero,” the Article, June 30, 2018, https://the-artifice.com/byronic-hero/.


[5] EmskitheNerd, “Bad Boys, Bad Boys: The Persistent Presence of the Byronic Hero.”


[6] 參Stein, The Byronic Hero in Film, Fiction, and Television, 1–2.


[7] 參Stein, The Byronic Hero in Film, Fiction, and Television, 3.


[8] Creating Characters: The Complete Guide to Populating your Fiction; Foreword by Steven James (Blue Ash: Writer's Digest Books, 2014); Kay Camden, “Is Your Hero Anti or Byronic?,” Kay Camden Fantasy Author, February 12, 2011, https://kaycamden.com/2011/02/12/is-your-hero-anti-or-byronic/.


[9] Natalija Pop Zarieva and Krste Iliev, “The Byronic Hero: Emergence, Issues of Definition and His Progenies,” UGD academic repository, November 25, 2016, http://eprints.ugd.edu.mk/18485/1/The%20Byronic%20Hero.Emergence%2C%20issues%20of%20definition%20and%20his%20progenies.pdf.


[10] 曾祥新:《民數記》,天道聖經註釋(香港:天道,2006),頁160–161。

病毒與謊言

生命倫理錦囊 第40期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1/04/2020
專欄:生命倫理錦囊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

主編: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執行編輯:陳希芝 ︱ 明光社項目主任(編輯及翻譯)

 

人的身體就像一座有重兵駐守的堡壘:皮膚、肥大細胞、吞噬細胞,[1] 白血球等都可以幫助我們抵抗病毒入侵。病毒是靠寄生而生存的有機物種,若要入侵人體,便要感染宿主的細胞以進行自我複製,它至少要經過三重防線:第一度防線由皮膚和各種黏膜構成;第二度防線包括體液中的殺菌物質等;第三度防線是為人熟悉的免疫系統,主要由免疫器官(脾臟和扁桃體等)、免疫細胞(淋巴細胞和肥大細胞等)、以及免疫分子(白細胞介素等)組成。[2]

按理說,一個人只要本身的「士兵」沒有問題,能發揮正常功效,以及加上充足的防疫意識,保持個人衛生,應該不容易被病毒入侵,但為何人類在病毒面前,有時還是會不堪一擊?一個有趣的說法,便是由於病毒善於偽裝,欺騙了細胞,因此它可以攻陷宿主的城牆。[3]

病毒需要找到宿主才能生存,只有進到宿主的細胞或細胞核中,病毒的遺傳物質才能有所作為,進行自我複製。人的細胞表面覆蓋著細胞膜,細胞膜可以讓氧氣這類比較小的分子通過,而一些比較大的分子,便需要進行解鎖才能進入細胞。細胞膜表面有一些特殊的蛋白質受體,就好像一把又一把的鎖,蛋白質或其他營養都是細胞所需要的,它們持有與細胞膜表面的鎖可匹配的特殊鎖匙,於是能順利進入細胞。[4]

不同種類病毒的入侵方式都不一樣,有些病毒如冠狀病毒,它本來不是細胞所需要的,但它表面帶有刺突蛋白,這些刺突蛋白同樣如鎖匙般,能夠與細胞膜表面的某些蛋白質受體結合,讓細胞誤以為這些病毒是自己所需要的物質,因而打開細胞膜,允許病毒進入。有些病毒進入細胞後會脫去外殼便釋放基因,這足以指揮大局,製造更多病毒蛋白質,有些則需要進到細胞核中,才能進行複製。[5]

病毒成功欺騙了細胞膜的蛋白質受體,讓蛋白質誤以為病毒對自身是有益的物質,願意接收病毒,以致病毒有機會破壞人體的健康;有時,誤信謊言帶來的禍害,是足以致命的,謊言就像病毒,會對人的生命作出致命的攻擊。

當初,亞當及夏娃愉快地生活在伊甸園。亞當雖然要工作,負責耕種及看守園子(創二15《新譯本》),但相信工作不會為他帶來太大壓力,因為園中所有的果子想吃多少便有多少(創二16),他也不用擔心收成問題(創三17)。可惜好景不常,當土地受到咒詛以後,它不再像以前那樣為亞當效力,讓亞當種甚麼便收甚麼,土地長出荊棘和蒺藜,亞當必須汗流浹背,勞碌終生,才能「有飯吃」(創三17-19)。至於夏娃,生產的痛苦大大增加,本來是丈夫離開父母,依附或依戀妻子的(見創二24 《思高譯本》及《聖經.創世記——新漢語譯本(試讀本)》),[6] 以後卻是妻子依戀丈夫,甚至被丈夫管轄,如同在上位者管理下屬一樣(創三16《思高譯本》),[7] 兩性之間的權力開始失去平衡。

亞當及夏娃無法再過無憂無慮的生活,甚至必須過著忙碌及艱辛的日子,這種轉變並非無緣無故出現的,一切都始於夏娃接受謊言並且採取行動。夏娃明明知道,除了一棵樹——善惡知識樹,[8] 神容許她和亞當吃園中任何一棵樹上的果子(創三2)。對於善惡知識樹的果子,《聖經》兩次記述神對他們作出的吩咐:神對亞當說不可吃善惡知識樹的果子,「因為你吃的時候,你必要死。」(創二17下《新譯本》);另一次是夏娃對蛇複述神給他們的吩咐,她說神曾經說過:「你們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們死。」(創三3《新譯本》)。對於夏娃的話,蛇這樣回應:「你們決不會死」(創三4《新譯本》)。她寧願聽從蛇的說話,也不聽從神的說話。另外,夏娃寧願信任蛇,也不信任神。神吩咐他們不可以吃善惡知識樹的果子,原因其實很簡單,便是神不想亞當及夏娃死亡。[9] 在蛇的口中,這一道命令反成為神欺騙了亞當及夏娃的言詞,蛇對夏娃說:吃下善惡知識樹的果子絕不會讓人死,神如此吩咐,是因為祂知道,他們吃了果子之後,會如神一樣知道善惡。蛇的話似乎暗示著,神會留下了一些好東西——智慧(創三6),不想給亞當及夏娃;又或是,神為自己保留了一些重要東西,讓亞當及夏娃未能與祂相似,知道善惡——可以判斷甚麼是好,甚麼是不好,一旦吃了善惡知識樹的果子,他們就可以依靠自己,不必再依賴神。[10]

蛇的說話打動了夏娃,夏娃不再視善惡知識樹的果子是危險的,它和其他樹上可以進食的果子一樣,悅人眼目(創二9),甚至討人喜愛(創三6,《新譯本》),更有著其他果子所沒有的「營養」——智慧(創三6),一種「看得通,看得透」的能力。[11] 夏娃想像,當她和亞當吃完之後,他們的眼睛就會被打開(創三5),[12] 如神一樣得著智慧,知道善惡,因此她吃下了那棵樹的果子,又給了她的丈夫一起吃(創三5-6)。

果然,當亞當及夏娃吃下善惡知識樹的果子之後,眼睛確實被打開了(創三7), [13] 但卻與夏娃想像的有很大的落差,他們只是受造物,他們可以與神相似,知道善惡(創三22),卻永遠無法如神一樣有著完全的智慧或分別善惡的能力,眼睛被打開之後,他們不是變得像神一樣全知全能,而是知道自己赤身露體(創三7),羞恥感頓生(創二25),他們不可以再坦然無懼來到神面前,變得害怕神、逃避神(創三8-10)。

夏娃的「死」始於蛇的欺哄之口,而亞當的「死」則始於夏娃之手。亞當及夏娃本來便已與神相似,有著神的形象和樣式(創一26)。神本來便賜予他們智慧,有充足的能力「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以及全地,和地上所有爬行的生物!」(創一26下《新譯本》)。人類得著知識最好的途徑是「敬畏耶和華」(箴一7),敬畏神不是懼怕神,逃避神,而是態度上敬重神,行動上服從神。[14] 夏娃想得著知識,可悲的是,她沒有選擇正確的途徑去獲得知識。

今天,我們身邊也有很多聲音嘗試說服我們,說話要非常小心,要政治正確,不可以歧視任何人,要讓每一個人活得有尊嚴。例如,我們不可以稱賣淫者為妓女或男妓,應該稱他們為「性工作者」,因為他們用自己的身體來賺錢,就像其他體力勞動者付出勞力,或坐在辦公室工作的職員付出腦力一樣,所以賣淫也是一份正當工作。2002年,馬丁路德的家鄉——德國,實施娼妓合法化,社會對娼妓的看法亦隨之改變,賣淫被視為「正當」工作,色情場所的老闆可以透過職業介紹所,尋找及招聘合適女性。[15]

我們要學習,做到真心不歧視每一個人。耶穌道成肉身來到我們中間,成為罪人的朋友(太十一19),向我們展示了不要歧視任何人,讓每一個人都活得有尊嚴。耶穌善待罪人、赦免他們(路七36-50),但祂絕不會對罪人這樣說:「你是我的好朋友,你安心地繼續犯罪吧。」相反,祂提醒人省察自己的罪(參約八7),並且吩咐罪人不要再犯罪(參約八11)。

舊約時期,無論男女,神的子民都不可以當廟妓(申二十三17《新譯本》),或許有人認為,耶和華阻止的只是敬拜外邦神本身,而不是賣淫。然而,緊接著這誡命的是「妓女所得的酬金,或男妓所得的代價,你不可帶入耶和華你的神的殿裡還任何的願,因為這兩樣都是耶和華你的神厭惡的」(申二十三18《新譯本》)。原文中,17節出現的「廟妓」與18節出現的「妓女」為兩個不同的字,後者指的是一般的妓女。[16] 即使有人認為按照上下文,18節仍然是指到廟妓,但在箴言中卻提到要提防妓女(箴六24、二十三27),可見這並不是一份職業那麼簡單。更何況,神按著自己的形象造男造女,神不會樂於看到,帶著祂形象的人類被迫又或自願選擇娼妓這一份「職業」。當然,神同樣等待他們回轉,熱切歡迎他們進入神的國度(太二十一31-32;路十五7、10、11-32)。

迦南人希望大地豐收,以為通過廟妓活動就可以振興當地的經濟,對於絕大部份現代人來說,這是荒謬或匪夷所思的行為。可是,今天的印度南部和尼泊爾仍然存在著不少廟妓,因為貧窮,不少父母把僅五歲的女兒「『嫁』給神祇或是寺廟;希望取悅神明,帶給家裡一些好處」。這些可憐的女童長大之後,成為寺廟神職人員的洩慾工具,之後或流落街頭、或被賣到妓院,[17] 雖然古代的廟妓與現代的廟妓,存在的意義有些不同,但兩者卻都是希望取悅神明,促進國家或自己的經濟。

今天,到底還有多少行為,在神眼中是極不道德的,是祂所憎惡的,玷污大地的行為,卻被巧妙的言辭修飾,冠上人權、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等光環?以致不僅外邦人,甚至連基督徒,都以為這些行為是神所接納的呢?

神吩咐人不可以吃善惡知識樹上的果子,否則必要死(創二16-17,三2-3)。神的吩咐已經發出,當人選擇不跟從神,吃下禁果的時候,他們便要為到自己的行為付上沉重的代價,事後,無論蛇再說一萬遍一億遍「你們決不會死」(創三4,《新譯本》),謊言始終是謊言,它永遠不能取代神的命令。

今天,當大家全程投入抗疫工作,歇力阻止病毒入侵自己生命及透過自己擴散的時候,或許,我們也要努力抵抗「謊言」入侵我們的心思意念,免得自己輕看了神的教導,危害自己以及別人的生命。

 

[1] 吞噬細胞是一種保護身體的細胞,它可以吞噬有害身體的細箘、壞死了的細胞等。參"Phagocyte," WIKIPEDIA, March 21, 2020,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hagocyte.

[2] 參〈免疫系統〉,「A+醫學百科」,網站:http://cht.a-hospital.com/w/%E5%85%8D%E7%96%AB%E7%B3%BB%E7%BB%9F;程樹德:〈三分鐘了解免疫系統怎麼對抗外來敵軍〉,「泛科學」,2016年8月2日,網站:https://pansci.asia/archives/102915;黃勇、張景麗、崔今淑編:《解讀自身的人體科學》,新編科技大博覽(A卷)(北京:延邊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112–114。

[3] 李永樂:〈「冠狀病毒」是甚麼?武漢新型肺炎病毒是如何使人生病的?〉,YouTube,2020年1月28日,網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46_veB0DPU;萬萬萬花筒:〈病毒如何防治?詳細揭露:病毒入侵人體的全過程!〉,YouTube,2020年2月5日,網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shy_evxJLs

[4] 李永樂:〈「冠狀病毒」是甚麼?武漢新型肺炎病毒是如何使人生病的?〉;比雅瑞爾(Luis P. Villarreal),涂可欣譯:〈病毒不是活的嗎?〉,《科學人雜誌》,2005年1月,網站:https://sa.ylib.com/MagArticle.aspx?Unit=featurearticles&id=607;McGraw-Hill Animation , "Entry of Virus into Host Cell HD Animation," YouTube, June 6, 201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Qize15nhPo.

[5] 同上。

[6] 《和合本》為「與妻子連合」;《和修本》為「與妻子結合」;《新譯本》為「和妻子連合」;《呂振中》為「同他的妻子膠結」;《新漢語譯本》為「與他的妻子緊緊相連」。譯作「依附」較貼近希伯來原文的意思,此字的原文亦帶有「抓緊」、「忠於某人」、「緊貼」的意思。

[7] 管轄的原文,也用於描述主人與僕人的關係(出二十一8)、戰勝國與失敗國的關係(賽十九4)。

[8] 「善惡知識樹」為《新漢語譯本》的譯法,另一個較為人熟悉的譯法是「分別善惡樹」,「善惡知識樹」是最貼近原文的表達。

[9] 不單是靈性的死亡,也包括肉身的死亡。在伊甸園中,亞當及夏娃本來是被允許吃任何一棵樹的果子,包括吃下讓他們永遠活著的生命樹的果子,可惜他們失去了機會(創三22)。

[10] 參鄺炳釗:《創世記》(卷一),天道聖經註釋(香港:天道,2006年),頁284–288。

[11] 參鄺炳釗:《創世記》(卷一),頁289。

[12] 原文為被動句。

[13] 同上。

[14] Richard J. Clifford, Proverbs: A Commentary (Louisville: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1999), 35–36; 參鄺炳釗:《創世記》(卷一),頁290。

[15] 有關賣淫去罪化後,是真的讓妓女或男妓活得更有尊嚴?這是事實還是謊言?可參考陸君樂:〈再思娼妓合法化〉,《燭光網絡》第60期(2008年5月),頁22,網站: 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E5%86%8D%E6%80%9D%E5%A8%BC%E5%A6%93%E5%90%88%E6%B3%95%E5%8C%96;香港性文化學會:〈娼妓合法化的謊言與事實〉,「性文化資料庫」,2015年 8 月 5日,網站:https://blog.scs.org.hk/2015/08/05/%E5%A8%BC%E5%A6%93%E5%90%88%E6%B3%95%E5%8C%96%E7%9A%84%E8%AC%8A%E8%A8%80%E8%88%87%E4%BA%8B%E5%AF%A6/

[16] 劉少平:《申命記》(卷下),天道聖經註釋(香港:天道,2013),頁266–267

[17] Amy:〈印度、尼泊爾 25萬女孩淪為廟妓〉,《國度復興報》,2016年8月23日。https://krtnews.tw/world-outlook/asia/article/14281.html